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事物會叫人生出美的情愫,比如春天,比如花朵,仿佛它們就是那美的源泉,每一次邂逅,都會讓人產生迷離的詩意。若再逢了那么一場春雨,則更加令人低徊不已。
中國的文人是多愛雨的,總也能從各種各樣雨的滴答聲中聽出無盡的意味來。“梧桐葉上三更雨,葉葉聲聲是別離。”“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每讀這些寄情于雨的詩詞,總是被雨的溫婉雅致、纏綿悱惻折服,那種把雨的憂傷融于視覺、聽覺、感覺的本領,更是把情人的愁思表達得入木三分。
荷塘月下,小橋流水,花影顫動,連那野水寒鴉,花香孤影,都是人間清麗宜人的美景。也許,正因了春雨飄灑正瀟然的這份灑脫,春雨中的花朵才具有了一份詩人的才氣與嬌艷!海棠不惜胭脂色,獨立蒙蒙細雨中。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細雨里,一樹一樹的花開了,一樹一樹的花又謝了。悠長又寂寥的雨巷中,著一襲白衣,撐一把油紙傘,在雨中悵行,那輕扣的足音里,又會衍生出怎樣一段千古佳話?
是的,春天了,是該有一場雨的洗禮,沐浴后的春姑娘應該更加嫵媚吧。我這樣對自己說著,一面想著淅淅瀝瀝雨的聲音,雨的飄逸,路的那頭真就聞到了雨的氣息。但即使那雨真的來了,因了時間、地點、心情的改變,那雨怕也有所不同了。自古至今,總有人嘆息“每到春來,惆悵還依舊”,“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大概美到極致的時候也最容易引人傷感。舟過吳江,蔣捷面對著一江滔滔春水,不就發出了“流光容易把人拋”的感嘆嗎?即便是身為帝王的李煜又怎樣,面對著轉瞬飛逝的大好時光,不照樣只能發出一生悲涼的哀嘆:“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何況美好事物的消逝,總是讓人心痛感懷。遇了這雨,就更加引人懷戀與追思了。
歲月匆匆,轉瞬經年。往事隨風片片吹落,落地卻又生花,遍布了一地的,都是那入泥的清香。
淡極始知花更艷,任是素語也動人。四月又再一次來臨的時候,濕冷的氣息,似乎又沾滿了記憶中那條以依依垂柳、各種花朵、淡紅色方磚為主要特色的小徑。清風、花影、碧水、流云……冗長的夢境一個重疊著一個,穿進穿出,伴隨的是一聲聲深深的嘆息。一些事、一些人、以及一切的一切,它們婷婷靜默的樣子,總感覺有些似曾相識,仿佛冥冥中與它們曾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看著它們像海浪一樣朝身后逶迤而去的感覺,竟有絲絲莫名的疼痛。
呵!西府海棠。它們開得多么燦爛。我從旁邊經過時,曾一朵朵親吻過它們。不過現在,我已經好多年不曾聞到它們芳香馥郁的氣息了……你有好好瞧過細雨中的花蕊嗎?那婀娜清瘦的影子,再相見,還會潤濕了雙眸嗎?
