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墨子
(約前480—前420) 名翟,魯國人。春秋戰國之際的思想家、政治家。出身于手工業者,做過宋國大夫。 《墨子》一書為墨子后學所著,記述了墨子一生主要思想活動。
墨子的美學思想的核心是“非樂”,即否定藝術的社會價值。但對墨子的這種觀點必須做具體分析。首先墨子的“非樂”是以肯定藝術的美感作用為前提的: “墨子之所以非樂者,非以大鐘、鳴鼓、琴瑟、竽笙之聲,以為不樂也;非以刻鏤、文章之色,以為不美也;非以芻豢煎炙之味,以為不甘也;非以高臺、厚榭、邃野之居, 以為不安也。”就是說,墨子是承認音樂之樂、文章之色,這些審美活動中的基本事實的。其次,墨子所處的時代,戰亂頻仍,災禍迭起,他站在小生者狹隘的功利主義的角度,從“兼愛”的觀點出發,希望仁人君子們應該把精力、時間用在興利除弊,消除禍患的事業上,而不應該沉湎于絲竹管弦之樂。墨子的美學觀點包含著肯定和否定的矛盾,重心是落在否定審美和藝術活動上。為了說明這個問題,墨子從樂器制造、演奏和欣賞三個方面去陳述“非樂”的理由。為制造大鐘、鳴鼓、琴瑟、竽笙之類的樂器,統治者必將“厚措斂乎萬民”,勞民傷財,有害無利。 而演奏和欣賞藝術的活動,將造成男人廢棄耕稼樹藝,女人廢棄紡績織纴之事。 “君子”不思國事, “賤人”忘掉本分,使國家亂而社稷危,菽粟不足,布不興,歸結一點是:審美和藝術活動是“虧奪民之衣食之財”,因此“仁者不為也”。墨子“非樂”觀點的形成,有特定的思想文化環境的影響,也是他本人世界觀的必然。歷史的前進是個矛盾的運動,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古代社會大動蕩、大分化的時期,雖然還保留著奴隸制的殘暴和非人道,但比之茹毛飲血的原始氏族社會畢竟是個進步。墨子看到貧富懸殊所造成的人間的苦難,但卻無法認識社會發展規律;看到統治者沉迷聲色之樂,民不聊生的事實,卻把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歸結為審美和藝術活動的本身。這當然沒有抓住根本原因,但他“非樂”的實質卻是為了興利除害,有益人民。墨子雖然也承認審美和藝術活動給人們帶來的愉悅,但他是站在實用的物質利益的基礎之上的,與儒家關于藝術美學的主張相比,顯然屬于較低的層次。墨子在論證他的“非樂”主張的同時,提出了“食必常飽,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麗;居必常安,然后求樂”,以及“先質而后文”的觀點,就是說審美和藝術活動必須以一定的物質生活條件為前提,反映了古代哲學樸素唯物主義的進步性。
戰國之后,墨家的美學觀點日趨衰微,到了東漢就“廢而不傳”了,不過由于墨家較早地提到了美與功利關系的問題,確實有助于古代美學的深入探討,同時由于他在“非樂”的論證上,尖銳地揭露了統治階級窮奢極欲的腐朽一面,因此頗得下層人民的擁護。
上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塞萬提斯
下一篇:文藝審美分類創造·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