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又名租詒,字廣廈,號長素,廣東南海人。早年受業于廣東著名哲學家、教育家朱次琦門下,受其影響,鄙棄程、朱,喜好陸、王,對乾、嘉以來的漢學表示懷疑和反對。更重要的是民族危亡和國弱民窮的社會現實,使他對清政府的腐敗日益不滿。1879年去香港,1882年過上海,親眼看到資本主義文明遠遠勝過封建制度,開始大購西書,從聲光化電到史志游記,無不涉獵,逐漸形成變法思想。1888年到北京參加鄉試,見清朝統治者在中法戰后仍不思振作,第一次上書光緒,痛陳列強環伺中國的險境,建議變成法、通下情、慎左右,“翻然圖治”,因而被視為“狂生”,落第回到廣東。1890-1893年間,在廣州一面設立“萬木草堂”,聚徒講學,培養維新人才;一面著書立說,先后寫成《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大同書》等著作,奠定了維新變法的理論基礎,指明了維新派的最高奮斗目標。1895年,康有為再次到北京參加會試,驚聞《馬關條約》即將簽字,激于愛國義憤,連夜起草一萬八千余字的上皇帝書,由一千三百多名舉人簽字,遞到都察院。書中要求光緒帝“下詔鼓天下之氣,遷都定天下之本,練兵強天下之勢,變法成天下之治”,這就是著名的“公車上書”,盡管未能上達,但康有為的名字傳遍了全國。會試發榜康有為中進士,授工部主事,但未就任。后又連續兩次上書光緒,闡述必須盡快變法的道理和步驟,深得光緒帝的嘉許。8月,在北京組織強學會,編印《中外紀聞》,又設上海強學分會,創辦上海《強學報》,推動各地設立學會報館,鼓吹變法維新。1897年冬,德國強占膠州灣,列強掀起瓜分狂潮。康有為從廣東趕到北京,第五次上書光緒帝,痛言“瓜分豆剖”的危機形勢,希望光緒帝決心變法。光緒帝本想接見康有為,因頑固派阻撓,諭令總理衙門傳見。后由傾向變法的翁同解向光緒帝報告傳見情況,光緒令康有為具折上陳,康又寫了《應詔統籌全局折》,(上光緒第六書),提出變法維新的綱領:(1)召集群臣,宣誓變法;(2)設上書所,以廣言路;(3)設制度局,以定新制。這三條是想依靠皇帝的權威,讓維新派參與中央和地方各級政權,全面改革政權結構,實現變法維新。隨后又進呈《俄大彼得變政記》、《日本明治變政考》,促進光緒變法決心。1898年6月11日光緒帝終于宣布變法,6月16日光緒第一次召見康有為,任命為在總理衙門章京上行走,特許專折奏事。康有為利用專折奏事的權力頻頻上書,提出各種改革方案,成為新政的主要策劃者。為減少頑固派對新政的阻力,康有為建議光緒“勿去舊衙門,勿革舊大臣”,而只增新衙門,吸引維新派,使官僚勢力不致有失權奪位之恐。但由于新政的頒行沖擊了守舊頑固勢力賴以安身立命的基礎,慈禧太后終于發動戊戌政變,以“結黨營私,莠言亂政”罪名,通緝康有為。康逃亡國外后,組織保皇黨,堅持改良主義立場,曾發表《答南北美洲諸華商論中國只可行立憲不能行革命書》,反對資產階級革命運動,由時代的先驅日益成為歷史的落伍者。辛亥革命后,主編《不忍》雜志,發表反對共和與保存國粹的言論,并任孔教會會長,為復辟帝制造輿論。1917年和張勛策劃清帝復辟,1927年死于青島。可參看湯志鈞:《戊戌變法人物傳稿》、《康有為政論集》。
上一篇:康斯坦丁諾夫主編的《歷史唯物主義》
下一篇:康有為的哲學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