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01】歷代經濟變革得失
(吳曉波著,浙江大學出版社,22.3萬字 2016年11月第1版,49元)
△本書對中國歷史上十數次重大經濟變化的種種措施和實踐作了系統地概述和比照,指明因變革演變,坦陳利害得失,既高屋建瓴地總括了中國式改革的歷史脈絡,又剖析了隱藏在歷代經濟變革中的內在邏輯與規律。辯駁得失,以史為簡,實不失為一部簡明的“中國經濟史”。
〇管仲變法:兩千多年前的“凱恩斯主義”;商鞅變法:命令型計劃經濟的鼻祖;漢武帝變法:頂層設計的集大成者;王莽變法:第一個社會主義者的改革;世民治國:最盛的王朝與最小的政府;王安石變法:最后的整體配套改革;明清停滯:大陸孤立主義的后果;洋務運動:缺乏現代性的現代化變革;兩個民國:從極度自由到“統制經濟”;計劃經濟:從自負到自毀的大試驗;改革開放(上):沒有藍圖的改革;改革開放(下):集體主義的回歸。
〇約瑟夫·熊彼特:“人們可以用三種方式去研究經濟:通過理論、通過統計和通過歷史”。
〇中國歷史上的眾多制度創新,從本質上來說,都圍繞著四大基本制度而展開,即:郡縣制度、尊儒制度、科舉制度、國有專營制度。
〇管仲的治國思想是“以商止戰”。如何做到“順民心”?“從其四欲”:百姓厭惡勞苦憂患,我就要使他們安逸快樂;百姓厭惡貧困低賤,我就要使他們富足顯貴;百姓厭惡危險災禍,我就要使他們生存安定;百姓厭惡滅種絕后,我就要使他們生養繁衍。
〇儒家在經濟治理上只有“三斧頭”:一是“以農為本”,二是“輕徭薄賦”,三是“克己仁義”。
〇毛澤東:“百代都行秦政法”。
〇發展與穩定的辯證史?!鞍l展是硬道理”;“穩定壓倒一切”。
〇王莽執政十五年,改革三戰場:財政、土地、貨幣。
〇中國歷史上有過三次思想大解放時期,一是春秋戰國,二是魏晉南北朝,三是20世紀初的民國初期,其共同的特征是,全數出現在中央集權瓦解或喪失的時期。
〇中國歷代城市化率:[1]戰國15.9%;[2]西漢17.5%;唐20.8%;南宋22%;清6.9%;民國10.6%;1957年15.4%;1978年18%;2011年50.5%。
〇王安石這樣一個道德高尚、百毒不侵的人,勤勤懇懇、日以繼夜地把國家搞亡掉了。
〇1087年,意大利博洛尼亞城出現了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所大學——博洛尼亞大學。
〇在中國經濟史上,有兩種植物徹底改變了國家的命運,一是宋代的水稻,二是明代的棉花。水稻原產于亞洲熱帶地區,五代及宋代初期,香巴王國(今越南北部)的占城稻廣泛引入長江流域。棉花原產地印度,宋末元初,已在南方地區普及。
〇洋務運動從制度建設的角度四條缺陷:[1]缺乏制度上的頂層設計;[2]從未涉及財政、貨幣和土地政策;[3]洋務運動不是一個普惠性的經濟振興運動;[4]現代化有余,現代性不足。
〇民國38年,其實有兩個民國:1911年到1927年的北洋民國,1927年到1949年的國民黨民國。
〇財政、貨幣、土地、產業政策。
〇兩個永恒性的主題:分權與均富。
(2017年11月23日晚閱畢)
上一篇:創新生態密碼:硅谷進化史
下一篇: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