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俞任遠
【作家簡介】奧麗芙·旭萊納(1855—1920)是南非著名女作家,也是黑非洲最早的長篇小說作家。她生于南非好望角一個貧困的德國傳教士家庭,靠自學獲得廣泛的知識。9歲就開始獨立謀生,1874—1881年先后在幾個人家當家庭教師。1881年前往英國學醫,后致力于文學創作。1989年回南非后她還先后三次去過英國與歐洲。1920年返回非洲,三個月后逝世于溫伯格。
奧麗芙很早就開始寫作。她在當家庭教師的孤寂困難的環境里,完成了《安丹恩》和《一個非洲莊園的故事》,開始了長達40年的《人與人之間》的創作。這是她的三部主要長篇小說,全是自傳性作品,而且貫穿著一個總的主題:描寫一個有才氣的年輕婦女在保守虛偽的空氣窒息下希望破滅的遭遇。《一個非洲莊園的故事》經過許多周折,于1983年以拉爾夫·艾恩的筆名在倫敦出版。另兩部則出版于女作家逝世之后。她還寫過一些優秀的短篇小說,在《馬訓納蘭的騎兵海爾凱特》中尖銳地提出了反對殖民主義的主題,揭露殖民者滅絕土著居民的罪行。她還寫過不少文筆優美寓意深刻的寓言和政論文章,觸及到種族平等、婦女地位等重要的社會問題。其中最有名的是《夢》(1891)和《婦女與勞動》(1911),后者是一部有關婦女問題的偉大著作,內容涉及婦女所處的不平等地位,并從社會經濟發展分析了不平等地位的根源,指出了婦女與勞動的關系,曾被譽為“婦女解放運動的圣經”。
奧麗芙還是著名的進步思想家和社會活動家。第一次去英國時她就結識了馬克思的小女兒等思想文化界名人,接觸了社會主義思想,參予了許多進步社會活動。她始終把婦女解放當作自己一生的重要事業之一。她反對種族歧視與殖民統治,譴責帝國主義戰爭,肯定工人運動,支持民族解放斗爭,公開贊揚馬克思及其思想,歡呼十月革命的成功。面對許多當代重要社會問題,她寫文章、參加集會并作演說,表現出進步的社會立場與積極的態度。
奧麗芙是嚴肅正直的現實主義作家,叛逆性格使她自覺站在被壓迫者和弱者一邊,始終把自己的創作與現實斗爭緊密結合。由個人反抗發展到投身群眾斗爭,正是這一點使她與許多女作家有著根本區別。她的作品對南非文學的民主傾向和社會政治思想發展,都留下了相當重要的影響,被稱作開南非文學進步傾向的代表作家之一。在她誕生100周年時許多國家進步報刊撰文紀念她,指出其作品的積極意義和價值。我國于1919年開始陸續譯介出版她的作品。
《一個非洲莊園的故事》,郭開蘭譯,張夢麟校,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出版。
【內容提要】遼闊凄寂的南非草原中心,一座獨立石山下的莊園里,住著死過兩個丈夫的波爾(荷蘭系白人)女人珊妮嬸嬸和她英國前夫的女兒——黃發低額滿臉雀斑的艾姆,以及艾姆的表妹、美得像個小精靈的孤女林達爾。在莊園干活的有善良的德國工頭奧托伯伯和他的兒子,比兩個小姑娘只大兩歲的華爾杜,還有一些卡菲爾族(班圖人的一支)仆人。
華爾杜受父親影響篤信上帝。終日獨身放羊與頑固地思索上帝但不得其解,使他的童年陷入無限孤寂和極度愚昧的痛苦。
大旱災的1862年,兩個小姑娘12歲了。林達爾非常想上學,姍妮嬸嬸把艾姆父親留下的錢藏起來,卻違背他的遺囑不送小姑娘上學。林達爾對艾姆訴說著念書求學問、做一番事業的理想,無知的艾姆只把它當作一個永遠不能實現的美夢。
