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思敏
【作家簡介】芥川龍之介(1892—1927)日本著名小說家。生于東京,本姓新原,因過繼給舅父做養子,改姓芥川。芥川家世代都在將軍府任文職,明治維新后,養父在東京任土木科長。養父母精通詩書琴畫,芥川龍之介自幼即受到文學藝術的薰陶。上中學后,又深受世紀末歐美文學的影響。1913年入東京大學英文系,讀書期間,參加復辦《新思潮》雜志,1915年發表處女作《羅生門》,同年,又發表《芋粥》、《鼻子》等小說,從而奠定了他在日本文壇上的地位。大學畢業后,在鐮倉海軍機關學校任教三年。1919年3月入大阪每日新聞社工作。
芥川龍之介是新思潮派的代表作家,創作上既有浪漫主義特點,又有現實主義傾向。他的創作大致可分為三類:①早期創作以歷史小說為主,如《羅生門》、《地獄圖》(1918)等取材于古代題材,借古喻今,針砭時弊;②宗教小說,如《信徒之死》(1918)、《眾神的微笑》(1922)等以宗教為題材的小說里,無情地諷刺宗教的欺騙性,也熱情地贊美出自虔誠的信仰所產生的道德情操。③現代小說,如《桔子》(1919)、《耽》(1920)、《三個寶》等作品均是反映現實生活的作品。表現了作者從歷史轉向現代,表達他對人生、社會和藝術的見解。由揭露他人的利己主義進而剖析自己靈魂深處。
芥川晚期的作品,反映了他對尖銳的社會矛盾無法解決而產生的絕望心理。《玄鶴山房》(1927)、《河童》(1927)、《傻子的一生》(1927)等小說都蒙上一層陰郁氣氛。這表現作者看不見理想和前途,而陷入精神危機之中,終于在1927年7月24日自殺,時年35歲。
芥川一生創作了148篇小說。他才華橫溢,文筆典雅、構思精巧、技巧純熟,是日本大正時期的重要作家。為紀念他在文學上的業績,從1935年起設立以他命名的“芥川文學獎”。它是日本獎勵優秀青年作家的最高文學獎。
《羅生門》,文潔若等譯,見《芥川龍之介小說選》,作家出版社1981年出版。
【內容提要】 一天傍晚,一個仆人站在荒涼破敗的羅生門下面避雨。除了這個仆人外,沒有別人。
這些年來,京都地區連遭地震、臺風、大火、饑饉等幾次災難,這個都城已變得格外荒涼。羅生門當然也就無人去整修了,到處呈現出一片頹敗景象。這里已成為狐貍棲息,強盜藏身的處所。后來,連沒人認領的尸體,也被扔到這里。所以,一到夕陽西下,更是陰森恐怖,誰也不敢到這里來了。只有成群的烏鴉在高高的城樓上飛翔著,啼叫著。它們是到城樓上來啄死人肉的。今天因為時間晚了,一只也見不到了。仆人穿著洗褪了色的藏青褂子,坐在臺階上,呆呆地望著落下的雨。
幾天前,仆人就被老主人辭退了,他無家可歸,獨坐在這陰雨之夜的羅生門下,更增添了他的憂郁的心情。他為今后的生活而焦慮不安。怎樣才能擺脫眼前的困境?是去當強盜呢,還是餓死?一時委決不下。
寒風襲襲,仆人打了一個噴嚏,疲倦地站起來,他縮著脖子,向四處張望,想找一個能夠躲避風雨,安穩睡上一覺的地方。忽然,他發現城樓上有一點昏暗的火光,他大吃一驚,他想樓上即使有人,也是死人,可現在這里有火光,是什么人在這兒點火?他想這決不是一個尋常的人。
仆人輕輕地爬上陡峭的樓梯,膽戰心驚地向城樓里望去,果然像傳說的那樣,橫七豎八的尸體扔在樓板上,臭氣迎面撲來,仆人連忙掩住了鼻子。剎那間,他發現尸首堆里蹲著一個穿著黑衣服的矮小瘦弱的老太婆。她右手拿著點燃的松明,正好盯著一具有很長頭發的女尸。仆人帶著恐怖好奇的心理,屏住呼吸,只見老太婆把松明插在樓板縫里,接著伸出兩手,在那尸體的頭上,一根一根地拔著頭發。令人發指,頓時怒上心頭。但是當時他還不明白老婆子為什么要拔死人頭發,不過他覺得拔死人頭發,單單這一點已是不可饒恕的罪惡。于是仆人手握刀柄,大步走到老太婆跟前,抓住她的胳膊,她吃驚地跳了起來。仆人一把拉住了想要逃走的老婆子,把她按倒在地,拔出鋼刀,橫在她的眼前。這時,她兩手發抖,像啞巴似地站在那里。仆人知道老太婆的生死已操在自己手上,現在他只想搞明白究竟是怎么回事?他低頭看著老婆子,放緩口氣說:“我不是巡捕廳的差人,是經過城樓的行路人,所以我不想把你捉起來,只是你要告訴我你這是干什么?”
