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白
【原文】:
咸陽之南,直望五千里,見云峰之崔嵬。前有劍閣橫斷,倚青天而中開。上則松風蕭颯瑟,有巴猿兮相哀。旁則飛湍走壑,灑石噴閣,洶涌而驚雷。
送佳人兮此去,復何時兮歸來。望夫君兮安極,我沉吟兮嘆息。視滄波之東注,悲白日之西匿。鴻別燕兮秋聲,云愁秦而暝色。若明月出于劍閣兮,與君兩鄉對酒而相憶。
【譯文】:
咸陽的南面,極目望去五千里,見高聳入云的山峰巍峨挺拔。前有劍閣橫斷視線,背靠青天而中間洞開。上則松濤風聲嗚咽蕭颯,有巴山猿狖啼叫哀鳴。旁有激流飛湍奔流于溝壑,噴灑于劍閣石上,驚濤洶涌,發出雷鳴般的聲響。
送別友人啊從此離去,何時才能啊歸來相聚。遠望君子啊何處是行程的終點,我沉吟啊哀傷嘆息。視綠波東流,悲白日西沉。鴻與燕啊秋聲凄凄,愁云使秦地暝色四起。一輪明月出于劍閣啊,與您兩處對酒而相憶。
【評介】:
古代善于作賦者多不善于作詩,善于作詩者,其作賦也往往平平。太白號稱詩仙,其詩歌成就臻于極境。誠然,他在詩歌方面的成就遠遠超過他的賦。在數量上,其詩現存九百余首,而其賦卻僅有八篇;在藝術影響上,他的賦中的確沒有像《夢游天姥吟留別》、《蜀道難》等那樣超群絕倫的天才杰構。但他畢竟是文壇巨擘,不僅詩寫得好,文章、賦均很出色,同樣體現出他詩歌創作中的英卓穎慧之才。即使是《劍閣賦》這樣短篇作品,也可看出這種特點。此賦相傳為送友人王炎入蜀而作。作品分為前后兩部分。前部寫景,后部寫情。
寫景主要突出劍閣之險。作者送別友人似在咸陽。友人入蜀,當經劍閣而西。故作品首先由友人的前程引出劍閣。賦中寫“直望五千里”,既表現出別路遙遠,更欲顯出五千里內諸山川皆不足道,突兀而見的,則為難中之難。故詩人大膽設想其目光極望之時,可以度越眾山,直達五千里,唯獨被巍然聳立云端的高山所截斷。“劍閣橫斷”,言橫截入云的高山。據《元和郡縣志》載,劍閣即指劍閣道,于大劍山間,鑿石駕空,為飛梁閣道以通行路。劍閣為入蜀陸路必經之途。遠望蜀山,唯見劍閣橫截入云的高山,背靠青天開出一條路。在遠望中,山是入云之峰,路是倚天架設的棧道,則友人前途之艱險可想而知。“倚天”寫棧道從天上開出,極言其高;緊接著寫棧道周圍環境,上面是松濤、猿啼,一派肅殺凄清的景象;旁邊是激流飛湍,不僅咆哮而下;且又進濺棧道之上,令人悚目驚心。從聲音、從畫面寫出劍閣之險。
分袂餞行,本已愁緒滿懷。前程未卜,劍閣兇險,尤其令人傷情。作品后半部承前對劍閣形勢的描繪,陡轉而寫到眼前別離。寫離別則以劍閣之險為基調,故憂心忡忡地問其何時歸,問其行程安極。這兩個問題都因劍閣之險而無法回答,“我”只能懷著惴惴不安的心情暗自沉吟、嘆息。但是,惜別也罷,嘆息也罷,都無濟于事,友人西去是不可扭轉的。眼前景物都令人神傷。滄波東流,似乎也畏懼蜀道的艱險。不畏其險而向西的只有可以度越一切關隘的白日。至于浮云西去,也會使秦地罩上一派愁緒而使天色陰暗。同這些自然事物相比,友人入蜀之難,入蜀而引起的惆悵,更可想而知。詩人在其著名詩篇《蜀道難》中寫道,劍閣古道,畏途巉巖不可攀。“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蜀道之險,不用說攀援行走,即使聽人講一講,也會朱顏頓失。這就不能不在離愁中增加一層兇險而引起的擔心、憂慮。但是,故人西去既然無可阻止,便只能以一種美好的愿望、一種寄托相思的形式相安慰,那就是希望他安全地通過劍閣,抵達西蜀,并且每當明月從劍閣升起之時,分居蜀地與中原的兩個朋友對月舉杯,相祝相憶,千里共嬋娟。
作者終不愧詩仙之譽,在短小的篇幅內,以濃墨重彩之筆描繪出劍閣形勢。應該指出的是,作者雖長于蜀,卻不曾到過劍閣。他完全憑借自己豐富的歷史、地理、文化知識、馳騁想像,描繪出令人聞而色變的劍閣蜀道之險,并寫出送友人入蜀這種特定場合下的離情。因而,在這篇小賦中也表現出詩人的藝術特色。這也正是這篇小賦的可貴之處。
上一篇:蘇軾《前赤壁賦》原文、譯文、賞析
下一篇:班彪《北征賦》原文、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