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慈傳
太史慈傳
【題解】
太史慈(166-206),字子義,東萊黃縣(今山東龍口黃城集)人。東漢末年武將,官至建昌都尉。弓馬熟練,箭法精良。原為劉繇部下,后被孫策收降。孫權主事后,因太史慈能制劉磐,便將管理南方的要務委托給他。建安十一年(206)太史慈病逝。據《吳書》載,太史慈死前說:“丈夫生世,當帶七尺之劍,以升天子之階。今所志未從,奈何而死乎!”《三國演義》演繹為:“大丈夫生于亂世,當帶三尺劍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言訖而亡,年41歲。
【原文】
太史慈,字子義,東萊黃人也。少好學,仕郡奏曹史。會郡與州有隙,曲直未分,以先聞者為善。時州章已去,郡守恐后之,求可使者。慈年二十一,以選行,晨夜取道,到洛陽,詣公車門[1],見州吏始欲求通。慈問曰:“君欲通章邪?”吏曰:“然。”問:“章安在?”曰:“車上。”慈曰:“章題署得無誤邪?取來視之。”吏殊不知其東萊人也,因為取章。慈已先懷刀,便截敗之。吏踴躍大呼,言“人壞我章”!
慈將至車間,與語曰:“向使君不以章相與,吾亦無因得敗之,是為吉兇禍福等耳,吾不獨受此罪。豈若默然俱出去,可以存易亡,無事俱就刑辟[2]。”吏言:“君為郡敗吾章,已得如意,欲復亡為?”
慈答曰:“初受郡遣,但來視章通與未耳。吾用意太過,乃相敗章。今還,亦恐以此見譴怒,故俱欲去爾。”吏然慈言,即日俱去。慈既與出城,因遁還通郡章。州家聞之,更遣吏通章,有司以格章之故不復見理,州受其短[3]。由是知名,而為州家所疾,恐受其禍,乃避之遼東。
【注釋】
[1]公車門:漢代官署名,為衛尉的下屬機構。上書事及征召等事宜,經由此處受理。
[2]刑辟:刑罰。
[3]短:危害。
【譯文】
太史慈,字子義,東萊郡黃縣人。他年少時好學,在郡里任奏曹史。適逢郡府與州府鬧矛盾,誰是誰非未得結論,先上報者就處于有利地位。這時州里的奏章已送走,郡太守擔心自己落后,便尋求可放心委派的人。太史慈當時21歲,郡太守便挑選了他。他上路后日夜兼程,到達洛陽,至負責接納上奏的公車門門口,看到州里派來送奏章的小官正在請求通報,太史慈問他:“你想通報奏章?”那人答:“正是。”太史慈說:“奏章在哪里?”那人答:“在車上。”太史慈說:“奏章的簽署沒有什么不對的地方吧?拿來看看。”那人一點也不知道他是東萊郡派來的人,就為他拿來了奏章。太史慈已先在懷里藏好了刀,奪過奏章就把它砍壞了。那人急得直跳腳,大聲呼叫:“有人砍壞了我的奏章!”
太史慈帶他到車子中間,對他說:“要是你不把奏章給我,我也無法砍壞它,現在我們兩人吉兇禍福是同樣的了,我不會獨自因此獲罪。還不如我們都不吭聲一起逃走罷了,這樣可以獲得活命,不會一起受到死刑的處罰。”那位小官說:“你為郡里弄壞我的奏章,目的已經達到,還逃個什么呢?”
