儉則約,約則百善俱興;侈則肆,肆則百惡俱縱。
——《在十八屆中央紀委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等文中引用
■解讀
“儉”與“侈”對一個人修身養性的影響,在“百善俱興”與“百惡俱縱”的強烈對比中呈現得淋漓盡致。習近平同志引用這句話表明,節儉與奢侈絕不僅僅是個人生活問題,更關系到領導干部的黨性修養和為政之德。正因為此,中央不僅重拳整治奢靡之風,而且出臺《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把反對浪費以黨內法規的形式固定下來,通過剛性的制度約束、嚴格的制度執行、有力的監督檢查、嚴厲的懲戒機制,給奢侈浪費者劃定制度“紅線”,給以身試法者設定“高壓線”。對此,習近平同志還引用《人民日報》一篇文章的話加以強調:清則心境高雅,清則正氣充盈,清則百毒不侵,清則萬眾歸心。
■原典
儉則約,約則百善俱興;侈則肆,肆則百惡俱縱。
——﹝清﹞金纓《格言聯璧·持躬》
■釋義
《格言聯璧》由清代學者金纓編著,匯集歷代先賢警策身心之語,堪稱一座包羅萬象的格言寶庫。全書以類編次,計有“學問”“存養”“持躬”(附“攝生”)“敦品”“處事”“接物”“齊家”“從政”“惠吉”“悖兇”共十類。這些格言警世醒心,啟迪教育人們求真、向善、趨美。
“儉則約,約則百善俱興;侈則肆,肆則百惡俱縱?!背鲎浴陡裱月撹怠贰俺止鳖?。意為:節儉就會有節制,有節制則百善都會興起;奢侈就會放肆,放肆則百惡都會爆發。
崇儉戒奢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墨子說過:“儉節則昌,淫佚則亡?!敝T葛亮的《誡子書》中有“靜以修身,儉以養德”。歷史上,秦穆公奉行“以儉得之,以奢失之”的為政理念,勤儉治國,為秦的強大乃至后來的統一打下堅實基礎;漢文帝崇尚勤儉,“露臺惜費”,力戒奢侈,從而開創了“文景之治”。
上一篇:《公生明,廉生威》廉政用典名句
下一篇:《奢靡之始,危亡之漸》廉政用典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