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廚川白村
廚川白村(1880—1923) 日本近代美學家,文藝理論家。本名辰夫,號白村。生于京都。1904年畢業于東京帝國大學英文科。1915年受文部省派送赴美國留學。1919年獲文學博士學位,任東京帝國大學教授。關東大地震時
在鐮倉遇難。著作有《廚川白村全集》八卷。著名的美學和文藝理論著作有《近代文學十講》、《苦悶的象征》、 《出了象牙之塔》、 《文藝思潮論》等。
廚川白村在文藝美學的諸多問題上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在文藝的本質和起源問題上,他提出著名的“苦悶的象征”說。認為文藝產生的根源是人的生命力受到壓抑而產生的苦悶和懊惱,其表現方法則是廣義的象征主義。在文藝和社會生活的關系問題上,他從文藝是人的生命力的絕對自由的表現的思想出發,一方面認為文藝是超社會,超道德,超功利的,另一方面又猛烈抨擊現實生活中阻礙文藝發展的種種弊端,認為在當時那種“微溫,中庸,虛偽,自大,保守”的世態下,是不可能產生偉大的文藝的,只有改造國民性,使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才能產生剛健有力的文學藝術。因此他試圖調和為藝術而藝術和為人生而藝術,認為“惟在藝術為藝術而存在,能營自由的個人的創造這一點上,藝術真是為人生的藝術的意義也存在”。在文藝鑒賞問題上,他認為鑒賞的基礎是“生命的共感”,即共通的人性。認為讀者從作家那里得到的不是知識,而是發現自己,美感就產生于“自己發現的歡喜”。他把鑒賞分為理知、感知、心象和精神四個階段,并認為只有第四個階段才喚起共鳴共感。在藝術真實問題上,他提出科學的真與表現的真的不同,認為前者是死的,后者是活的,因為藝術表現凝聚了作家的個性和人格。在文藝與政治的關系問題上,他認為文藝思潮是社會思潮的先驅,詩人是政治的預言者,文學和政治都是根源于人民生活。在文學的作用問題上,他認為文藝的任務是指導社會。在創作方法問題上,他認為把創作方法分為現實主義,浪漫主義,自然主義等等都是無意義的,而古往今來的一切文藝,都是用的廣義的象征主義表現手法。
關于審美,廚川白村還提出了“享樂主義的觀照”的美學思想。所謂“觀照”,就是對自然和人生的一切現象,以真摯的態度去理解,并將理解的東西進一步體味或“味識”,實際指的就是審美體驗。這種審美體驗是排除了善惡、正邪、利害、得失而進行的。它的最高境界是彼我合一,物心合一。所謂“享樂主義”就是把審美對象收納到自己的生活內容里去,并且溶合在“我”中的態度,是一種對人生的熱愛和對生活的肯定的態度。由此可以看出,廚川白村已經認識到人生體驗與審美體驗的關系,人生體驗是審美的基礎,體驗越深刻、越豐富,審美的境界就越高;人生態度的樂觀積極,是審美的前提條件。
由于盛年遇難,廚川白村的美學觀點有些還只是萌芽,不夠成熟。其理論體系也還不十分嚴密,甚至有許多矛盾。但他是日本較早接受西方哲學美學思想,用以進行美學研究和文藝評論,建立起自己獨特理論體系的美學家和文藝理論家。日本文學傳統重創作實踐而不重理論建樹;日本美學傳統多隨想而少體系,多藝術實踐的總結而少哲學概括。因此廚川白村的美學理論在日本美學史上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廚川白村的美學思想和文藝理論,是以柏格森的生命哲學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為思想基礎的,因此總體看來是極端唯心主義的,但他提出的許多新觀點,是很有意義的。特別是他的“苦悶的象征”說,成為世界美學中關于文藝起源和本質的重要學說之一,產生了很大影響。
上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與流派·創造社
下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與流派·發憤著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