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稱上海機器局、上海制造局,簡稱滬局,清政府經營的重要新式軍用企業之一。1865年,李鴻章購買了上海虹口美商旗記鐵工廠,與原來設在上海和蘇州的兩個炮局合并,再加上由容閎從美國購來的機器,成立江南機器制造總局。1867年該局由虹口遷往上海城南高昌廟,新建各式廠房,隨后逐年擴充,成為清政府規模最大綜合性的軍事企業,既能制造各種槍炮、水雷、彈藥,又設有輪船廠和煉鋼廠,制造輪船和鋼材。這是以后建立的各個制造局所沒有的。生產出的軍火和軍用物資,大都以調撥方式,供應各軍械所、衙門、軍營、炮船、炮臺的需要。該局的經費,最初由李鴻章在淮軍軍需項下隨時籌撥,每月約一萬兩,以后經曾國藩等奏準以江海關二成洋稅撥歸局用,從此有了確定經費來源,平均每年約有五、六十萬兩,此外1892至1895年建造煉鋼廠和無煙栗色火藥廠另撥創辦費四十萬兩,同其他局相比,滬局經費充裕,技術力量較雄厚。為了引進科學技術,江南制造局于1868年設立翻譯館,專門翻譯西方書籍,至清末共譯書一百九十余種,其中絕大部分是科技方面的,也有少量歷史、政治書籍。還長期編發《西國近事匯編》(又稱《中西紀聞》),對當時國際形勢作系統介紹,影響很大。所有這些,在傳播西方科學技術和社會政治思想方面都起了一定的作用。在譯書的同時,又選派少年入廣方言館,學習外國語言文字和數理、機械制造等課程,并在制造局附設兵工學校,招收學生,培養科技人才。可參看姜鐸:《論江南制造局》,《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3年4期。
上一篇:漢賦
下一篇:湯顯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