那雨似乎讓世界變得更加嫻靜。遠山近水,人煙樹木,全都浮沉在一片白茫茫的海洋里。那些平日里淡得不能再淡的景物,無不因那一場濃淡的鋪陳而嫵媚和神秘起來。垂柳睡著了,柔軟的發絲滴落著千年不醒的夢。而花朵呢,在那層層發紅的綢緞里把自己裹成小襁褓。
小路那么靜謐,好像從來沒人走過,兩邊晃動著幽幽的花朵。雨中的它們格外嫵媚,粉紅色的花瓣綴滿一樹,如同滿目緋云流翠幕,直向人心深處滲過來。“初如胭脂點點然,及開則漸成纈暈明霞,落則有若宿妝淡粉。”讓人覺得真是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為魂。
想起《冷齋夜話》中記載著的一則小故事:一日,唐明皇在沉香亭欲召見楊玉環,恰逢玉環宿醉未醒,命侍兒扶掖而至。但見“妃子醉顏殘妝,鬢亂釵橫,不能再拜”。 明皇笑曰:“豈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于是,留下了“海棠春睡”的典故。
“海棠春睡”。這四個字感覺真好,溫柔款款,香氣四溢,似乎剛剛在海棠花下做了一個長長的夢。“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東風裊裊,月影淡淡,花朵的香氣融在朦朧的霧里,而此時的月亮已經移過了院中的回廊。蘇東坡這個大花癡,害怕夜深時分,花兒會不小心睡去,錯過欣賞海棠盛開的時機,因此將蠟燭高高燃起,等待花開。等待花開,多美的一件事。川端康成說:美是邂逅所得,是親近所得。雖然自然里從來不乏美的事物,但這種美只是某些有心人才能看到罷了。就像川端康成發現花未眠,大概也是因其獨自住在旅館里,凌晨四時就醒來的緣故吧。
據說蘇東坡《海棠詩》是根據“海棠春睡”典故寫就。不知真假,但詩我卻是極喜歡。春光多么好,多么短暫,也許一夜之間花就老去了,怎再經得起大把荒廢?那個風流才子唐伯虎大概也聯想到什么,因此急匆匆畫就了一幅《海棠美人圖》。據說徐志摩生前極愛海棠,每每閑暇,總喜在海棠花下通宵作詩。有梁啟超贈徐志摩對聯為證:臨流可奈清癯,第四橋邊,呼棹過環碧。此意平生飛動,海棠影下,吹笛到天明。此聯出自梁啟超為《晨報》紀念增刊所撰文字《痛苦中的小玩意兒》。此聯極能表現志摩的性格,還帶著記他的故事。用“海棠影下,吹笛到天明”來形容徐志摩真是再合適不過,他的詩確像一只蘆笛,吹出了一曲曲優美、凄婉、低回、飄逸的歌。由此可見,人們對海棠的鐘愛,并不曾因其無香,而有半分慢待。只可惜故人已去,忽相思,更添了幾聲啼鴂。而時光也匆匆如流水,任我們如何珍愛,依舊嘩嘩而淌。
張潮說花之嬌媚者,多不大香。這也正應了人無完人那句話吧。海棠花里也只有西府海棠既香且艷,是海棠中的上品。西府海棠花形較大,四至七朵成簇朵朵向上,未開放時,花蕾似胭脂點點,紅艷喜人,開后則漸變粉紅,有如曉天明霞。愛玲女士把“海棠無香”作為人生三大恨事之一。想來她一定不曾見過西府海棠,如若見之,人生三大恨事豈不又少去一件?
梁實秋先生在其散文《群芳小記》中,是將海棠放在第一位來描寫的,并且用了諸多篇幅來贊嘆西府海棠。他形容“一排排西府海棠,高及丈許,而綠鬢朱顏,正在風情萬種、春色撩人的階段,令人有忽逢絕艷之感”。簡直抒盡了西府海棠的美。對于西府獨特的美,也的確是望之令人心儀的。先生若看了這細雨里的海棠,不知道又該作何感想呢?是否也會如我這般,長久立于那一排排的西府海棠面前,良久不忍離去?
四月是西府海棠的盛花期,白色到淡粉色花瓣,一簇簇掛在枝頭,如粉嫩云霞一般:待到花謝飄零,春日已經所剩無多了,因此才有“艷妝一出更無春”之感。不過,這也不必太過悲傷,待到九月秋高氣爽時,西府海棠鮮紅的果實就會像一樹小燈籠般綴滿枝頭。細看,就好似小小的蘋果。酸甜可口,加工成蜜餞最是好吃不過。難怪老舍先生高呼曰:何時買得田千頃,遍種梧桐與海棠!隨即聽其解釋:我的意思是買山地呀,不是買一千頃良田,全種上花木,而叫農民餓死,不是。比如千佛山兩旁的禿山,要全種上海棠,那要多么美!這不僅僅是老舍先生的夢想,也正是我的夢想。
這樣想著的時候,仿佛走入一片恬靜祥和的風景里,春天清新的氣息令人心醉神迷……手臂觸動了身邊的一樹花朵,頃刻,粉白的花朵像春雨一樣,一瓣一瓣落下來。輕吻了一下肩頭,又旋轉著,落入泥土。我遂覺得自己也是那其中的一朵,開得那么溫和、恬靜,好像就是為了傾聽這些風聲、雨聲,為了感受泥土的清香。
上一篇:若蝶《淺(外一篇)》散文鑒賞
下一篇:祁建青《火燒稞穗熱燙食饗》散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