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二 酒流滿路
三十二 酒流滿路
王文正公母弟,傲不可訓(xùn)。一日過冬至,祠家廟列百壺于堂前,弟皆擊破之,家人懼駭。文正忽自外入,見酒流,又滿路,不可行,俱無一言,但攝衣步入堂。其后弟忽感悟,復(fù)為善。終亦不言。
【譯文】
王安石的舅舅,性格桀驁不馴,難以教導(dǎo)。一年過冬至,王家人在自家祠堂前擺了上百壺酒來祭祀祖先,王安石的舅舅卻將這些酒壺全部打碎,因而家人都十分害怕。突然王安石從外面進(jìn)來,見酒流得滿地都是,路都沒法走了,但是他沒說一句話,只是提起衣服走進(jìn)了堂屋。后來,他舅舅忽然醒悟過來,變好了。王安石也始終不再談起擊壺的事。
【評析】
王安石的舅舅真是一個令人討厭的人,竟然將用來祭祀祖先的上百壺酒都打碎,的確讓人氣憤。面對這種頑劣之徒,王安石真應(yīng)該好好教訓(xùn)教訓(xùn)他,但王安石卻沒有沖他舅舅大發(fā)雷霆,而是讓他舅舅自己去悔悟,最終收到了滿意的效果。
社會的正常運(yùn)行需要確立一定的規(guī)則和契約,這主要表現(xiàn)為通行的道德和法律約束。在這些心理契約的控制下,人們才能講求信譽(yù)、正義,維持正常的社會運(yùn)行。很顯然,一個作惡多端、不行仁義的人是為人痛恨的,會失去別人基本的理解和信任。因此,我們要注意維護(hù)自己的信譽(yù),不做一個頑劣囂張的人。
典例闡幽 克制是一種美德
有一個婦人對布道家畢利桑戴說:“我雖然脾氣不好,常常發(fā)火,但是我生氣永遠(yuǎn)不會超過一分鐘。”
畢利桑戴說:“手槍開火也是需要一秒鐘而已,但你知道手槍的殺傷力有多大!人生氣時,最大的傷害,就是從你口中發(fā)出的。所以雅各才說,若有人在言語上不犯罪,他就是一個完全的人了。”
在美國阿拉斯加,有一個年輕人的妻子因難產(chǎn)而去世了,他忙于生活,沒有多少時間來照顧孩子,就訓(xùn)練了一只狗。那只狗聰明聽話,懂得照顧小孩,會咬著奶瓶給孩子喂奶,還會耐心地看護(hù)著小孩爬來爬去,但不讓他爬出門口。
有一天,主人出門去了,留下狗和孩子在家里。因為突降大雪,他在別的地方無法即時趕回家,第二天才回來。聽到主人的聲音,狗就跑出來迎接他,他看見狗的嘴里有血,心中不由一驚。沖進(jìn)家門一看,到處都是血,床上也是血,孩子不見了。而那只狗還搖頭擺尾地向他撒嬌。
他以為是這只狗狂性大發(fā),把孩子吃掉了,大怒之下,抓起墻邊的斧頭砍在狗的腦袋上,當(dāng)場把狗殺死了。這時候,他忽然聽到孩子咿咿呀呀的聲音,接著就看到孩子從床底下爬了出來。他抱起孩子,發(fā)現(xiàn)孩子雖然身上有血,但是并沒有受傷。他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再仔細(xì)看看被殺死的狗,狗的一條腿上缺了塊肉。他在房后發(fā)現(xiàn)了一條被咬死的狼。原來,在他不在家的時候,狼跑進(jìn)來想吃掉小孩,是狗和狼殊死搏斗救了小主人。
這時,恍然大悟的主人才感到后悔莫及,面對無辜慘死的狗懺悔不已。
如果他能多忍一分鐘,不被怒火蒙蔽住眼睛,那就不會發(fā)生這樣的誤會了。
誤會常常是我們在日常生活里和別人發(fā)生糾紛的一個主要原因,而誤會的事,往往是在不了解、缺乏理智,缺少耐心,不能體諒對方、自己感情極為沖動的情況下發(fā)生。誤會一起,就會只想著對方千錯萬錯,使得誤會越陷越深,直到不可收拾。
上一篇:忍學(xué)《三十九 直為受之》譯文與賞析
下一篇:忍學(xué)《三十五 非毀反己》譯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