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君虞夜上受降城 劉禹錫懷古西塞山
成為唐代詩人中的四大惡人之一,李益覺得特別委屈,最難堪的是,他還成了唐傳奇《霍小玉傳》中的負心漢,唐朝版的陳世美;詩人都有一股牛脾氣,但大多只是普通水牛,而劉禹錫則是西班牙斗牛,屢次遭貶卻依然“癡心不改”,就喜歡和權貴較勁。
元朝有個姓辛的官員狂熱癡迷唐詩,誰要是敢在他面前貶低唐詩,出門最好穿上防彈衣。他的偶像是中唐詩人劉長卿和“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風兼殘雪起,河帶斷冰流”的作者于良史。劉長卿字文房,于是他改名辛文房,字良史。
辛文房根據唐宋史料和唐五代人的筆記,寫成《唐才子傳》。此書是研究唐詩的重要文獻。《唐才子傳》實際上就是唐代詩人傳。從這本書中我們可以看到,唐代詩人大多恃才傲物飛揚跋扈。有個性的人才能寫出有風格的詩。南宋以后在程朱理學的束縛下,詩人千人一面,詩歌也乏善可陳。
當然,文如其人并不是普遍真理。初唐宋之問、沈佺期都有受賄以及賣身投靠權臣的經歷,千夫所指,但他們卻是格律詩的定型者,文辭清麗。中唐元稹和李益始亂終棄,聲名狼藉,但元稹的悼亡詩古今第一,李益的邊塞詩在中晚唐首屈一指。
成為唐代詩人四大惡人之一,李益肯定覺得特別委屈。最讓他難堪的是,他的罵名還被寫進唐傳奇。
傳奇是唐代興起的一種文學體裁,其實就是文言短篇小說。這種小說為了讓人信以為真,經常使用真實的人名地名。香港電影為了避免麻煩,往往聲稱“本故事純屬虛構”,唐傳奇則剛好相反,習慣用名人做主角,而且作者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如果有人懷疑故事的真實性,作者就跟你拼命。
李益和韓翃一樣,也是“傳奇人物”。李益做主角的這篇名叫《霍小玉傳》。作者蔣防是江蘇宜興人,在李紳和元稹推薦下做過翰林學士、司封員外郎、知制誥等官,名副其實的皇帝近臣。《霍小玉傳》寫隴西李益與歌姬霍小玉的情愛故事。詩人李益的家鄉就是隴西,而且他是當時天下知名的才子,所以誰也不懷疑傳奇中的李益就是現實中的李益。正因為唐傳奇如此貼近現實,所以有時讓人懷疑是政敵在幕后操縱的人身攻擊。
李益起初與霍小玉相戀,同居多日山盟海誓,得官后卻娶了表妹盧氏。小玉日夜思念成疾,得知李益負心,病情加劇奄奄一息。有江湖豪客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挾持李益至小玉家中認錯。小玉見李益毫無悔意,誓言死后必為厲鬼報復。李益后來果然家無寧日,連結三次婚都以離婚結束。作者蔣防同情霍小玉的悲慘遭遇,譴責李益的始亂終棄。
傳奇中的李益從小才名遠揚,“麗詞嘉句,時謂無雙”,和真實的李益一模一樣。作者生怕別人以為是虛構,還特別提到他是太子少保韋夏卿的密友。這等于當眾指著李益說,沒錯,我寫的就是你,別裝糊涂。
李益當時和李賀齊名,他的歌詩比李賀更流行。他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流行音樂作家,也是最早拿到版稅的詞作家。此前雖有很多詩人的作品被伶人傳唱,但都是免費提供。到了李益這里,教坊樂工為了得到他的新詩譜曲,競相掏出銀子。他的代表作《夜上受降城聞笛》自然最受歡迎,天下傳唱。有些富貴人家還請畫師把他的詩意再現在屏風上。
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
漢唐兩朝都有受降城。唐朝有三座受降城,中城在朔州,西城在靈州,東城在勝州。回樂峰在山西大同府西,有學者判斷詩人登臨的是中受降城。
