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法國詩人、小說家、文藝評論家、超現實主義*作家之一。生于巴黎,原姓安德里歐,父不詳,由母親撫養成人。1914年,他在瓦爾-德-格拉斯學醫,第一次世界大戰應征入伍當醫助。1918年從前線回巴黎,開始文學生涯,并結識了布勒東*和蘇波*,三人合寫了自稱“超現實主義的催生婆”的第一部超現實主義*小說《磁場》。1919年參加達達*運動,三人創辦了《文學雜志》。他參加超現實主義流派,后成為超現實主義主將之一。他較早的詩集《歡樂之火》*(1920)、《永恒的運動》(1925)具有超現實主義傾向。此外還有小說《阿尼塞全貌》(1921)和《泰萊瑪克的奇遇》(1922)。
1924年,阿拉貢等人于10月創立了“超現實主義研究室”,從理論和實踐中廣泛傳播他們的文藝主張,創辦了雜志《超現實主義革命》,同年發表論文《夢幻的浪潮》為超現實主義下了最初的定義。他發表的長篇小說《巴黎的鄉人》*(1926)是超現實主義文學的重要代表作。1927年,他加入法國共產黨,文學生涯從超現實主義進入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新階段。
阿拉貢曾兩度留居蘇聯,結識蘇聯詩人馬雅可夫斯基*,并與其女友埃爾莎·特里奧萊結婚。1930年11月,他代表超現實主義出席在蘇聯召開的第二屆國際作家代表大會。回國后,他已信仰共產主義,批駁弗洛伊德*的唯心主義。發表歌頌布爾什維克的詩集《紅色前線》(1930)、《烏拉爾萬歲》(1931)。他寫的《紅色政權》一文,號召進行暗殺,受到政府指控,超現實主義者為其辯護,內部產生裂痕,1931年,他被開除出超現實主義團體,形成有名的“阿拉貢事件”*。此后,他進入《人道報》編輯部,從事頻繁的社會活動。
1934年始,他發表以《現實世界》為總題的長篇系列小說。第一部《巴黎的鐘聲》(1933),歌頌作為新生力量的工人階級,表現了較強的現實主義精神;第二部《高等住宅區》(1936),揭露了第三共和國的頭目,獲得勒諾多文學獎;第三部是《驛車頂層的旅客》;第四部是《奧雷利安》(1942和1944)。1936-1939年,阿拉貢參加西班牙內戰,站在共和戰士一邊。1937年和勃洛克共同主編《今晚》報并任社長。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他應征入伍,服務于軍醫部隊,獲軍功勛章。1940年參加抗納粹德國斗爭,寫了一些抗敵愛國的詩歌集,以筆名發表了《斷腸集》(1941)、《埃爾莎的眼睛》(1942)、《蠟人館》(1943)和《法蘭西的曉角》(1945)等,謳歌了法國人民對敵斗爭的勇敢精神及對祖國的熱愛。短篇小說集《法國人的屈辱與偉大》(1945),寫的都是“抵抗運動”的感人情景。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阿拉貢曾任法國作家全國委員會主席。他主要寫了以記述和歌頌烈士的英勇事跡的散文集《共產黨人》(1946),長篇小說《共產黨員們》(1949-1951,共六卷),后者是以《現實世界》為總題的系列長篇小說的結集,再現了法蘭西民族歷史上悲壯事件。他再任《法蘭西文學報》社長,1954年當選法共中央委員。
1957年蘇聯政府授于他列寧和平獎金。發表長詩《眼睛與記憶》(1954),表現詩人相信未來、人生和人的觀念。長詩《未完成的長篇小說》(1956)把二十世紀的重大事件和詩人生平交織在一起。長篇小說《受難周》(1958)直接寫百日政變的當時現實,標志他后期創作新動向。還有評論集《我攤牌》(1959)。1963年,捷克布拉格大學授予他“榮譽博士”的稱號。出版《阿拉貢和特里奧萊小說合集》(1964)及為加洛蒂論文寫的序言《無邊的現實主義》(1964),說明他漸離社會主義現實主義,返回超現實主義軌跡。1965年莫斯科大學也授予以上稱號。晚年發表《處決》(1965)。1967年當選龔古爾學院院士,不久辭去此職。此外有《白種女人或遺忘》(1967)、文學傳記《我從未學會寫作,又名開場白》(1969)。《昂利·瑪諦斯》(1971)和《戲劇小說》(1974)。
1970年,艾爾莎·特麗奧萊去世。阿拉貢致力于出版他和妻子的全集。1977年,他把他倆的全部手稿贈給法國的國家科學研究中心。
上一篇:阿拉貢事件作品分析
下一篇:阿斯圖里亞斯作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