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審美分類創造·墨法
書法美學術語,指書法家在創作時的用墨(亦稱運墨)之技法。清包世臣《藝舟雙楫》謂:“書法字法本于筆,成于墨,則墨法尤書藝一大關鍵已。筆實則墨沉,筆飄則墨浮。” “墨到處皆有筆,筆墨相稱,筆鋒著紙,水即下注,而筆力足以攝墨,不使旁溢,故墨精皆在紙內。”旨在闡明書家創作之際,必須善于運墨,以濃、淡、干、濕、潤、燥的錯綜變化使字跡華活多姿,恰到好處,不使太過或不足。
清周星蓮《臨池管見》中謂:“用墨之法,濃欲其活, 淡欲其華。活與華,非墨寬不可。不善用墨者,濃則易枯,淡則近薄,不知用筆,安知用墨!”這是對用墨中濃淡優劣的闡述。
元陳繹曾在《翰林要訣》中謂:“水太漬則肉散,太燥則肉枯。干妍墨則濕點筆,濕妍墨則干點筆。墨太濃則肉滯,太淡則肉薄。粗即多累,積則不勻。”大凡運墨之法,在楷書則較易,在行草為最要與最難。故宋姜白石《續書譜》謂:“凡作楷,墨欲干,然不可太燥。行草則燥潤相雜,以潤取妍,以燥取險。墨濃則筆滯,燥則筆枯。”此理言之簡要者當推唐初孫過庭《書譜·序》中“常燥方潤,將濃遂枯”八字。用燥、 潤、 濃、 枯四字,概括行草書中運墨的錯綜變化之法。沈尹默在《與馬國權論“帶燥方潤,將濃遂枯”書》中解釋說:“此事須從實踐中檢驗,始能體會其正確意義。就是說 與腕運有關。若腕不能很好靈活運用,即不能使筆毫四面變換,著紙不能臨機行墨,則墨汁常聚在一邊,就沒有燥、潤、濃、枯之分了。”這是對運墨方法的經驗之談。
古代書家中以懷素草書最善運墨,記述者甚多。王邕在《懷素草書歌》中謂“寒猿飲水撼枯藤,壯士拔山伸勁鐵。”一則形容其字跡之雄強,二則贊賞其運墨之變化。竇冀在《懷素草書歌》中謂“殊形怪狀不易說,就中枯燥尤驚絕。”即指懷素草書中造形之奇麗以及其善于運墨,尤其善用枯墨的長處。
上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墨子
下一篇:文藝美學基本理論·審美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