李益的命運也比李賀好。因為父親名叫李晉肅,“晉”與進士的“進”字同音,故李賀避諱不能考進士,而李益在大歷四年(769年)登第,是最正宗的大歷才子,建中四年(783年)又考取書判拔萃科。李賀只做過奉禮郎之類的小官,李益官至禮部尚書。李賀三十歲不到就離開人間,李益活到八十高齡。
李益中進士后因為才名遠揚,所以各地軍府爭相招攬。那時候地方政府尤其是節度使府延攬人才是一種時尚,互相之間還進行攀比較量。當時進士做官的標準程序是,先到地方軍府去做幾年幕僚,積累資歷后回到中央。李益非常自負,認為自己可以不走尋常路,所以拒絕了各地軍府的聘書。
可能是因為《霍小玉傳》的負面影響,事與愿違,他沒能留在朝廷,不得不去做了鄭縣尉,而且數年不見升遷。他以為自己資歷還不夠,又去參加書判拔萃科考試。可是通過考試之后依然備受冷落,一氣之下棄官東游燕趙、北游河朔,順便為自己做幕僚探路。
他因為婚姻不幸所以疑神疑鬼,時人認為他有“心疾”即精神病。討厭他的人以此為理由阻止他做官。他回到朝廷后做了第三次努力,依然沒有進展,終于下決心投奔藩鎮,先后做過渭北節度使臧希讓、朔方節度使李懷光、靈州大都督杜希全、邠寧節度使張獻甫幕僚。貞元中,幽州節度使劉濟聘請他為營田副使。他在獻給劉濟的詩中說“感恩知有地,不上望京樓”,公然宣稱我的眼里只有你,朝廷和我沒關系。這是大逆不道的話,要是在清朝肯定大興文字獄,可是當時朝廷力不從心,只好忍氣吞聲。
在唐代著名邊塞詩人中李益的軍旅生涯最長,在邊疆超過十年,他的感悟自然也比其他詩人深。和王昌齡一樣,他也擅長用七絕寫邊塞詩。他的《從軍北征》和《夜上受降城聞笛》非常相似,同樣是寫樂聲引起軍人鄉思。
天山雪后海風寒,橫笛遍吹行路難。
磧里征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
過去的邊塞詩大多是無聲電影,李益是第一個有聲電影大師,他的邊塞詩普遍配上聲音。除了上面兩首,聲情并茂的還有《聽曉角》、《夜上西城聽梁州曲》、《鹽州過胡兒飲馬泉》。
邊霜昨夜墮關榆,吹角當城漢月孤。
無限塞鴻飛不度,秋風卷入小單于。
這首《聽曉角》的用詞很有特點,“無限”的本意應該是無數,可是明顯比無數更有想象空間,讓人仿佛看到大雁被狂風限行,在逆風前進。“小單于”是當時一首少數民族風格的流行歌曲,在唐朝詩歌中常被提起。“無限塞鴻飛不度,秋風卷入小單于。”秋風在這里成了主角,專橫霸道。
《鹽州過胡兒飲馬泉》又名《過五原胡兒飲馬泉》。
綠楊著水草如煙,舊是胡兒飲馬泉。
幾處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劍白云天。
從來凍合關山路,今日分流漢使前。
莫遣行人照容鬢,恐驚憔悴入新年。
這首七律可以媲美律詩詩圣杜甫的作品。“幾處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劍白云天”,所有的武俠小說都在演繹這兩句詩的意境。最后一句“恐驚憔悴入新年”遣詞造句也很有新意。唐代詩人多是語言大師,而現當代作家遠遠沒達到字字珠璣。
唐朝詩人總能讓最平凡的詞語充滿詩意,比如“無那金閨萬里愁”的“無那”。李益不但擅長用“無限”,“無窮”到了他手里也柳暗花明,例如《春夜聞笛》。
寒山吹笛喚春歸,遷客相看淚滿衣。
洞庭一夜無窮雁,不待天明盡北飛。
龍朔元年(661年),一向和唐朝友好的回紇首領婆閏死,繼位的比粟轉而與唐為敵。唐高宗詔命鄭仁泰為主將,薛仁貴為副將,兵發天山討伐九姓回紇。臨行前高宗特地在內廷賜宴。
席間他問薛仁貴:“據說古時候的神箭手可以射穿七層箭靶,將軍可以擊穿五張鐵甲嗎?”
