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室覃恩免解
宗室覃恩免解
【原文】
淳熙十三年,光堯太上皇帝以圣壽八十,肆赦推恩,宇宙之內,蒙被甚廣。太學諸生,至于武學,皆得免文解[2]一次,凡該此恩者,千二三百人。而宗子在學者不預[3],諸人相率詣宰府,且遍謁侍從、臺諫,各納一札子,敘述大旨,其要以為:“德壽霈典,普天同慶,而玉牒支派[4],辱居膠庠[5],顧不獲與布衣書生等。竊譬之世俗尊長生日,召會族姻,而本家子孫,不享杯酒臠炙[6],外議謂何?今厖鴻[7]之澤如此,而宗學乃不許廁名[8],于義于禮,恐為未愜?!笔菚r,諸公莫肯出手為言,邁以待制侍講內宿,適蒙宣引,因出其紙以奏,仍為敷陳此輩所云尊長生日會客,而本家子弟不得坐,譬諭可謂明白。孝宗亦笑曰:“甚是切當有理?!睍r所攜只是白札子,蒙徑付出施行,遂一例免舉。其人名字,今不復能記憶矣。
【注釋】
[1]覃(tán)恩:廣施恩澤。舊時多用以稱帝王對臣民的封賞、赦免等。[2]文解:舊時入京應試的證明文書。免文解,意指不通過考試,直接發給憑證,允許參加進士科第。[3]不預:不在計劃之中。預:計劃。[4]玉牒支派:此處指趙姓皇室子弟。玉牒,舊指宗族的家譜。[5]膠庠:京師公立學校。膠,通“?!薄6]臠炙:燉肉和烤肉,泛指美食。[7]厖鴻(mánɡ hónɡ):洪大,廣大。極言皇恩浩蕩。[9]廁名:勉強名列其中。廁:勉強棲身。
【譯文】
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逢光堯太上皇(高宗)八十壽辰,皇帝施恩大赦天下,萬民無不承蒙恩惠。當時的太學乃至武學學生,都得以免除文解一次,受此恩惠者達一千二三百人,唯獨趙氏宗室子弟在學者不在免除之列(這是皇帝為了免除私恩之嫌,所以才這么做)。這些人聽說后,非常不服氣,立即相約到宰相府求情,并且拜見了侍從官和臺諫官,然后又向各衙門呈交一卷札子,論述了自己的要求,并請求批準。
札子的大意說:“圣上大壽,普天同慶,我們這些在太學求學的宗室子弟,卻得不到與平民子弟學生同等的待遇。我們來打個比方,若在一般百姓人家,長輩過生日,大會賓朋,假若本家子弟連一杯酒、一塊肉都無法享受,別人會怎么評論這家人呢?現在朝廷給天下人如此優厚的恩澤,而宗室子弟為太學生者卻不在蒙受之列,于情于理,恐怕都不太合適吧?!?/p>
因為這是皇帝的旨意,所以當時的朝官們都不愿主動替這些人求情。我那時正以待制侍講的身份宿在宮內,恰好趕上皇帝宣召,我趁勢把他們的札子呈上,并向皇上陳述道:“這些人雖然并無淵博的才學,但所說的尊長過生日會賓客,本家弟子卻不得陪坐,這個比喻倒挺有意思?!毙⒆诼牶笠残χf:“這個比喻確實很貼切有理。”當時我所帶的只是白札子,承蒙皇上恩準,直接拿出去交外朝執行,于是宗室子弟也一律得以免除文解。只是當時寫札子的人,現在我已記不起來是誰了。
【評析】
通過這則筆記,我們對孝宗淳熙年間覃恩的范例有了非常直觀的認識。此則筆記正可作為研究南宋孝宗年間的典章制度,以及皇室之間的慶典特色的第一手資料。
上一篇:《容齋隨筆·周禮非周公書》譯文與賞析
下一篇:《容齋隨筆·宣告錯誤》譯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