老婆子睜著大眼睛盯住仆人的臉,氣喘吁吁,從喉嚨發出好像烏鴉的聲音:“拔這頭發,想做假發呵!”仆人沒有料到老婆子的回答是這樣平常,很是失望。老婆子看出他那憎惡和蔑視的神氣,又結結巴巴地說:“拔死人頭發,是不對,不過這些死人活著時也是不做好事的,這個我拔了她頭發的女人,活著時就是把蛇肉切成一段段,曬干了當干魚賣到兵營去,要不是她害瘟疫死了,這會兒還在賣呢……我倒不覺得這個女人干的事怎么壞!要是不這么干就得餓死,這也是沒法子才干的啊!所以,現在我干這個,我也不認為是什么壞事呀!我要是不這么干,那也得餓死呀!我想這個女人會原諒我的。”老太婆嘮嘮叨叨說了這些話。
仆人冷冷地聽著,從中悟出要生存便講不得道德,似乎在他身上產生了一種從前沒有的勇氣,堅定了他當強盜的決心。這時,他已不再為餓死或是當強盜而煩惱。仆人立即行動,抓住老太婆的衣襟,狠狠地說:“那末我剝你的衣服,你也不要怪我。若不這樣,我也得餓死了!”仆人很快地剝下老太婆身上的衣服,把想要抱住他腿的老太婆踢倒在地,夾著剝下的衣服,走出城樓,消失在茫茫的黑夜中。
過了一會兒,老太婆光著身子,從尸體中爬了起來,一面呻吟,一面借著火光,爬到樓梯口,在那兒倒垂著白發,向羅生門下張望著,外面一片漆黑。
誰也不知道這仆人到哪里去了。
【作品鑒賞】芥川龍之介是日本近代文學中的“短命的鬼才”,一向以別致的技巧和新穎的題材顯示出他獨特的藝術風格。在芥川創作的早期,也寫過一些取材歷史故事的短篇小說,即使是一些老故事也被賦予了新的內涵,揭示了社會生活的某些本質方面,而新奇、精深的構思更使作品顯得別具一格。《羅生門》就是其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
《羅生門》是根據日本一部古老的故事集《今昔物語》中的故事改寫的,這部書主要記載了日本11世紀平安朝時期發生的事。芥川借用歷史題材,結合20世紀初日本社會的現實,提出了一個重大的問題即在剝削制度下,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就是“吃人”和“被吃”的關系,而在異常窮困,走投無路的生存現狀下,脆弱的人又是多么容易地或為“刀俎”、或為“魚肉”。作品不僅尖銳地揭露了當時社會的本質,也表現出作者對人性的悲觀和失望。
小說一開始展現在讀者面前的是日本封建王朝時期,傍晚時分的京都,濃云密布,陰雨連綿,黑暗和陰冷籠罩著周圍的一切。經過了地震、臺風、大火、饑饉等幾次災難之后,京城已是一派荒涼景象。往日里繁華的羅生門,今天已是朱漆斑駁,破敗不堪,為世人所遺忘,成為堆放無主的死尸的場合。每日無數的烏鴉在這里飛翔啼哭,啄食死尸,好像是這里唯一的“活氣”。這種陰暗,凄慘,恐怖的環境,確實使人感到鬼氣森森,毛骨悚然,同時它也是十分有助于表現人物性格發展變化的典型場景。昔日車水馬龍、行人如織的羅生門今天也徹底被人遺忘,沒人去注意它,關心它,任由它受風吹雨打,直至崩潰、毀滅。如果說羅生門就如同被摒棄在這個世俗社會之外的“荒島”,那么小說的主人公——被主人解雇而走投無路的仆人,正是被社會所遺棄了的人。這位仆人的心境正如同此時此刻的陰雨天氣一樣,擺在他面前的出路只有兩條:不是餓死,就是去做強盜。被這個問題所困擾,使仆人猶豫又惶惑,他徘徊于善與惡之間,反復想來想去又無所適從,在百般無奈下登上了羅生門城樓。人是萬物的靈長,但生活在世間的人有時也是卑微而軟弱的,就像那只蹲在羅生門的大圓柱上的小小蟋蟀一樣,甚至命運還不如那蟋蟀。蟋蟀最終還有個縫隙可以藏身,而這位仆人呢,竟然再也沒有別的路好走了。