太史慈回答說:“起初受郡里派遣,只是來看奏章報上去沒有。我算計得過分了,才把奏章弄壞。現在回去,同樣擔心因此被譴責遷怒,故此想與你一起逃走。”那小官認為太史慈的話有道理,當天就同他一起逃走了。太史慈與那小官一起出城后,又借機悄悄跑轉來送上郡里的奏章。州里聽說后,又換派一個小官去送奏章,上級主管官員因奏章內容與郡里有矛盾而未再受理,州里因理短而受害。太史慈由是出了名,但被州里所痛恨。他擔心受其坑害,就躲避到遼東。
【原文】
北海[4]相孔融聞而奇之,數遣人訊問[5]其母,并致餉遺。時融以黃巾寇暴,出屯都昌[6],為賊管亥所圍。慈從遼東還,母謂慈曰:“汝與孔北海未嘗相見,至汝行后,贍恤[7]殷勤,過于故舊,今為賊所圍,汝宜赴之。”慈留三日,單步徑至都昌。時圍尚未密,夜伺間隙,得入見融,因求兵出斫賊。融不聽,欲待外救。未有至者,而圍日偪(逼)[8]。
融欲告急平原相劉備,城中人無由得出,慈自請求行。融曰:“今賊圍甚密,眾人皆言不可,卿意雖壯,無乃實難乎?”慈對曰:“昔府君傾意于老母,老母感遇,遣慈赴府君之急,固以慈有可取,而來必有益也。今眾人言不可,慈亦言不可,豈府君愛顧之義,老母遣慈之意邪?事已急矣,愿府君無疑。”融乃然之。
于是嚴行蓐食[9],須明,便帶鞬[10]攝弓上馬,將兩騎自隨,各作一的[11]持之,開門直出。外圍下左右人并驚駭,兵馬互出。慈引馬至城下塹內,植所持的各一,出射之,射之畢,徑入門。明晨復如此,圍下人或起或臥,慈復植的,射之畢,復入門。
【注釋】
[4]北海:在今山東濰坊昌樂縣東南。
[5]訊問:慰問。
[6]都昌:屬北海軍,在今山東青州臨朐縣東北。
[7]贍恤:救濟,撫恤。
[8]偪(逼)(bī):逼近。
[9]嚴行:仔細準備行裝。蓐食:早晨未起身,在床席上進餐。謂早餐時間很早。
[10]鞬(jiān):馬上的盛弓器。
[11]的(dì):古稱箭靶子為“的”。
【譯文】
北海相孔融聽說這件事后認為太史慈是個奇才,多次派人問候太史慈的母親,并送去饋贈的物品。當時孔融因為黃巾軍攻州掠府,出兵駐守都昌,被起義軍管亥所包圍。太史慈從遼東回來,他母親對他說:“你與孔北海從未見過面,從你避走之后,他對我一直體恤殷勤,勝過故交老友,現在他受到賊兵包圍,你當速去救助。”太史慈在家停留僅三天,即一人步行到都昌。此時包圍得還不十分嚴密,太史慈等到夜間,乘人不備進去見孔融,請求孔融派兵隨他出城砍殺。孔融不聽,想等待外面的援兵來解救,但一直未見救兵,而包圍一天比一天緊逼。
孔融想向平原相劉備告急,城里人沒有辦法沖出,太史慈主動請求派他去。孔融說:“如今賊兵包圍得十分嚴密,大家都認為不能出去,你的決心雖然很大,恐怕實在困難!”太史慈回答:“過去您傾意贍待我的老母親,她感激恩遇,特讓我來奔救您的急難,她本來認為我有可取的地方,來了必定有益。現在大家都說不行,如果我也附和說不行,這難道就是您愛護照顧的道義、老母讓我前來的目的嗎?事情已十分迫急,希望您不要再猶豫了!”孔融于是答應他的請求。
