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雨輞川莊作[1]
王維
【原文】
積雨空林煙火遲[2],蒸藜炊黍餉東菑[3]。
漠漠水田飛白鷺[4],陰陰夏木囀黃鸝[5]。
山中習(xí)靜觀朝槿[6],松下清齋折露葵[7]。
野老與人爭席罷[8],海鷗何事更相疑[9]。
【注釋】
[1]積雨:久雨,連陰雨。輞川莊:指作者在終南山下的藍(lán)田輞川別墅。
[2]空林:疏林。煙火遲:因久雨林野潤濕,故煙火緩升。
[3]藜(lí):一年生草本植物,嫩葉可食。黍:黃米。餉東菑:給在東邊田里干活的人送飯。餉(xiǎng):送飯。菑(zī):初耕的田地,這里泛指農(nóng)田。
[4]漠漠:廣漠、迷茫的樣子。
[5]陰陰:幽深、濃密的樣子。囀(zhuàn):小鳥婉轉(zhuǎn)的鳴叫。
[6]陰陰:幽深、濃密的樣子。囀(zhuàn):小鳥婉轉(zhuǎn)的鳴叫。
[7]清齋:素食。露葵:帶露的葵菜。
[8]野老:詩人自稱。爭席罷:指自己要隱退山林,與世無爭。爭席:爭坐位。據(jù)《莊子·寓言》中記載:楊朱去見老子時,旅店的人都?xì)g迎他,給他讓座。等他學(xué)道歸來,旅店的人不再給他讓座,而是與他爭席。此處作者借以說明自己擺脫了功名利祿的欲念。
[9]次句典出《列子·黃帝》:古代有人住在海邊,每日與海鷗同游,至者百數(shù)。后其父讓他把海鷗捉回來玩,次日至海邊,鷗鳥卻高飛不下。說明人不能有機(jī)詐之心。
【作者簡介】
王維(701~761年,一說699~761年),唐代詩人。字摩詰。原籍祁(今屬山西),其父遷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濟(jì)西),遂為河?xùn)|人。開元(唐玄宗年號,713~741年)進(jìn)士。累官至給事中。安祿山叛軍陷長安時曾受職,亂平后,降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書右丞,故亦稱王右丞。晚年居藍(lán)田輞川,過著亦官亦隱的優(yōu)游生活。詩與孟浩然齊名,并稱“王孟”,有“詩佛”之稱。前期寫過一些以邊塞為題材的詩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則為山水詩,通過田園山水的描繪,宣揚(yáng)隱士生活和佛教禪理;體物精細(xì),狀寫傳神,有獨(dú)特成就。兼通音樂,工書畫。有《王右丞集》。
【賞析】
此詩作于詩人晚年隱居輞川山莊時。詩中描繪久雨之后山莊清新幽美的景色,抒發(fā)了清靜淡泊的情懷。
“積雨空林煙火遲,蒸藜炊黍餉東菑。”首聯(lián)寫田園生活,是詩人山上靜觀所見。詩人視野所及,先寫空林煙火,一個“遲”字,不僅把陰雨天的炊煙寫得十分真切傳神,而且透露了詩人閑散安逸的心境;再寫農(nóng)家早炊、餉田以至田頭野餐,展現(xiàn)一系列人物的活動畫面,秩序井然而富有生活氣息,使人想見農(nóng)婦田夫那怡然自樂的心情。
“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頷聯(lián)二句寫景逼真如畫。不僅構(gòu)圖巧妙,設(shè)色鮮明,而且疊字“漠漠”、“陰陰”狀水田之廣,夏木之深,使得境界更為廣漠、幽深。而白鷺的飛舞和黃鸝的鳴叫也更加靈動活脫,宛然在目。
“山中習(xí)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詩人獨(dú)處空山之中,幽棲松林之下,參木槿而悟人生短暫,采露葵以供清齋素食。這情調(diào),在一般世人看來,未免過分孤寂寡淡了。然而早已厭倦塵世喧囂的詩人,卻從中領(lǐng)略到極大的興味,比起那紛紛擾擾、爾虞我詐的名利場,不啻天壤云泥。
“野老與人爭席罷,海鷗何事更相疑?”尾聯(lián)以典入詩,抒懷明志。意趣橫生,耐人尋味。詩人在這里借用了《莊子·寓言》和《列子·黃帝》中的兩個典故,快慰地宣稱自己早已去心機(jī)絕俗念,隨緣任遇,與世無爭,再也不被人猜忌,足可以免除塵世煩惱,悠悠然耽于山林之樂了。這兩個充滿老莊色彩的典故,一正用,一反用,兩相結(jié)合,十分恰當(dāng)?shù)乇憩F(xiàn)了作者遠(yuǎn)離塵囂、澹泊自然的心境,而這種心境,正是上聯(lián)所寫“清齋”“習(xí)靜”的結(jié)果。
此詩以鮮麗生新的色彩,描繪出夏日久雨初停后關(guān)中平原上美麗繁忙的景象,前四句寫詩人靜觀所見,后四句寫詩人的隱居生活。詩人把自己幽雅清淡的禪寂生活與輞川恬靜優(yōu)美的田園風(fēng)光結(jié)合起來描寫,創(chuàng)造了一個物我相愜、情景交融的意境。全詩寫景生動真切,生活氣息濃厚,如同一幅淡雅的水墨畫,清新明凈,形象鮮明,表現(xiàn)了詩人隱居山林、脫離塵俗的閑情逸致。全詩恰如一幅意境閑淡簡遠(yuǎn)的山水畫,融詩情、畫意、禪趣為一體,富于生活氣息。詩人善于以動襯靜,由客觀之幽靜,到主觀之清靜,給人以靜美的藝術(shù)享受。所以,古人對之十分推崇,說是在唐人七律中“淡雅幽寂,莫過右丞《積雨》”。
上一篇:《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管訥《江行二首(其二)》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