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潘諾夫斯基
艾爾文·潘諾夫斯基(Erwin Panofsky,1892—1968) 是美國德裔猶太學者,西方著名藝術史家、美學家。格爾格·穆薩姆在一本為藝術史研究者開列書目的指導手冊中指出,潘諾夫斯基的名字“是任何研究藝術和藝術史的人都應該熟悉的。”潘諾夫斯基在1914年于德國弗賴堡(巴登州)獲博士學位。1921年在漢堡大學任編外講師,1926年在該校升任正教授。于1931年開始往返于大西洋兩岸,輪流擔任德國和美國的藝術史教授,直到1933年,當他在美國任客座教授時被納粹解雇,自此留在美國擔任紐約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藝術史教授。當時美國的藝術史研究剛剛由自發階段走向成熟階段,由于潘諾夫斯基及其他移民學者的努力,美國的藝術史研究遂有了長足進步。他不無慶幸地回憶這一情況時說,他“感到幸運”的是作為客人而不是作為難民來到美國的。
潘諾夫斯基的主要著作有:《丟勒的藝術理論》 (1915年)、《丟勒作品中古代人物的姿勢》(1922年)、 《十字路口上的赫克利斯》 (1931年)、 《圣象學研究》 (1939年)、 《哥特建筑和經院哲學》 (1951年)、《尼德蘭早期繪畫》 (1953年)、 《阿爾布雷希特·丟勒》 (1954年)、 《文藝復興與其他文藝復興》(1960年)《作為藝術評論家的伽利略》(1955年)、 《墓地雕刻:從埃及到貝爾尼尼的變化》 (1964年)以及《視覺藝術的含義》 (1955年) 。
潘諾夫斯基的美學思想和審美觀點有兩大突出特點。首先,他強調對歷史、神話、宗教、文學和各種典籍文獻的研究,有一種強烈的歷史感;其次是他注意把美學理論和審美分析與自然科學結合起來,有一種近似自然科學的精確性。此外,他的著作在許多地方都體現了一些辯證的思想方法。他曾說:“如果沒有歷史例證,藝術理論將永遠是一個關于抽象世界的貧乏綱要。……如果沒有理論方向,藝術史將永遠是一堆無法系統表達的枝節。”根據這種思想,他把審美理論與考古研究、把藝術史實與藝術理論、把一般歷史概念與具體藝術史對象有機地結合起來。潘諾夫斯基的美學思想屬于藝術史美學,在西方近代美學中是有特色的。
上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沈約
下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潛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