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德國古典唯心主義奠基人。他的主要著作有《宇宙發展史概論》、《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判斷力批判》、《未來形而上學導論》、《道德形而上學基礎》等。
康德的思想發展可分為“前批判時期”和“批判時期”。從1746年到1769年為“前批判時期”,這個時期主要是研究自然科學,并取得了成就。在1769年開始的“批判時期”中,他建立了自己的“批判哲學”。康德認為,唯理論和經驗論的片面性,是由它們在認識之前沒有批判的審查人的認識能力這一根本原因造成的。要克服片面性獲得真理性的認識,必須在認識活動進行之前,先對人的認識能力進行“批判的”考察、分析和研究,以確定認識的方式和限度。康德認為,人的認識活動,就是用先天的認識能力(形式)去整理后天的感覺經驗(“質料”),形成具有必然性和普遍性的科學知識。他斷言,人心具有三種先天的認識能力:感性、知性、理性。他在論述感性、知性時比較完整地表達了“先驗唯心主義”的內容。他指出,感性、知性是對有限的、相對的、有條件的東西的認識,而理性則要求無限的、無條件的認識,要求把握絕對的統一體,即理念。理念就是“自在之物”,包括物理現象的統一體,即世界,精神現象的統一體,即靈魂,這兩個現象的最高統一體,即上帝。他認為,人只有時空感性直觀形式和知性范疇,再沒有什么別的認識工具,因此,不能用時空和知性范疇去認識理念,即“自在之物”,這就會發生謬誤;用知性范疇去把握世界,就會發生矛盾,即“二律背反”。于是,他認為謬誤和矛盾的發生表明人的認識能力是有限的,因此,人們對無限的“自在之物”是不可認識的。康德認為,“現象”界只有必然,沒有自由,而“自在之物”世界則應該受自由的支配。為了使人們按道德律行動,達到至善,就要設定意志自由。而至善,要在人格的無限綿延中才能達到。因此,就要設定靈魂不死。這樣,康德貶低理性強調意志自由,為鼓吹不可知論的形形色色現代反理性主義*哲學流派開了先河,打下了現代派文學藝術產生和發展的最早哲學基礎。康德認為,審美判斷只是對象以它的形式給主體帶來的某種自由的愉快感。他的審美判斷是“純粹的”,不計利害、不夾雜著任何一點利害感的,它只關涉對象的形式和主體的情感,而不關涉對象的內容以及主體對它的了解。盡管他提出“依存美”,說美與內容有關,但在他的“純粹美”說的就是美在形式。這種美學觀點,基本上還是形式主義的。
在美學觀上康德的反理性因素,可以說為從十九世紀開始發展起來的唯心論的形式主義奠定了哲學基礎,為作為現代派文學藝術發展基礎的唯美主義*、象征主義*和形式主義等流派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根據。
上一篇:康定斯基,瓦西里·瓦西里耶維奇作品分析
下一篇:康拉德,約瑟夫作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