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拒迎佛骨
八月的長江水流很急,波瀾壯闊。此刻江面上飄著一艘小船,正在浪里穿梭。水路并不平穩,所以船也顯得有點顛簸。但船艙里有個眉清目秀的少年,仍然拿著一本《詩經》,正搖頭晃腦地讀著。
他的身邊有位年輕人,長得和他很像,見他這樣全神貫注的模樣,不由露出欣慰的笑容。原來,這個少年就是韓愈。他出生在一個書香門第的地主家庭,父親博學多才,很有點名氣,可惜在他三歲的時候就與世長辭了。
而后,韓愈就由哥哥和嫂子撫養。他的哥哥叫韓會,寫得一手好文章,曾經在長安當官,但不幸被人陷害,降職到韶關一帶做刺史。韓愈也跟著哥哥和嫂子,從長安遷移到韶關。
這一路遷移,整整一千五百千米,從長安到韶關,經潼關、洛陽、長沙等大小城市,從陸路到水路,還要過長江,足足要走四個月。
韓會和妻子領著韓愈曉行夜宿。當時韓愈才十歲,就已經顯露了聰明的天性。讀起書來過目不忘,看到景色就纏著哥哥講典故。韓會見弟弟如此有求知欲望,也很高興。沿途給他講了許多古人勤奮學習、忠心報國,英勇殺敵的故事,希望韓愈能早日長大成才,重振家業。
這一天,又改了水路,上了船。這比陸地趕路要輕松一些,總算能歇口氣。于是韓愈又開始發問了:“哥哥,今天要說什么故事呢?”韓會摸著弟弟的頭,微笑著說:“你想聽什么?”
“昨天說的那個左丘明的故事就很好聽。”韓愈想著哥哥給他講的故事,那個叫左丘明的人非常厲害,雙眼失明了還能寫《左傳》。
韓會看著弟弟的眼睛,他給弟弟說的都是些勵志的故事,比如屈原被流放照樣著《離騷》,司馬遷受宮刑時還寫下了《史記》等等。他希望這些古人在逆境中奮斗成才的事跡能感染韓愈。于是他端正地坐著,又開始講述新的故事:“我們今天要說的,是司馬遷的故事。司馬遷是一個很有原則的人……”清亮的聲音回蕩在江面上,在韓愈心里激起了層層波瀾,激發了他的進取之心。
到了韶關之后,韓會安定下來,準備給韓愈找個好的老師,教他讀書。這時,不幸降臨了,他染上了重病,很快就瀕臨死亡。臨死前,他讓韓愈專心念書,期待能有光宗耀祖的那一天。
嫂子鄭夫人帶著瘦小的韓愈回到了故鄉河南。經受了失去哥哥的打擊后,韓愈成熟了很多。他知道哥哥希望他能讀書,考狀元,于是刻苦自學。每天三更起床開始讀書,無論吃飯、睡覺,手里都不離開書本。累了,把書本當枕頭,吃飯沒菜,就邊看書邊吃飯以書佐飯。他先后讀了《論語》《孟子》《書經》《詩經》《禮記》和《春秋》等書,并且熟讀了諸子百家的文章。
有一天,嫂子對韓愈說:“現在自學已經不能讓你更進一步了。你還是去洛陽讀書吧,那里有更好的老師。”她拿出僅有的一些錢塞給韓愈,“韓家的希望就在你身上了。”看著那些散碎的銀子,韓愈深深地拜倒在地上。
在洛陽求學時,韓愈租了兩間茅屋居住,過著凄苦、清貧、儉樸的生活。他起得早,睡得晚,常常讀書到深更半夜。洛陽的冬天很冷,他舍不得生火取暖;硯臺的墨汁結冰了,他就用嘴呵呵氣,使冰融化了再寫;手凍僵了,他搓一搓發熱后再寫文章;讀書讀到口干舌燥,他就喝口清水繼續吟誦揣摩。他就這樣一心撲在了學習上。
