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馬斯·艾略特(1888~1965年),英國詩人,文學評論家。1948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生于美國密蘇里州圣路易斯。1906年進入哈佛大學攻讀哲學,并在十年后獲博士學位。1915年放棄哲學研究,轉向詩歌創作和文學批評。1948年因詩歌《四個四重奏》獲諾貝爾文學獎金。主要詩作包括《普魯弗洛克的情歌》(1915)、《一位夫人的寫照》(1915)、《小老頭》(1919)、《荒原》(1922)、《空心人》(1925)、《灰星期三》(1930)、《四個四重奏》(1935~1941)。最著名的詩劇是《大教堂兇殺案》(1935)。最有影響的文學評論有《傳統與個人才能》(1917)、《批評的功能》(1923)、《詩歌的用途和批評的用途》(1933)。
《荒原》屬現代派詩歌,全詩分為五章。
第一章:“死者葬儀”。這一章并沒直接寫什么死者的喪葬儀式。標題隱含象征和暗示意義。暗示了西方資產階級文明的衰落、死亡和現代西方人頹廢、悲涼、渾渾噩噩的心理現實。詩的開頭顯得十分陰森、突兀。四月是最殘忍的一個月,荒地上
長著丁香,把回憶和欲望
摻合在一起,又讓春雨
催促那些遲鈍的根芽詩的第二節,改用抽象、莊嚴的語句,點出了主題:歐洲一片破碎,土地干涸、草木枯萎,形象地表現了整個西方文明的衰頹。同時,這個象征意象還暗示:歐洲的人們放縱私欲,失去了宗教信仰,造成精神和心靈上的空虛;而違背上帝的訓誡和忘記了上帝存在的人,必遭大難。
第二章“對弈”。通過對社會上幾個不同階層婦女的描寫,真實再現了戰后的社會氣氛,看起來是表現了女性的墮落,而實質上反映的是整個人性和文明的墮落:除了奢侈享樂、欲壑難填,就是無病呻吟,或者是嘮叨什么“裝假牙”之類無聊的話題。總之,只有丑惡,而沒有美。第二個上流婦女是個無病呻吟、專橫跋扈的女人。詩中寫她的幾句話極其傳神:今晚上我精神很壞。是的,壞。陪著我。
跟我說話。為什么總不說話。說啊。
你在想什么?想什么?什么?
我從來不知道你在想什么?想呀。結尾把《哈姆萊特》中桑菲利亞溺水淹死前瘋瘋癲癲告別人生的一段臺詞略加更動,使悲愴之極的話語變成普通小市民的口頭語,從而含蓄地表現了詩人悲涼、絕望的心緒。
第三章“火誡”。延伸第二章的主題:欲念之火在人世間的每個角落燃燒。通篇用今昔對比來揭露現代罪惡。開頭引用了斯賓塞的《結婚曲》中描寫仙女暢游泰晤土河的詩句,詠唱大自然的美景、歡樂愉快的情緒。接著,詩人寫了倫敦城中各種人物庸俗、猥褻的生活。詩人借用奧維德《變形記》中能預知未來的盲人帖瑞西士作為冷眼旁觀者。最后,引用釋迦牟尼《火誡》和圣·奧古斯丁的《懺悔錄》。這東西方兩位禁欲主義者都反對情欲之火、欲念之火;都強調要用圣火燒去人的欲念之火,使人類再生,復歸純樸。詩篇強烈地反映出艾略特渴望從宗教上尋求精神出路、尋求人類社會獲得解救的途徑。
第四章“水里的死亡”極短,總共僅有十行。仍運用圣·奧古斯丁《懺悔錄》里的典故。通過腓尼基水手費萊巴斯放縱情欲、淹死在大海里的故事,告誡人們千萬不要重蹈覆轍,暗示只有皈依宗教、皈依天主,才能得救。
第五章“雷霆的話”。開頭暗用《圣經·新約》中耶穌受難的故事,仍在反復強調這樣的思想:現代歐洲人失去了宗教信仰,處在“雖生猶死”、“生即是死”的狀態。接著,詩篇寫整個歐洲是一片荒原,“這里沒有水只有巖石”,“這里的人既不能站也不能躺也不能坐”。到處是一片瀕臨死亡的圖景:“山上/甚至連靜默也不存在/只有枯干的雷沒有雨/山上甚至連寂寞也不存在/只有絳紅陰沉的臉在冷笑咆哮/在泥干縫裂的房屋門里出現。”
詩人最后還是把希望寄托在宗教上。詩中寫道,電閃雷鳴,雨水從天而降。雷霆說話了,它發出的聲響是:“dana,dayadhvam,damyatta。”這既是描摹雷霆的擬聲詞,也是引自《吠陀經》的三個梵文詞:“舍予、慈悲、克制”。艾略特認為,只有恪守這樣的教義,人類才能獲救。閱讀導引《荒原》表達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后西方整整一代人的幻滅感,高度概括了戰后西方普遍存在的精神病態,宣揚了只有皈依宗教,遵從“舍予、慈悲、克制”的訓誡,才能獲得精神的拯救。長詩發表后,“荒原”一詞本身就成為走向沒落的西方文明的一個象征,成了西方世界著名的“荒原觀念”。
艾略特自稱,《荒原》不僅題目、甚至結構和象征手法也絕大部分“受到兩位人類學家的著作,即:魏斯登女士的《從祭儀到神話》和弗雷澤的《金枝》的啟發”。
由于象征方法的隱晦、暗示性和引文、用典太多,《荒原》顯得艱澀難懂;如果不是作者本人作的許多注釋,很多詩行幾乎是無法讀懂的。這首433行的詩,僅詩人自己就加了52個注釋。所以,《荒原》發表后,即引起激烈的爭論。贊賞者固然推崇備至,反對者則批評它混亂不堪、晦澀難懂。平心而論,經過認真閱讀,仔細咀嚼、揣摩,《荒原》在思想和藝術上取得的成就,遠遠超過了同時代的其他詩作,堪稱西方現代派詩歌的里程碑。
上一篇:徐志摩的個人經歷故事小傳
下一篇:曹植的個人經歷故事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