薛仁貴表示愿意試試,但并沒有把握,結果箭穿五甲而過。高宗又驚又喜,當即命人取金甲賞賜。唐軍到達天山后,回紇九姓陳兵十萬迎戰。十幾位勇士上前要求和唐軍單挑。薛仁貴箭無虛發,連殺數人,其余勇士嚇得下馬求饒。唐軍趁機掩殺,九姓回紇敗逃。薛仁貴班師后,軍中傳唱歌謠“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士長歌入漢關”。李益的《塞下曲》寫的就是這件事。
伏波惟愿裹尸還,定遠何須生入關。
莫遣只輪歸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李益是最后一位重要的邊塞詩人。在他之后,唐朝的內亂取代外患,邊塞詩失去了存在的基礎。
和高適、岑參一樣,李益不但擅長邊塞詩,其他題材的詩也寫得很好。他曾南游揚州等地,寫了一些描繪江南風光的佳作。比如《揚州萬里送客》寫友情。
青楓江畔白蘋洲,楚客傷離不待秋。
君見隋朝更何事,柳楊南渡水悠悠。
《喜見外弟又言別》寫的是兄弟之情,且似乎和表弟重逢的地點也是江南。
十年離亂后,長大一相逢。
問姓驚初見,稱名憶舊容。
別來滄海事,語罷暮天鐘。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幾重。
他的《江南曲》是樂府歌辭。
嫁得瞿塘賈,朝朝誤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
王昌齡的宮詞成為后來詩人的標桿。李益也曾仿作《宮怨》,幾乎可以亂真。
露濕晴花春殿香,月明歌吹在昭陽。
似將海水添宮漏,共滴長門一夜長。
但所有這些作品都不足以讓李益比李賀更有人氣,因為李長吉比他更有特色,而且有韓愈等人加持。決定勝負分出高低的是下面這首詩。
水紋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
從此無心愛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樓。
這首詩是寫情詩,名字也叫《寫情》。李賀的天才接近甚至超過李白,可紅塵男女最想要的不是他的奇情幻彩,而是能讓自己臉紅心跳的秋天菠菜。
李益的“心疾”好像并沒有影響他寫詩和做官,所以他有病的傳聞未必可信。如果他精神真有問題,那些節度使不可能爭相聘請一個瘋子。后來他的學生趙宗儒做了宰相,向皇帝推薦李益,假如李益精神不正常,趙宗儒怎敢讓他去見帝王?
隴西李氏是天下第一姓。李益的族人李揆官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被唐肅宗贊為“門地、人物、文學皆當世第一,信朝廷羽儀乎!”李益自以為出身名門,才華橫溢,所以回朝做官之后不把同僚放在眼里。眾怒難犯,諫官把他在幽州寫的“感恩知有地,不上望京樓”翻出來上告朝廷。李益被投閑置散,直到唐憲宗時才被重新起用,歷任秘書監、太子賓客、集賢學士、判院事、右散騎常侍等官,官終禮部尚書。
李益之后,還有一些詩人寫過邊塞詩。張籍的《涼州詞》諷刺朝廷花錢買平安。
邊城暮雨雁飛低,蘆筍初生漸欲齊。
無數鈴聲遙過磧,應馱白練到安西。
杜牧的《河湟》痛惜朝廷失去對河套平原的控制。
元載相公曾借箸,憲宗皇帝亦留神。
旋見衣冠就東市,忽遺弓劍不西巡。
牧羊驅馬雖戎服,白發丹心盡漢臣。
惟有涼州歌舞曲,流傳天下樂閑人。
司空圖的《河湟有感》擔憂西域徹底淪陷。
一自蕭關起戰塵,河湟隔斷異鄉春。
漢兒盡作胡兒語,卻向城頭罵漢人。
大中五年(851年),沙州都護張義潮趁吐蕃內亂,率領當地的蕃兵奪取涼州,收復了被吐蕃占領的唐朝故地。詩人薛逢立刻寫詩賀喜,這就是他的《涼州詞》。
昨夜蕃兵報國仇,沙州都護破涼州。
黃河九曲今歸漢,塞外縱橫戰血流。
但是,那個“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的強盛帝國已經一去不回,沙洲的修復只是夕陽余暉,看上去很美。陳陶的《隴西行》寫的就是這種無奈。
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