流浪到莊園的波拿帕特被好心的奧托伯伯收留,他卻陰險地挑撥離間,要波爾女人趕走奧托并取代了他的位置。善良忍辱的奧托伯伯犯了心臟病,在睡夢中長眠。兩個女孩被鎖在房里,無法去救助像慈父一樣的奧托,百般設法而失望的林達爾從此開始了反抗。華爾杜得知噩耗后得出痛苦的結論:什么地方都沒有上帝。殘忍的波拿帕特繼續迫害華爾杜,踩碎他精心試制的剪毛機模型,燒毀他視為精神寄托的書籍并毒打教訓他,從此粉碎了他的精神追求。做惡多端的波拿帕特丑行敗露被趕出莊園。
三年過去了。出外讀書的林達爾回來了,她出落得更像一位公主,知識與理想也增長了許多。她向華爾杜訴說了自己艱苦求學的經歷,以及對婦女問題與愛情婚姻的新觀點。她認為婦女不幸的根源在于社會習俗限制了婦女的發展,她表達了自己追求自由的愿望與愛情理想:當愛情不再買賣,不再是謀生手段,當每個女人的生活都充滿了真誠獨立的勞動的時候,愛情就會來到她身上。她最后辛酸地說,雖然自己看見了理想,卻沒有力量過去。這番傾訴透露了她的追求與苦惱、剛強高傲和不知休息的內心。但是華爾杜并不理解這一切。
租下半個莊園的英國人羅斯已經與艾姆訂了婚,又對林達爾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整天圍著她轉。傷心的艾姆宣布解除婚約。
姍妮嬸嬸又嫁了一個小她十幾歲的鰥夫。華爾杜也踏上了認識世界的旅程。
幾天后羅斯鼓起勇氣向林達爾求婚。林達爾回答他:假如你樂意在三個星期內把你的姓氏給我,我愿意嫁給你。不過我可能改變主意。不久你大概會發現我為什么嫁你。羅斯聽不懂這怪怪的話,不知是喜是憂。
林達爾的情人應約來到華爾杜的小屋。林達爾承認愛他,看重他勝過世上所有男人,但也清醒地認識到男人愛情的占有性質,她聲明因為自己的追求而不能嫁給他,因為不愿意被束縛。在情人的懇求下,她同意跟他走。林達爾把全部財產50個英鎊留給艾姆,向奧托伯伯的孤墳哭訴告別后,悄悄與情人出走了。
羅斯念念不忘林達爾,半年來始終抑郁寡歡,終于下定決心去尋找她。
七個月后的暴風之夜,出門一年半的華爾杜回來了。他迫不及待地坐下給林達爾寫信,訴說他遭遇到的一切,世態炎涼、人心險惡令他失望傷心,并且傾訴了對她強烈的依戀之情……最后艾姆打斷了他寫的長信,告訴他羅斯來信說林達爾死了。
羅斯回來了,講述了他尋找林達爾的經歷:原來他找到林達爾時,她已與情人分手了。她在旅館里獨自生下孩子,嬰兒只活了三個小時就夭折了,林達爾也病倒了,醫生說她再也起不來了。羅斯男扮女裝作了“女護士”,盡心服侍她。林達爾給她的情人沒有寫完的信說出了她最后的心里話:“我愛你,但不能嫁給你,我不能被愛我的人束縛,我必須求知識、廣見聞,要跟這個世界戰斗,找到我想找的東西……”彌留的前夜她忽然悟到了人生的答案:我看見一個努力求善的虛弱可憐的心靈的影子。它沒有半途而廢;最后,它流了許多眼淚,受了莫大的痛苦,終于明白圣潔就是對別人的無限同情,偉大就是做生活中的平常事情,老老實實地過平凡的生活,幸福就是偉大的愛和努力為人服務。但是已經太晚,她己沒有力量去實踐這一切了。第二天,林達爾吩咐羅斯套牛車把她拉到老遠的藍色大山腳下。夜深了,羅斯和趕車人睡熟后,林達爾的靈魂最后一次振作起來,在鏡中與自己對望著,以前她也曾這樣對望著說過:你和我,我們不怕,我們要奮斗。可現在她永遠不會再談話了。不過那股若有所期的美麗光輝卻依然殘留在她眼睛里。肉體已經死去,靈魂還在瞻望未來。最后那雙美麗的眼睛也闔上了。