處于絕望中的仆人突然看到“一個穿黑衣服的矮小、瘦弱像只猴子似的老太婆”,正對著一具尸體的頭部,“兩手在那尸體的腦袋上,跟母猴替小猴捉虱子一般,一根一根地拔著頭發”,面對這種殘忍的行為,仆人認為這是不可寬恕的罪惡,他滿腔憤怒,立即持刀前去,抓住老太婆的胳膊,把她扭倒在地。在仆人的威逼下,老太婆氣喘吁吁地說:“……我要是不這么干,那也得餓死呀!”老太婆的話堅定了他當強盜的決心和勇氣,仆人立即行動起來,剝了老太婆的衣服,走出城樓,消失在黑夜里。是在生活的逼迫之下,兩個人走上了他們本來不愿走的路。小說通過這個情節,以古喻今,借用歷史題材,對資本主義社會的弱肉強食,利己主義作了真實的寫照。
小說細致地刻畫了仆人的內心變化,起初正為“餓死呢,還是當強盜”而猶豫,當時他是傾向于善的,他的內心有一個善與惡的道德標準,在他看來,搶劫是一種罪惡,他厭惡這種不道德的行為,因而當他看見老太婆拔死人頭發,異常憤怒,這時在仆人看來一個人應該向善,而不應向惡。這樣他才把老太婆扭倒在地。但是當他抓住老人,看到她那骨瘦如柴像雞爪一樣的胳膊時,他的心便軟了下來,特別是看到老人害怕而可憐的樣子,他對老人產生了同情之心。他相信老太婆會講出一番值得同情的理由,這時的仆人,全身心都充滿著高尚的情感。出乎意料的是那個老太婆卻非常平淡地說她拔死人頭發是為了賣錢維生,并振振有詞地說:“要是不這么干,就得餓死。”這對仆人的那么高尚的情感無疑是一個打擊。老太婆的話道出了一個殘酷的真理,在這個世界上不干壞事,就得餓死。她老邁無力,孤苦無援,而又缺乏謀生手段,為了活命,只有走這條道路。老太婆的話語使仆人清醒地看到,在這人吃人的社會中,善惡是顛倒的,道德是無力的,因而人無法從善,也無所謂做惡。于是在善與惡的十字路口,已經向善邁步的仆人,開始了轉向,他立即擺脫了猶豫,大膽地走上作惡為盜之路,并就從剝光老太婆衣服去賣錢下手。作者通過簡練的筆法,細膩地揭示了仆人的心理變化過程,寫得合情合理,令人信服。
小說正是通過仆人的思想變化揭露了充滿災難的社會及其弱肉強食法則,并以巧妙的構思,用仆人“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行動來批判和否定那種“為了活命,什么壞事都可干”的市儈哲學;揭示了在災難面前利己私欲怎樣使好人成為罪人,以及“人吃人”的法則怎樣侵襲到下層人們之中。
芥川的作品,以樸素無華著稱,他不追求曲折離奇的情節,也不過分渲染和夸張,而是嚴肅而冷靜的剖析人和社會。這些特點也都體現在小說《羅生門》中。讀完這部小說,會使你感到驚心動魄,也會使你感到抑郁和苦澀,而又不得不隨著作者的描寫,看到那慘絕人寰而引人深思的場面,它能迫使你思索這“慘象”的由來,使你睜大眼睛看一看燈紅酒綠的世界的背后,有一座人間地獄的存在,對此不能不發出詛咒和抗議,這正是小說《羅生門》所具有的藝術魅力。
作者對社會進行了有力的揭露和鞭撻,也能意識到黑暗的社會必然滅亡,但由于他恐懼革命,看不見社會發展的前途,對未來的生活感到茫然、迷惘,甚至失望。他對社會的失望源于作者對人性墮落而產生的失望情緒,這一切也決定了《羅生門》中充滿了陰暗、悲觀的情調,這是作家思想局限的反映。
上一篇:鐘志清《羅摩衍那》東方文學名著鑒賞
下一篇:伊宏《罪孽》東方文學名著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