陳陶筆下的將士“誓掃匈奴不顧身”,可是匈奴此時已經不是唐朝的敵人,他們和文弱的漢人廝混,早已失去了游牧民族的強悍。有些人甚至已經放下弓刀做了詩人,劉方平之外還有更重要的詩人也是匈奴人,他就是和白居易齊名的“詩豪”劉禹錫。
劉禹錫七世祖劉亮在北魏做官,隨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始改漢姓。他父親劉緒因避安史之亂,南遷浙江嘉興,劉禹錫生于海邊。他自稱是漢中山靖王后裔,似乎想和劉備攀親,其實他的歷史地位遠非劉備可比。
在唐朝詩人中,劉禹錫可能是最倔犟的人。唐朝很多詩人都有一股牛脾氣,但他們只是普通水牛或黃牛,而劉禹錫是西班牙斗牛。他使我想起武俠小說里那些為了報仇百折不撓的人物。
劉禹錫在貞元九年(793年)二十一歲的時候考中進士,接著又登博學宏詞。和他同齡的白居易非常自負,但在劉禹錫面前毫無架子,因為劉禹錫詩歌水平不在他之下,考試能力更是遠遠超過他。
劉禹錫在杜牧祖父淮南節度使杜佑帳下做了幾年幕僚,回到長安任監察御史。此時安史之亂雖然平定,但倒下一個安祿山,崛起更多蠢蠢欲動的藩鎮。更致命的是,從唐肅宗信任李輔國開始,宦官開始把持朝政。唐順宗即位后任命王叔文為翰林學士進行改革。劉禹錫和柳宗元都是參與改革的八司馬之一。永貞革新因為觸動宦官和藩鎮利益,加上唐順宗身體不濟,很快被宦官和藩鎮聯手廢止。劉禹錫被貶為朗州司馬。朗州就是今天的湖南常德,和當年王昌齡去過的龍標相鄰。
劉禹錫在朗州待了十年才回到京城,發現滿朝文武都是在他走后上位的新人,他寫了《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
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觀里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后栽。
這首詩挖苦朝廷新貴的意思表達得很隱晦,但依然觸怒了當朝權貴。他隨即被貶為播州刺史。播州即今貴州遵義,比朗州更偏僻。巧合的是,播州在唐朝初年一度名叫郎州。一個是明朗的朗,一個是女郎的郎。這兩個地方都屬古代夜郎國管轄。朝中權貴似乎在反諷劉禹錫夜郎自大。
好友柳宗元愿意用柳州和劉禹錫的播州交換,大臣中比較欣賞劉禹錫的裴度也站出來替他說情,強調劉禹錫母親年事已高,很難經受去播州的舟車勞頓。于是劉禹錫改刺廣東連州,后來又輾轉四川夔州、安徽和州。這一次離開京城十四年,直到調任主客郎中才回到京城。劉禹錫沒有吸取教訓,重游玄都觀并再次賦詩和權貴們較勁。
再游玄都觀
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凈盡菜花開。
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劉禹錫以為當朝權貴會氣得七竅生煙,所以收拾好行裝準備再次南下旅行,結果卻毫無動靜。他心里不安,把裴度請到酒館打聽原因。
“相爺,這回我會貶去哪里?”
“為什么要貶你呀?”
“我又寫詩了。您沒看到?”
“看到了,寫得還不錯。”
“那為什么還沒貶我?”
“你小子貶官上癮了是吧?這回你想去哪兒呀?”
“我聽白居易說江南好,要不讓我去蘇杭一帶?”
“你想得美。我們知道你小子喜歡出遠門,喜歡去天涯海角尋幽探勝,所以這回你休想如愿。你準備去洛陽做分司官,陪離退休老干部下棋聊天吧。”
劉禹錫做了幾年無聊的分司官,每天聽退休高官回首當年,終于忍無可忍,寫信向裴度求饒,答應再也不去玄都觀。裴度覺得劉禹錫正當盛年,不應該這么早就虛度光陰,所以推薦他做了禮部郎中、集賢院直學士。劉禹錫一直想去蘇杭做官,裴度在退休之前幫他實現了這個心愿。劉禹錫離開蘇州后又去了汝、同二州,最后被命為太子賓客,回到洛陽,正式開始陪裴度、白居易打麻將。
劉禹錫早年得到杜牧祖父杜佑關照,中年以后受到裴度眷顧,以他的才能加上前后兩位著名宰相欣賞,只要不和那些當朝權貴頂牛,他完全可以青云直上。但劉禹錫就是河邊那頭老水牛,喝起水來不抬頭,寧愿帶著一家老小奔波幾萬里,一去數十年,跑到偏遠山區為推廣普通話作貢獻。
不過,詩人不幸詩歌幸。如果劉禹錫沒有去過夔州,他怎么可能寫出那些膾炙人口的“竹枝詞”?又怎么可能寫出《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這樣的神作?
