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結構現實主義
拉丁美洲現代小說流派之一,興起于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拉美第一位在結構方面有所突破的作家是阿斯圖里亞斯,他在短篇小說《危地馬拉周未》之中,采用立體交叉的敘述手法,有意將全篇劈為兩大部分,最后會攏在一起以構成整體。1966年,阿根廷作家胡里奧·柯達薩爾發表短篇小說《護士特娜》,采用多角度獨白和對話方式來結構,使作品具有立體感。至1973年,巴爾加斯略薩發表長篇小說《潘達雷昂上尉與勞軍女郎》,將結構現實主義推向高潮。這部小說集結構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之大成,被稱為是結構現實主義的代表性作品。
結構現實主義力爭在結構上突破傳統小說模式,創造嶄新的敘述方式和新穎的形式,但內容上仍是追求寫實,結構的變革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全面整體地反映現實。結構現實主義的最基本特點是立體感。結構現實主義作家強調作品不僅要使讀者有視覺感受,而且還要有聽覺感受,因此非常重視全方位、多角度地塑造立體的形象。為此,他們借鑒了電影和電視的一些藝術技巧和創作手法,創造出小說之中多角度、多鏡頭的對話和獨白,從而使所表現的內容具有多層次,多方面特征。比如 《潘達雷昂上尉與勞軍女郎》之中,有3章完全由人物對話構成,這些對話的人物、地點、時間都在變化,但作家通過氛圍的配合,情節的巧妙安排等手段,又使人感到這些對話有條不紊、秩序井然。
結構現實主義追求立體感和簡練,是有多方面深刻原因的。立體感和簡練,一方面是人們追求整體、全面地反映社會現實的需要,另一方面,隨著科技發展,電視、電影的興起,對小說也是一大沖擊,為了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小說不得不借鑒電影等的某些技巧,以達到形象生動、言簡意賅的效果。
除了借用電影、電視等創作手法之外,結構現實主義還借用了繪畫的透視法,如將遠景略寫,近景詳寫,對主要情節詳盡敘述,對次要情節一筆帶過。
結構現實主義通過結構的變革以求全面反映社會現實,在追求客觀性與真實性方面,它與傳統現實主義具有許多共同點,但是結構現實主義作為現實主義的新發展,又有其獨特之處。首先,結構現實主義不是塑造某一典型人物,而是以社會式集團作為表現對象,因而反映生活面較為廣泛。結構現實主義以社會為反映和描寫對象,其中人物只不過是作家反映社會現實的零件或手段,而不是表現中心,在結構現實主義作品之中,往往是多線索、多人物,無中心人物或情節。其次,結構現實主義以運用零件的拼湊法打破傳統常規的表現方式,這正如立體派繪畫,企圖畫出事物的所有側面,以構成整體。在結構現實主義作品中,拼湊法的最明顯表現是“章節穿插法”,比如略薩的 《胡利姨媽與作家》,主要情節寫作家年青時代與胡利姨媽的戀愛、婚姻遭雙親干涉、反對的故事,全書單數章節是主線,而雙數章節則是一段段與主線無關的小故事,穿插于全書之中,這種穿插的安排,一方面,更全面地反映了廣泛的社會側面,另外,穿插的小故事與主線互為補充相互配合,也深化了主題。結構現實主義就是這樣使用穿插的方法,多角度、多層面反映社會生活,達到立體效果。
結構現實主義作品在內容上多有較強的現實感,反映了拉美地區的現實生活,是針對現實問題而創作的,也具有較大認識價值和民族特色,其中有許多可借鑒之處,尤其是他們對結構形式的突破和革新,更是難能可貴的。
上一篇:西方文學·海德格爾
下一篇:西方文學·里爾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