十九歲時,韓愈離開洛陽,來到京城長安。當時文壇流行南北朝時期的駢體文,許多文人寫文章,都喜歡堆砌辭藻,講求對偶,缺少真情實感。而韓愈覺得文章應說明道理,形式應為內容服務,語言要表達思想。從此,他立志恢復散文,改革駢體文。
韓愈第一次參加進士考試的時候,寫的就是這種樸素的散文。但考官并不喜歡,所以他落榜了。但他并不沮喪,第二次參加考試時,仍然堅持自己的寫法。
這次主考官仔細看了文章后,不由拍案叫絕道:“好文章,雖然不是駢文,但文章的內容扎實。險些錯過一個人才。”就這樣,韓愈考中了進士,并名列榜首。
從此以后,韓愈積極倡導古文運動,從事古文寫作。無論是給皇帝上書,給親友寫信,還是寫各種體裁的文章,他都是按先秦、兩漢的古文要求精心撰寫。
韓愈不但善于寫文章,還是個直言敢諫的大臣。當時是唐憲宗當皇帝,他到晚年的時候,迷信起佛法來了。
那時候,在鳳翔的法門寺里,有一座寶塔,叫護國真身塔。塔里供奉著一根骨頭,據說是釋迦牟尼佛留下來的一節指骨,每三十年開放一次,讓人瞻仰禮拜。這樣做,就能夠求得風調雨順,人人平安。
唐憲宗聽說后,非常高興,特地派了三十人的隊伍去鳳翔法門寺迎接佛骨。這根佛骨到了長安后,先是進了皇宮接受供奉。三天之后,又把這節指骨送到長安的各大寺院里,依次供奉。
看著皇帝如此虔誠地對待佛骨,王公大臣們也跟著湊熱鬧。許多人千方百計想弄到瞻仰佛骨的機會。有錢的跑去捐香火錢,沒錢的,就用香火在頭頂、手臂上燙幾個香疤,也算表示對佛的虔誠。一時間,整個長安城烏煙瘴氣,到處都在說著佛骨,甚至有人為了看佛骨而傾家蕩產。
看到這種情形,韓愈覺得非常憂心。他不信佛,更別說瞻仰佛骨了。他看不慣這種鋪張浪費的行為,幾次看到同僚跑去寺院捐香油錢都很不滿。有一天,下了朝,幾位官員說笑著要去寺院看佛骨。有個人說:“退之兄,你似乎對這件事情并不熱心啊。”韓愈嚴肅地說:“所謂佛骨,根本就是騙人的東西。為了迎接它,勞民傷財不說,還哄騙了這么多人去信仰它。歷史上,信佛的王朝都沒有好結果的。”
聽到韓愈這番話,他的同僚嚇了一跳,連忙勸他說:“這個話可不能隨便亂說,小心皇上生氣。”但韓愈已經下了決心,要勸諫皇帝這種行為。
第二天上朝的時候,韓愈給唐憲宗上了一道奏章,勸諫憲宗不要干這種迷信的事。他在這篇名為《論佛骨表》的奏章里說:佛法的事,中國古代是沒有的,只有在漢明帝以來,才從西域傳了進來。他還說,歷史上凡是信佛的王朝,壽命都不長,可見佛是不可信的。
唐憲宗看完奏章后,非常憤怒。他立刻把宰相裴度叫了來,把奏章扔到裴度面前:“你看這個韓愈,簡直是膽大包天,竟敢誹謗朝廷,我要處死他。”裴度撿起奏章一看,發現里面都是些大膽的話,不由心里暗暗罵道:韓愈啊韓愈,這事大家都知道不對,干嗎就你一個人非要來當出頭鳥呢。
他連忙勸唐憲宗說:“韓愈也是為民著想,害怕佛骨之舉勞民傷財。他說的話雖然狂妄,但出發點還是好的,請皇上廣開言路,不要責罰他。”可唐憲宗仍然非常憤怒,說:“韓愈說我信佛過了頭,我還可寬恕他;他竟說信佛的王朝不會有好結果,信佛的皇帝都短命,這不是在咒我嗎?就憑這一點,我不能饒他!”