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除了裴度這個一直關照他的前輩尊師,劉禹錫一生最重要的朋友是柳宗元和白居易。劉禹錫和柳宗元是生死之交,和白居易像孿生兄弟。
他和柳宗元同時進士及第,隨后同登博學宏詞科,同時參加永貞革新,又同時貶為遠州司馬,同時應詔回京,又同時出為嶺外刺史。
今天看來遵義和柳州距離長安差不多,但是當時柳州交通遠比遵義便利。當柳宗元得知自己被貶至柳州,而劉禹錫被貶到播州時,主動向朝廷提出要和劉禹錫交換。此事今天看來不值一提,當年可是義薄云天的壯舉。劉禹錫改往連州后,兩人一路同行,在衡陽分手時柳宗元作《重別夢得》,相約晚年要做近鄰。
二十年來萬事同,今朝歧路忽西東。
皇恩若許歸田去,晚歲當為鄰舍翁。
柳宗元在柳州大興教化、釋放婢奴、發展生產,本想做出一番成就。可是因為水土不服,身體越來越虛弱,自知不久于人世,臨終前遺言請托劉禹錫整理他的書稿。當時劉禹錫正扶著母親的靈柩往回走,得到噩耗放聲大哭。他一邊派仆人前去幫忙料理柳宗元的后事,一邊含淚給韓愈寫信,懇求韓愈為柳宗元撰寫墓志銘。他對柳宗元的后人后事盡心盡力,對得起當年柳宗元的云天高義。
竹枝詞簡稱“竹枝”,又名巴渝辭,即今重慶東部奉節至宜賓一帶流行的民歌。每逢傳統佳節,巴人男女老少都要擊鼓踏歌慶賀。
劉禹錫在做夔州刺史時,模仿民歌寫下多首《竹枝詞》,其中半數堪稱經典。
山桃紅花滿上頭,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紅易衰似郎意,水流無限似儂愁。
瞿塘嘈嘈十二灘,人言道路古來難。
長恨人心不如水,等閑平地起波瀾。
山上層層桃李花,云間煙火是人家。
銀釧金釵來負水,長刀短笠去燒畬。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第一首竹枝一反女子鮮花相譬的傳統,將男人的負心薄幸比喻為容易消逝的花紅。最后一首成為所有詩人學習民歌的典范。
此外他還寫過多首《楊柳枝詞》、《堤上行》、《蹋歌詞》、《白鷺兒》等,其實也是廣義上的竹枝詞。
楊柳枝詞
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樹小山詞。
請君莫奏前朝曲,聽唱新翻楊柳枝。
堤上行
江南江北望煙波,入夜行人相應歌。桃葉傳情竹枝怨,水流無限月明多。
踏歌詞
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連袂行。唱盡新詞歡不見,紅霞映樹鷓鴣鳴。
柳枝詞
清江一曲柳千條,二十年前舊板橋。
曾與美人橋上別,恨無消息到今朝。
這首《柳枝詞》被明代楊慎、胡應麟譽為神品。他還寫過九首《浪淘沙》,下面是其中之一。
日照澄洲江霧開,淘金女伴滿江隈。
美人首飾侯王印,盡是沙中浪底來。
“浪淘沙”是唐代民間歌曲之一,后來變成了詞牌名。
劉禹錫和白居易同年出生,交往三十多年。就像白居易說的,“同年同病同心事”,他們的人生軌跡非常相似。
劉禹錫做過夔州刺史,白居易做過忠州刺史。夔州和忠州緊鄰,都在三峽沿岸。
劉禹錫做過蘇州刺史,白居易也做過蘇州刺史。
劉禹錫有生死之交柳宗元,白居易有生死之交元稹。
他們晚年都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那時德高望重的裴度做了東都留守,修筑園林“綠野堂”養老。白居易、劉禹錫都是綠野堂常客。他們各自失去了生死之交,后半生成了最好的朋友。
白居易寫過一首《春詞》。
低花樹映小妝樓,春入眉心兩點愁。
斜倚欄桿背鸚鵡,思量何事不回頭?
