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與流派·合閣體
明初在上層官僚間所形成的一種文風,流行于永樂、成化年間。以楊士奇、楊榮、楊博為主要代表,時稱“三楊”。
明初,在成化以前的幾十年間,由于當時社會經濟已經恢復,并比宋元有所發展,階級矛盾相對較為緩和。在這種情況下,為了、替封建統治者歌功頌德, 點綴升平,在最高封建統治者的直接倡導下,三楊以文雅見任,登入臺閣、歷執國柄。他們粉飾和逃避現實的詩文以平易雍容擅長,世人遂稱為“臺閣體”。
他們的詩多是逢迎應酬之作。他們以太平宰相的地位,除撰寫朝廷詔令奏議之外,大量寫應制、頌圣或應酬、題贈的詩歌。內容多為粉飾太平和頌揚統治者的功德。形式上追求雍容典雅、 詞氣安閑。“三楊”的地位聲望略相匹敵,以詩文而論,楊士奇較為優勝,而楊榮又在楊溥之上。而“臺閣體”的總體風格,用平正雍容四字,就足以概括了。 “三楊”因其寵任的隆重、地位的顯赫,雖雍容閑雅之作,也曾海內宗之,風靡一世,追隨效顰者甚多。產生的影響正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所說: “成化以后,安享太平,多臺閣雍容之作。愈久愈弊,陳陳相因,遂至啴緩沉沓,千篇一律。”這是從形式方面對它的惡劣影響的中肯批評。臺閣體在較長的時期內壟斷文壇。所以明初的傳統詩文總的來說比較沉寂,沒有什么突出的成就。
“臺閣體”在中國文學史上,不過是一種雍容雅儒、平易無奇的文體。然“三楊”之詩文雖沒有深湛幽渺的思致,縱橫馳騁的文才;而卻“逶迤有法度,酵實無疵”,僅此點,還算其長處所在。
上一篇:文藝美學基本理論·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
下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吉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