羅斯回敘自己經歷的那晚,華爾杜夢見了林達爾。他痛苦地向星空哭訴,此時他倒寧可隨便接受一種謊言或信條,好使自己不相信林達爾已經死去。
林達爾死后羅斯喜歡一人獨坐沉思,他與艾姆即將成婚,因為他的胸前藏著一封未投寄的信:你一定要與艾姆結婚。這是林達爾寫給他的唯一的信。艾姆要用林達爾留下的錢送華爾杜去讀書,但華爾杜拒絕了。華爾杜喃喃地自言自語。生命是美好的,能夠長久地活下去,看黑暗破滅、光明到來該多好啊!到了那一天,人將不會拒絕向他靠近的人;到了那一天,人將不會因沉痛地呼吁愛和同情而被趕去過孤獨的生活。能長久地活下去,看到新時代破曉,該多好啊。
【作品鑒賞】《一個非洲莊園的故事》是奧麗芙·旭萊納最重要的代表作。這是一部具有自傳性的小說,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是作者思想與生活的寫照。書中描寫的荒涼凄寂的南非草原、莊園主庸碌無聊的生活與閉塞愚昧的習俗,都是作家最熟悉的童年生活印象。書中好些人物情節都有所本。如篤信宗教行善不得好報的奧托伯伯身上就有作者父親的影子;愚昧自私的姍妮嬸嬸就是奧麗芙1875年當家庭教師時那個人家的主婦;兩位主人公林達爾和華爾杜不啻是作者的兩個不同化身:林達爾的美麗外貌和敏感倔強的個性、強烈的求知欲、華爾杜的好思索且窮追到底的特征、自言自語的習慣,與奧麗芙本人的外貌、性格、思想和習慣就很相仿。
但是,作品卻決不僅僅是女作家的傳記,或一段早年生活的回憶。作者通過三個孩子的生活與成長,形象地再現了維多利亞時代英國殖民地南非草原的社會生活圖畫,典型地概括了一代人覺醒又幻滅的悲劇。揭示了19世紀宗教教義對兒童思想的束縛,抨擊了社會傳統對婦女地位的限制,并且揭露出維多利亞時代的習俗和愚昧怎樣阻礙了天才和個性的發展。作者還用真摯的感情與雄辯的口才指出婦女應該具有與男子同樣工作的機會和權利。她用優美的筆觸,借獵人的寓言揭示出攀登真理高峰的艱難和可貴,最后表達了對人類大同之日美好理想的真誠呼喚。作品所表現出的對現實的懷疑批判態度、對理想的探索追求是作品成功的關鍵所在。
奧麗芙是嚴格的現實主義作家,她在本書再版序中闡述了自己的現實主義文學觀。她認為文學“有兩種描繪人類生活的方法”,“一種是舞臺的方法”,另一種“就是我們大家所過的生活的方法”。她的創作是按生活的本來面目描寫,“蘸上他周圍的灰色的顏料”,“描繪他在其中生長的種種景象”,而不用離奇的情節與脫離實際的胡編亂造去取悅讀者。因此,現實主義的客觀描寫,真實而典型地再現19世紀南非草原的社會生活圖畫,決不粉飾現實,是這部作品的首要特色。通過作家的客觀描寫,展示在讀者面前的是遼闊凄寂的南非草原,荒僻落后的莊園生活,庸碌惡劣的社會習俗:宗教窒息人的精神,愚昧阻滯人的發展,閉塞落后的環境與無知偏見扼殺天才。整個故事的敘述不僅具有驚人的現實性,而且充滿“灰色的”壓抑感,使作品具有了深刻的社會認識價值與批判意義。
