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唐岱
清代畫家。字毓東,號靜,又號知生,滿州正白旗人。官內務府總管。康熙曾賜號“畫狀元”,并曾題唐岱《千山落照圖》說: “我愛唐生畫,屢索意未已”; “位置倪黃中,誰能別彼此”等句。著有《繪事發微》一卷,該書見于《清瘦閣讀畫十八種》。
《繪事發微》論畫共分九章:小序、傳授、品質、畫名、邱壑、筆法、墨法、皴法、著色等。 《傳授》中認為: “凡畫學入門必須名師,講究指示。立稿如山之來龍,起復陰陽向背;水之來派,近遠湍流緩急,位置穩妥;令學者得用筆用墨之法,然后視其筆性所近,引之入門”。 《品質》中講究作畫應有作者人品: “倪云林造清秘閣獨居,每寫溪山自怡。黃子久日斷炊,猶坦腹豆棚下,悠然自適,常畫虞山,此皆去節高邁放達不羈之士,故畫入神品,塵容俗狀不得犯其筆端”。《畫名》中認為:“畫家得名者有二:有因畫傳人者,有因人傳畫者”。前者如王右丞、董、巨,后者如蘇子瞻。 “因人傳畫者代代有之,而因畫傳人者,每不世出,蓋以人傳者,既聰明富貴,又居豐暇豫而位高,善詩,故多;以畫傳者,大略貧士卑官,或奔走道路,或擾于衣食,常不得為,即為,亦不能盡其力,故少”。《邱壑》章主要談畫山水的具體方法,認為“知此中微奧者,必要虛中求實,實里用虛,然后四時之景由象心造山川,勝概宛然”。 《筆法》中論作畫的用筆之法: “用筆之法在乎心,使腕運要剛中帶柔,能收能放,不為筆;使其筆,須用中鋒。中鋒之說,非謂把筆端正也。鋒者,筆尖之鋒芒,能用筆鋒,則落筆圓渾不板,否則,純用筆根,或偏或刻”。 《墨法》中則認為:“用墨之法,古人未嘗不載,畫家所謂點染皴擦,四則而已。此外又有渲淡積墨之法,墨色之中,分為六彩:墨、白、干、濕、濃、淡是也。缺一,山之氣韻不全矣”。《皴法》說: “夫皴法須知本源來胝,先要習成一家,然后皴山皴石,方能入妙”。并具體分析了張僧繇、李思訓等人的皴法,歸納為“皴要有毛而不滯,光而不滑,得此,方入皴染之妙也”。 《著色》中論述色彩對于繪畫的重要,說:“山有四時之色,風雨晦明,變更不一,非著色無以象其貌”。 “水墨雖妙,只寫得山水精神本質,難于辨別四時之色。隨時變現呈露,著色正為此也”。又具體講了畫“春山如笑,夏山如滴,秋山如妝,冬山如睡”四時之山的著色技巧,歸結為“著色之法,貴乎淡,非為敷彩暄目,亦取氣也”, “用色與用墨同,要自淡漸濃,一色之中更變一色,方得用色之妙。以色助墨光,以墨顯色彩。要之,墨中有色,色中有墨。能參墨、色之微,則山水中之裝飾無不備矣”。
除此之外,唐氏還講究繪畫與文章、書章、書法相通的道理,說: “世有善文而不能善書,善書而不能善文者,而畫家必兼二家之法而然可”,后來的黃賓虹作畫,就十分重視造字法和書法與畫法的融匯,可以說是對唐岱理論的繼承。
上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與流派·唐宋派
下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與流派·唯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