于是太史慈收拾好行裝,早早地吃了飯,等到天明,便帶上箭囊提著弓弩上馬,令兩名騎兵跟隨在后,各作一個箭靶子拿在手上,打開城門徑直出去。外面包圍的人都很驚駭,步兵、騎兵錯雜沖出。太史慈策馬來到城下的壕溝內,插好隨從所拿的兩個靶子,然后躍出壕溝射靶,射完后,徑直進入城門。第二天早晨又是這樣,城外包圍的人有的站起來,有的趴臥著,太史慈再插好靶,射完后又進城去。
【原文】
明晨復出如此,無復起者,于是下鞭馬直突圍中馳去。比賊覺知,慈行已過,又射殺數人,皆應弦而倒,故無敢追者。遂到平原,說備曰:“慈,東萊之鄙人也,與孔北海親非骨肉,比非鄉黨,特以名志相好,有分災共患之義。今管亥暴亂,北海被圍,孤窮無援,危在旦夕。以君有仁義之名,能救人之急,故北海區區[12],延頸恃仰,使慈冒白刃,突重圍,從萬死之中自讬于君,惟君所以存之。”備斂容答曰:“孔北海知世間有劉備邪!”即遣精兵三千人隨慈。賊聞兵至,解圍散走。融既得濟,益奇貴慈,曰:“卿吾之少友也。”事畢,還啟其母,母曰:“我喜汝有以報孔北海也。”
揚州刺史劉繇與慈同郡,慈自遼東還,未與相見,暫渡江到曲阿[13]見繇,未去。會孫策至,或勸繇可以慈為大將軍,繇曰:“我若用子義,許子將不當笑我邪?”但使慈偵視輕重。時獨與一騎卒遇策。策從騎十三,皆韓當、宋謙、黃蓋輩也。慈便前斗,正與策對。策刺慈馬,而攬得慈項上手戟,慈亦得策兜鍪[14]。會兩家兵騎并各來赴,于是解散。
【注釋】
[12]區區:謙辭,猶言鄙人。
[13]曲阿:今屬江蘇揚州。
[14]兜鍪(móu):古代作戰時戴的盔。
【譯文】
第三天早晨還是這樣,城外的包圍者再沒有站起來,太史慈于是用鞭猛抽馬直向包圍圈沖去。等到起義軍明白過來時,他已突圍而去,且射死了好幾個人,都是應弦倒地,故此無人敢追趕他。太史慈于是到了平原,對劉備說:“我是東萊的小百姓,與孔北海并非骨肉至親,也不是同鄉故舊,只是因為相互仰慕名聲志趣相投而友好,有分災共難的情義。如今管亥暴亂,孔融被圍,孤軍困窘無援,危在旦夕。考慮到您有仁義之名,能夠救人于急難之中,故此孔北海極為仰慕,延頸以望,仰仗于您,才讓我冒著槍林刀叢,突破重圍,從萬死之中將自己托付給您,只有您才能救他活命。”
劉備嚴肅地回答說:“孔北海知道這人間還有我劉備在啊!”當即派精兵三千跟隨太史慈前去救助。起義軍聽說救兵已到,撤圍逃散而去。孔融得以解圍后,更加認為太史慈是個奇才而加以敬重,說:“您是我的年少朋友。”事情結束后,太史慈回家稟告母親,母親說:“我很高興你能這樣報答孔北海。”
揚州刺史劉繇與太史慈是同郡人,太史慈從遼東回來,未能與他相見,不久渡江到曲阿見到劉繇,尚未離去,適逢孫策率軍前來。有人勸劉繇可以用太史慈為大將軍,劉繇說:“如果我用太史慈,許劭不譏笑我嗎?”只派太史慈去偵察孫策的兵力如何。當時太史慈只帶一個騎兵與孫策猝然相遇。孫策的隨從有十三人,都是韓當、宋謙、黃蓋一流的將領。太史慈便沖上去挑戰,正與孫策相對。孫策刺太史慈的坐騎,奪走太史慈插在身背后的手戟,太史慈也得到了孫策的頭盔。正好兩邊的步騎大隊人馬都趕來,于是各自罷手散開。
【原文】