三個孩子的成長是表現主題、貫串情節的主要線索。作者以對比的手法、富有代表性的細節描寫,突出刻畫了三個孩子各不相同的鮮明性格,并賦予他們以深刻的典型意義。林達爾是寄人籬下的孤兒,美麗聰明、善良敏感、生性倔強、憎恨邪惡與強暴。對知識與理想的熱愛追求,對婦女解放與人類平等理想社會的憧憬,使她超越了當時落后的社會,在精神氣質上遠遠高于周圍的人。為爭取個性自由、獲得獨立人格,她苦苦奮爭了一生。可悲的是,19世紀的南非社會尚未具備婦女解放的精神與物質條件,這個形象及其思想與女作家本人一樣具有超前性。因此,林達爾的形象始終伴隨著強烈的孤獨之感,連好朋友也不理解她,學習與愛情也不能使其滿足,盡管她準確地揭示出婦女解放與人類平等的美麗理想,但她始終未能找到一條通向理想社會的正確道路。她的死是覺醒的靈魂與落后的社會抗爭的必然結局。作者在她的身上寄托了婦女解放的理想,也揭示了游離于群眾斗爭之外的個人反抗者的悲劇。華爾杜是奧托伯伯的兒子,繼承了父親的善良秉性,以德報怨對待一切人。他不僅具有勞動者的樸實勤奮美德,而且愛幻想、頭腦聰明、心靈手巧,時常搞點發明創造。但是華爾杜的天才靈魂,卻被當時的宗教愚昧、落后習俗窒息了。宗教教義束縛他的思想,波拿帕特的摧殘扼殺他的求知欲望,出門認識社會看到的是社會充斥罪惡、滿眼世態炎涼,特別是林達爾的死,都使他失去了求知奮斗的勇氣,他回到舊的生活秩序中,任憑命運擺布。華爾杜的悲劇是宗教與習俗扼殺天才的悲劇,具有極大的控訴力量。艾姆是莊園主姍妮嬸嬸英國前夫的女兒,父親早逝與晚女的地位形成她溫順柔弱的性格,她善良愛人、充滿同情心。但莊園主女兒的身份與姍妮嬸嬸的影響,又使她安于現狀、自甘平庸、不學無術、附和愚昧,對生活缺乏抗爭的態度。雖然艾姆還很滿意自己的命運,但作者卻揭示出惡劣環境造就了愚昧麻木靈魂的悲劇。這三個孩子迥異的典型性格與不同的命運悲劇從不同側面豐富了主題,組成了一部人的靈魂的悲劇。
作者的現實主義手法還體現在絕不美化形象上,她按照生活的真實邏輯描寫人物,不因愛而添彩,亦不因恨而涂污。林達爾是作者的理想人物,但作者并不掩飾她的孤高自賞、脫離實際;華爾杜好思索卻失于偏執,陷于內心冥想中遠離社會;艾姆雖善良可愛卻愚昧可憐;羅斯對林達爾忠誠但流于淺薄,他永遠無法真正理解林達爾的靈魂;老奧托一生行善,但善惡不分使自己屈死;愚蠢自私的姍妮嬸嬸也時有人的天性流露。正因為如此,活躍在書中的一群人物才令人相信。就如當時評論所說:他們根本不是坐在倫敦豪華客廳里想象出來的“南非人”,而是真正生活在非洲莊園里的南非人。作者是刻畫人物的高手,她常以極精細準確的語言勾畫人物外形,揭示人物內心世界與典型性格。
優美的語言、鮮明生動的景物描寫與深刻的哲理論辯相結合是作品的突出特色。奧麗芙懷著對兒時生活的回憶與深厚懷念的感情,用優美的語言將南非草原的自然景物描寫得鮮明生動,相當有特色,受到后來幾代作家的尊敬。作品中還有許多關于真理、愛情、婦女地位、理想社會等問題的精辟論述,見解獨到,給作品增加了哲理色彩。她還匠心獨運地將現實主義同寓言結合起來,善于用有教誨意義的、富于修辭性的語言加以渲染,把故事置于宇宙的框架之中,因此,寓意深刻與具有象征意義成為作品風格的特征。
上一篇:鄒節成《一個女人的遭遇》東方文學名著鑒賞
下一篇:鐘辛《一千零一夜》東方文學名著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