劉禹錫的和作寫得更好。
新妝宜面下朱樓,深鎖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數花朵,蜻蜓飛上玉搔頭。
劉禹錫七十一歲逝世之后,白居易寫了《哭劉尚書夢得》進行哀悼。
四海齊名白與劉,百年交分兩綢繆。
同貧同病退閑日,一死一生臨老頭。
杯酒英雄君與操,文章微婉我知丘。
賢豪雖歿精靈在,應共微之地下游。
劉禹錫的文字悲天憫人,仿佛一個站在高天的神仙,俯視著人間的繁華聚散。請看這首《聽舊宮人穆氏唱歌》。
曾隨織女渡天河,記得云間第一歌。
休唱貞元供奉曲,當時朝士已無多。
白居易字樂天。劉禹錫到了晚年牛脾氣收斂,也開始樂天知命。除了“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他還寫過《秋詞》二首,下為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和白居易一樣,劉禹錫也是最早嘗試寫詞的詩人之一。白居易寫過《憶江南》,劉禹錫也寫過同一詞牌。
春去也,多謝洛城人。弱柳從風疑舉袂,叢蘭裛露似沾巾,獨坐亦含顰。
他的《瀟湘神》,意境有點像錢起的《湘靈鼓瑟》。
斑竹枝,斑竹枝,淚痕點點寄相思。楚客欲聽瑤瑟怨,瀟湘深夜月明時。
劉禹錫還有一首寫瀟湘的山水詩《望洞庭》。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
這首詩被黃庭堅改寫為《雨中登岳陽樓望君山》。
滿川風雨獨憑欄,綰結湘娥十二鬟。
可惜不當湖水面,銀山堆里看青山。
江西詩派奉之為“點鐵成金,脫胎換骨”的典范,其實并沒有超越原作。
據說劉禹錫寫作《西塞山懷古》(又名《金陵懷古》)時白居易也在場。當時是穆宗長慶四年,劉禹錫和元稹、韋楚客等人都在白居易家詩酒高會,席間談起南朝興廢,決定每人寫一首《金陵懷古》。劉禹錫率先完成。
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
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
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
白居易看了之后說,勝負已分,其他人不用寫了。
在寫這首詩之前,劉禹錫并沒有去過金陵。幾年之后的唐敬宗寶歷二年(826年),他才有機會來到秦淮河畔,看見昔日繁華勝地已成一座“空城”,感慨萬分,于是寫下《金陵五題》,其中《烏衣巷》和《石頭城》都是懷古詩的殿堂級作品。
烏衣巷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石頭城
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
如果把詠史詩比作歷史上的美女,那么《烏衣巷》可以當選史上十大美人,而《石頭城》是引發人神大戰的古希臘美女海倫。和它接近的只有李商隱的《賈生》。從來沒有人能把詠史詩寫得如此深美動人。詠史詩當以劉禹錫為第一作手,杜甫、李商隱、杜牧猶有不如。白居易讀了《石頭城》,發出“我知后之詩人無復措詞矣”的感嘆。
劉禹錫的詠史詩還有一首是在做夔州刺史時寫的《蜀先主廟》,同樣膾炙人口。
天下英雄氣,千秋尚凜然。
勢分三足鼎,業復五銖錢。
得相能開國,生兒不象賢。
凄涼蜀故妓,來舞魏宮前。
劉禹錫另有傳世散文《陋室銘》。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歷代名家對劉禹錫的評論很高。白居易稱他為“詩豪”,認為“其鋒森然,少敢當者,其詩在處應有神物護持”。楊慎《升庵詩話》說:“元和以后,詩人全集之可觀者數家,當以劉禹錫為第一。”
上一篇:李華憑吊古戰場 杜甫獻賦唐明皇
下一篇:李頎解聽又解賞 王翰醉臥在沙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