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劼人(1891—1962),現代作家和文學翻譯家。曾用筆名老懶、菱樂等。四川華陽人。李劼人的生活閱歷豐富,中學時期投身于四川保路同志會運動。中學畢業后,在成都當過報館主筆和編輯。“五四”后勤工儉學赴法,研究法國文學,開始從事文學翻譯和創作。1924年回國,在成都等地大學任教,繼續進行翻譯和寫作,此外還辦報,辦工廠,從事各種社會活動。他翻譯的法國名著有莫泊桑的《人心》,都德的《小東西》、《達哈士孔的狒狒》,福樓拜爾的《馬丹波娃利》、《薩朗法》,羅曼·羅蘭的《彼得與露西》等十余部。主要著作有日記體中篇小說《同情》(1923),長篇《死水微瀾》(1935)、《暴風雨前》(1936)、《大波》(上、中、下三冊,1937)、《天魔舞》(1948),短篇小說集《好人家》(1946)及其它散文、評論等。
《死水微瀾》、《暴風雨前》、《大波》是三部連續性的長篇歷史題材小說(新中國成立后對前二部作了重要修改,《大波》則進行了重寫,第四卷來完,作者即逝世)。整個的背景都是作者故鄉四川。第一部《死水微瀾》的時代是1894年到1901年,即甲午中日戰爭以后,到辛丑條約訂定這一段時間。內容以成都城外一個小鄉鎮為主要背景,描寫內地社會“教民”與“袍哥”(哥老會)兩種勢力的斗爭消長,展示了中國社會死水般的黑暗腐朽和帝國主義勢力入侵后的微妙變化;第二部《暴風雨前》的時代緊接前篇,為1901到1906年,即辛丑條約訂定到辛亥革命前這一段時間,背景已由小鄉鎮轉向“天府之國”的首府成都,主要內容寫一個半官半紳家庭的變化及知識分子在時代變革中的分化和覺醒,反映了維新運動反清思想在內地勃興后新學和新政及維新和守舊思想的斗爭,顯示了革命運動的深入發展,成為辛亥革命風暴的前奏;《大波》專寫1911年,即引起辛亥革命的四川保路事件的民眾運動。作者有意要把這一運動分析綜合,予以真實地形象地反映,預定分四冊寫完,第四部剛開始,即因抗日戰爭爆發而中輟。后兩部不及第一部寫得細膩,但內容更為廣闊。三部長篇的主要情節線索都是以歷史事實為基礎,甚至引進真實的歷史資料,但又不完全局限于歷史事實。根據概括生活、塑造形象的需要,也進行了藝術虛構,取得了歷史的真實與藝術真實的統一。情節逐次展開,從“微瀾”到“大波”,環境不斷擴大,從小鄉場到全省,或在日常生活和地方風情的描繪中,透露出時代的氣息,或者在時代風浪中刻畫人物的思想感情,充分展示了從甲午戰爭到辛亥革命前后廣闊的社會生活和深刻的歷史變革,被郭沫若稱為“小說的近代史”。
上一篇:李準的短篇小說
下一篇:李商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