慈當與繇俱奔豫章[15],而遁于蕪湖,亡入山中,稱丹楊[16]太守。是時,策已平定宣城以東,惟涇以西六縣未服。慈因進住涇縣,立屯府,大為山越所附。策躬自攻討,遂見囚執。策即解縛,捉其手曰:“寧識神亭時邪?若卿爾時得我云何?”慈曰:“未可量也。”策大笑曰:“今日之事,當與卿共之。”即署門下督,還吳授兵,拜折沖中郎將。
后劉繇亡于豫章,士眾萬余人未有所附,策命慈往撫安焉。左右皆曰:“慈必北去不還。”策曰:“子義舍我,當復與誰?”餞送昌門,把腕別曰:“何時能還?”答曰:“不過六十日。”果如期而反。劉表從子磐,驍勇,數為寇于艾、西安[17]諸縣。策于是分海昬、建昌[18]左右六縣,以慈為建昌都尉,治海昬,并督諸將拒磐。磐絕跡不復為寇。
慈長七尺七寸,美須髯,猿臂善射,弦不虛發。嘗從策討麻保賊,賊于屯里緣樓上行詈[19],以手持樓棼[20],慈引弓射之,矢貫手著棼,圍外萬人莫不稱善。其妙如此。曹公聞其名,遺慈書,以篋封之,發省無所道,而但貯當歸。孫權統事,以慈能制磐,遂委南方之事。年四十一,建安十一年卒。子享,官至越騎校尉。
【注釋】
[15]豫章:今江西南昌。
[16]丹楊:在今安徽宣城。
[17]艾:在今江西修水西。西安:在今江西武寧西。
[18]海昬(hūn):今江西永修。建昌:在今江西奉新西。
[19]詈(lì):罵,責罵。
[20]棼(fén):閣樓的棟柱。
【譯文】
太史慈本當同劉繇一道逃往豫章,可是他悄悄前住蕪湖,藏在山中,自稱丹楊太守。這時,孫策軍隊已平定宣城以東地區,只剩下涇縣以西六縣沒有歸服。太史慈因而進駐涇縣,設立屯府,招來大量的山越夷民前來歸附。孫策親自率軍前來攻打,于是太史慈被擒獲。孫策當即給他松綁,握住他的手說:“還記得在神亭的時候嗎?如果你當時抓住我,該會怎么處置?”太史慈說:“很難說我會怎么處置。”孫策放聲大笑說:今日國家大事,我當與你共同為之。”當即任命太史慈為門下督,返還吳郡后又授給他兵馬,升為折沖中郎將。
后來劉繇在豫章去世,部下一萬多人無所歸屬,孫策命太史慈前去安撫他們。孫策身邊的人說:“太史慈此番北去一定不返回。”孫策說:“子義除了我,還能歸服誰?”于是在昌門為太史慈餞行,牽著他的手說:“何時能回來?”太史慈回答說:“不過六十天。”后來果然如期而歸。劉表的侄兒劉磐,驍勇過人,多次侵犯艾縣、西安縣等地方。孫策于是分出海昬、建昌周圍六縣,任太史慈為建昌都尉,治所設在海昬,并且督率諸將抵御劉磐。劉磐從此不見蹤影,不來侵犯各縣了。
太史慈身長七尺七寸,胡須蓄得很漂亮,手臂很長善于射箭,且弦不虛發。曾跟隨孫策征討麻保一帶賊寇。賊兵在軍營里緣樓上咒罵,手扶著樓的橫梁,太史慈引弓搭箭,一箭穿透那人的手并釘在梁上,包圍的上萬名兵士無人不稱好。其箭法就是如此之妙。曹操聽到太史慈的名聲,便給他送來書信,用小匣子密封著,打開一看,里面并無什么書信,只是裝了中藥材當歸。孫權掌權之后,考慮到太史慈能制服劉磐,于是將管理南方的事務委托給他。建安十一年(206),太史慈去世,兒子太史享,官至越騎校尉。
上一篇:《三國志·周瑜傳》譯文與賞析
下一篇:《三國志·姜維傳》譯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