唾面自干
【原典】
婁師德①深沉有度量,其弟除②代州刺史,將行,師德曰:“吾輔位宰相,汝復為州牧③。榮寵過盛,人所嫉也,將何術④以自免?”弟長跪⑤曰:“自今雖有人唾某面,某拭之而已。庶⑥不為兄憂。”師德愀⑦然曰:“此所以為吾憂也。人唾汝面,怒汝也。汝拭之,乃逆其意,所以重其怒。不拭自干,當笑而受之。”
【注釋】
①婁師德(630~699):字宗仁,鄭州原武(今河南原陽)人,唐朝宰相、名將。唐高宗上元初,朝廷召募猛士抵御吐蕃,婁師德以文臣應募,從軍西討,屢有戰功。婁師德前后在邊疆總共駐扎了三十余年,以謹慎忍讓而聞名。此事詳見《新唐書·婁師德傳》。②除:任命官職。③州牧:州的最高長官。④何術:什么方法。⑤長跪:直身而跪,也叫“跽”。古時席地而坐,坐時兩膝據地,以臀部著足跟。跪則伸直腰股,以示莊敬。⑥庶:希望。⑦愀(qiǎo)然:形容神色變得嚴肅或不愉快。
【譯文】
婁師德性格穩重,很有度量。他的弟弟出任代州刺史,即將上任,婁師德對他說:“我位至宰相,你現在又出任州官,我們家受皇帝的寵幸太多了,這正是別人所妒嫉的,你有什么辦法避免這些妒嫉呢?”婁師德的弟弟跪在地下說:“從今以后,即使有人朝我的臉上吐唾沫,我自己擦去算了,決不讓你擔憂。”婁師德面色嚴峻地說:“這正是我所擔憂的。人家向你吐唾沫,是恨你,如果你將唾沫擦去,正違反了吐唾沫的人的意愿,只會加重他對你的憤怒。應該不擦去唾沫,讓它自己干,這樣笑著接受它。”
【延伸閱讀】
中國有一句格言:“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不少人將它抄下來貼在墻上,奉為座右銘。這句話與當今商品經濟下的競爭觀念似乎不大合拍,事實上,“爭”與“讓”并非總是不相容,反倒經常互補。在生意場上也好,在外交場合也好,在個人之間、集團之間,也不是一個勁“爭”到底,忍讓、妥協、犧牲有時也很必要。
人都會有喜悅和憤怒,這是人的性情,但是喜怒需要適可而止。大喜過后往往是大悲,怨恨過后往往是記恨和不可挽回的災難。逆來順受就是對惡劣的環境和粗暴的行為以順從、忍受。
事實上,在這個優勝劣汰的社會里,一個人不應該一味屈從順受的,但是為了避免和強權、霸道發生沖突而忍氣吞聲是明智的舉措。當你位居高位之時,則更應該控制住心中的怒火,而不應犯下不可挽回的錯誤。
一個人痛苦的原因是: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你的心情就來源于你給予這個事件的意義,而非事件本身。
有一個人經常愛發脾氣,稍微有些不如意的事,就能讓他火冒三丈,暴跳如雷,別人都不愿意和他交往。后來他覺察出易怒的壞處,決心要改正它。于是仔細檢討自己發怒的原因,覺得每次發怒都是由于別人的言談行為不合自己意愿引起的。因此,為了避免自己發怒,提高自己的修養,他一個人跑到一個遠離人群的深山隱居起來,天天在那兒修身養性。
有一天,他拿著一個陶罐去河邊打水,剛走兩步,腳下絆了一下,一罐剛打滿的水就灑了。他只好再返回裝滿。但剛走到半路,一不小心,又把罐里的水灑了。到他第三次提完水回去,同樣的事又發生了。他一氣之下,把陶罐使勁地摔到地上。
“砰”地一聲響,讓他一下子恍然大悟。他望著滿地的碎片,自責地說:“我以為以前發怒都是別人引起的。但現在就我一個人,我還有這么大脾氣,可見怒氣是從自己心中生出來的啊!”
俗話說“謙受益,滿招損”“月滿則虧,水滿則溢”,意思就是告誡世人,做人要低調,不事張揚,否則就會落下不好的結果。道理雖然很通俗簡單,但要踐行,對很多人來說卻殊為不易。君不見多少達官巨賈,幾代辛苦經營,一朝灰飛煙滅。中國有句古話“富不過三代”,說的就是這個意思。通常人富貴之后,內心就容易膨脹,隨心所欲,不守規矩,敗落凋零也是很自然的了。這種情況在創業的第一代身上還不明顯,因為他們大都是從底層做起,知道生活的艱辛,發達之后即便放縱也能有度有節。難的是后代,自打出生便是錦衣玉食,養尊處優,對于祖上父輩的曾經艱辛,全無感受,生而尊貴的優越感,很快便演變為對他人的傲慢與偏見,于是一場敗亡的危機也就此釀成。所以“創業難,守成更難”的古訓,的確是過來人的金玉良言。婁師德兄弟的對話,正是基于上述的憂慮。雖然其中不乏尋常功利的考量,比如官場的傾軋,人心的險惡,世事的難料等,但對于兄長婁師德而言,高度自覺的憂患意識,才是他的本性良知。因為他顯然不是一個勢利之徒,他對于弟弟的教誨,也并非出于狹隘的家族自保。史書講了他與狄仁杰之間的一個小故事:“狄仁杰未輔政,師德薦之,及同列,數擠令外使。武后覺,問仁杰曰:‘師德賢乎?’對曰:‘為將謹守,賢則不知也。’又問:‘知人乎?’對曰:‘臣嘗同僚,未聞其知人也。’后曰:‘朕用卿,師德薦也,誠知人矣。’出其奏,仁杰慚,已而嘆曰:‘婁公盛德,我為所容乃不知,吾不逮遠矣!’”我們很多人或許也能做到自謙、隱忍,但卻不見得能像婁師德那樣,能夠做到自謙、隱忍卻不功利。
上一篇:《唯得忠恕》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器量過人》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