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斯凱爾夫人,伊·克(1810—1865)英國小說家。生于牧師家庭,周歲喪母,由姨媽撫養成人。在文學方面,自幼受到父親和姨媽的薰陶。二十二歲時,與一個牧師結婚。婚后,定居于曼徹斯特。曼徹斯特是英國大工業中心,在這里,她接觸了產業工人。她與夏洛特·勃朗特是朋友,也是第一個為她寫傳記的人。除傳記《夏洛特·勃朗特傳》外,蓋斯凱爾夫人共發表過六部長篇小說和一些中、短篇小說。《瑪麗·巴頓》(1848)是她的第一部長篇小說,也是她的重要作品之一。該書出版后,即獲成功,受到狄更斯等人的贊揚。小說所描寫的故事發生在十九世紀三十年代末和四十年代初,地點是曼徹斯特。瑪麗·巴頓的父親約翰·巴頓是一個奉公守法的老織工,為資本家干了大半輩子,仍一貧如洗。勞動之余,他看了一些書,思考了一些問題,逐漸成為一個有覺悟的工人,并以全部熱情參加了職業工會,投身于工人運動之中。他曾作為工人代表,到倫敦去請愿。請愿失敗后,被工廠主開除。在工會的領導下,曼徹斯特的紡織工人舉行了罷工。約翰·巴頓又作為談判代表在談判書上慷慨陳詞。但工廠主拒絕了罷工工人的要求。工人決定暗殺工廠主小卡遜。約翰·巴頓完成了這一行動。但警方卻把瑪麗·巴頓的戀人、工人杰姆當作嫌疑犯抓了起來。事后,約翰·巴頓深感良心上的不安。在臨死前,他向工廠主老卡遜招認了自己的殺人行為。后者寬恕了約翰·巴頓,約翰·巴頓在老卡遜的懷里閉上了充滿感激之情的眼睛。由于蓋斯凱爾夫人對英國無產階級的生活和斗爭有著較深刻的現實主義的認識,使她在《瑪麗·巴頓》中以同情的態度描寫了憲章運動時期失業工人的悲慘生活和罷工斗爭。但由于作者受基督教社會主義立場和改良主義思想的局限,作品的結尾宣揚了一種宗教的寬恕和博愛精神。作者試圖以此來證明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和睦相處的可能性,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作品的現實主義力量。
上一篇:鹽鐵會議
下一篇:瞿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