說著,唐憲宗就要發布命令,殺了韓愈。最后在裴度的勸說下,他勉強收回指令,只讓人把韓愈抓了起來。
上完奏章之后,韓愈知道會引起朝廷上下的震蕩。他回到家,就開始整理自己的各種東西,比如書和文章。家人看到這種情形,非常擔心,問道:“發生了什么事?”韓愈笑答:“我只是做了件想做的事情,雖然后果會很嚴重。”
正說話間,裴度急匆匆趕了過來。才進韓愈家門,看到他正在專心整理文章,不由停住了腳步,痛心疾首地說:“退之,你知道寫這個奏章的后果嗎?”韓愈點點頭說道:“皇上肯定大怒吧。”“是的,他下令要殺了你。”“如果我的死諫能阻止這種勞民傷財的行為,我不后悔。”
韓愈這樣說著,站起身來朝裴度拜了一拜:“還望宰相繼續勸說皇上,信佛這種行為不可取啊。”看到韓愈仍然一心為國的樣子,裴度一跺腳,甩手走了。
后來,在裴度等正直的大臣的大力救援下,唐憲宗不得不改變主意,沒殺韓愈。但是仍然把韓愈驅逐出京師,由刑部侍郎貶為潮州刺史。
入選理由:
堅持原則的典范。
阿離之言
“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此詩為貶謫詩中的絕唱,寥寥幾句,說盡詩人彷徨心態。寫這詩時韓愈52歲,被皇帝貶到潮州。當年憲宗皇帝信佛,要迎佛骨入宮,勞民傷財。韓愈就寫了篇《論佛骨表》勸說皇帝。結果憲宗非常不爽,你不讓我迎佛骨是吧,你讓我不高興,我就讓你去個窮鄉僻壤反思吧。
一紙調令,韓愈就卷了鋪蓋去潮州了。當年嶺南地方被稱蠻荒之地,氣候惡劣,毒蟲野獸撒歡,貶官到嶺南等同流放。韓愈覺得自己一把老骨頭要交代在那里了,于是很凄涼地南下,還給侄孫寫了這首著名的《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詩里除了抱怨皇帝不理解自己的苦心外,還吩咐侄孫說,如果我死在嶺南,記得給我收拾尸骨啊。
然而歷史上的結局是,韓愈不僅沒死在嶺南,在那短短的八個月時間里,還是韓愈仕途中最被稱道的八個月。實際上韓愈的官運并不好,他25歲中進士,29歲才當官,先后做過州觀察推官、四門博士、監察御史等官。當監察御史任時,他因為關中旱災,民不聊生。于是上書要求減稅,還說了朝政不足,結果被貶為陽山令。好容易升官后,又因為佛骨事件再度被貶。應該說,韓愈短短的20多年公務員生涯,是在被貶和升遷之中度過。
有人說韓愈是個官迷,其人品和文品不符。論文字,韓是“唐宋八大家”之首,還倡導了古文改革運動;論做官,就和他寫文章的水準大大不相符。江湖傳聞韓愈此人甚會拍馬,我覺是一家之言。在古代想實現自己的理想只有做官一途,曠達如李白,收到圣旨時還是“仰天大笑出門去”,當官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只要在職位上坦坦蕩蕩做人,認認真真做事,官迷又有什么不好?
縱觀韓愈一生,兩次貶官,都是為民請命,犯上直言而不被皇帝待見。如果是真正的官迷,揣摩上意都來不及,誰肯這樣傻乎乎地一而再再而三地頂撞上司?更何況是在古代那種很容易掉腦袋的大環境。實際上韓愈寫《論佛骨表》那次,就險些送命。
當然,還得說下韓愈在潮州的官聲。短短八個月時間,殺鱷除害,興修水利,興辦教育,無不是澤被后代的好事。后來改遷袁州,還繼續贖取奴婢,禁止人口買賣。在上即直言陣事,兼濟天下,在下即務實求是,福澤一方;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韓愈一生可謂言行一致。比起那些志大才疏,高不成低不就之輩來,不怨天,不尤人,切切實實做好本分事,真正身體力行做到“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可敬!可佩!可歌!
上一篇:革命火焰的播種者
下一篇:項羽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