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46】通往尊嚴的公共生活
(徐賁著,中央編譯出版社,38.8萬字,2016年1月第1版,增訂版,69元)
△共4個部分:①全球化和全球正義;②社會正義和國家認同;③全球化中的公眾和公共生活;④全球化中的群體生活和公民社會。
○好社會需要社會正義和人的尊嚴。
○“全球”這個詞在英語中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但“全球化”成為西方學界描述和分析世界宏觀秩序的概念卻是20世紀80年代初期和中期以后的事。
○全球化中有兩種必須加以區別的趨勢:自由市場全球化和公民政治全球化。
○貧困是一種社會之惡。消除貧困之道并不只是增加物質生產,還必須改變社會人際關系和制度。說到底,貧困者所受的傷害是人對人造成的傷害,不是物質對人造成的傷害。貧困的傷害可能由個人有意無意的疏忽和冷漠造成的。
○仇恨本身就是一種心理暴力,仇恨同時也是其他暴力的能量積累。在沒有外力嚴厲約束的情況下,仇恨會迅速地轉變為直接暴力。
○在民主社會中,只有法律才能夠伸張正義,也才具有正義權威。通過民主制度的建設來化解社會沖突。
○在當今世界上,國家具有兩個不同層次上的意義,一個是作為國際性行為主體,另一個則是作為國內的公共權力。國家作為國際性行為主體而得到承認的構成要素是主權、認可(權威和正當性)、領土和對公民的統治(權力)。
○正義和人權:普世價值下的合法性。
○公民的基本身份是具體國家(政治和社會群體)中的國民和成員。基本義務之一就是保衛自己的祖國,也就是在必要時與他國公民為敵。
○正義觀實質上就是關于什么是好社會和如何實現好社會的理論。涉及是非、允許不允許、禁止不禁止以及提倡不提倡的問題。
○在傳統的伊斯蘭圣戰思想中,建立一統的伊斯蘭帝國是圣戰的至上目的。
○真正的“傳播”和“傳媒”都離不開人和人之間的自由交流,盡管在高科技時代這種交流不等于直接的面對面相處。
○沒有憲法權利的保障,便沒有公民,也沒有公眾。
○承諾和信任是公民國家中民主憲政和法治的基礎。
○盡責任就是主動承擔,自覺自愿地去做這樣的事。
○博物館(搜集、保管、研究和陳列)。古董被收藏一般是因為它們有藝術、玩賞、歷史價值,是些誰見了都喜歡的東西。
○公民社會是一種拒絕封建社會包袱的現代社會秩序。
○在全球治理的三個主要因素(價值觀念、制度和行動)中,最基本的是價值觀念。
上一篇:超人類革命
下一篇:重讀毛澤東,從1893到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