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海取沉水喻
【原文】
昔有長者子,入海取沉水[1],積有年載,方得一車。持來歸家,詣[2]市賣之。以其貴故,卒無買者。經歷多日,不能得售,心甚疲厭,以為苦惱。見人賣炭,時得速售,便生念言:“不如燒之作炭,可得速售。”即燒為炭,詣市賣之,不得半車炭之價值。
世間愚人,亦復如是。無量方便[3],勤行精進,仰求佛果[4]。以其難得,便生退心。不如發心,求聲聞果[5],速斷生死,作阿羅漢。
【注釋】
[1] 沉水:水中的香木。木心與節堅硬而黑,又為沉香的別名。
[2] 詣:到、去。
[3] 無量方便:各種引導信眾的方法。方便,佛教名詞,指“利他”、利人的方法。
[4] 佛果:佛為萬行之所成,故云佛果,這里指發菩提心,修菩薩道,廣度眾生,自利利他功德圓滿而成佛,是佛教修行最高的果位。
[5] 聲聞果:聽佛言而悟道,是小乘佛教的一種修行方式。
【譯文】
很久以前,有一位長者的兒子,到大海里去打撈沉香這種木料。經過了好幾年,才打撈了一車。把它運回家后送到集市上去賣,因為價格昂貴,所以一直沒有人過問。過了好多天,這車香木都沒能賣出去,他感到很疲勞厭煩,心里十分苦惱。他看到賣木炭的,都很快地將木炭賣了出去,便想:“不如把沉香燒成木炭,這樣就可以很快賣出去了。”于是他就把沉香木燒成木炭,送到集市上去賣,結果只賣了不到半車木炭的價錢。
世間上的愚人也是這樣,在廣大圓融的佛教教義中,努力精勤地修行,為了上求佛果,因為難以達到,于是就產生了退轉的念頭。
【評析】
故事中這位長者的兒子真是一個敗家子,他花好幾年時間才采集到一車沉香木,卻又因香木價格昂貴不好賣,而把它們燒成低賤的木炭,最后換得不到半車木炭的價錢。很顯然,此人不懂得寧缺毋濫的道理,最終使自己多年的辛勞化為烏有。任何事物都有其獨特的價值,所以我們不必急于獲得眼前利益,而失去今后更豐厚回報的可能。這樣不堅持自己的目標、半途而廢的行為,不僅永遠得不到理想的結果,還浪費了自己先前已經付出的努力,真是極不明智的作為。
故事征引
窮人依舊是窮人
從前有個富人,看到一個窮人每天過著穿不暖、吃不飽的日子,覺得他很可憐,就想著幫助他脫貧致富。
有一天,富人去看望那個窮人,手里還牽著一頭牛,說是要送給他的。富人臨走前囑咐他要好好開荒,到春天的時候撒下種子,等到秋天就可以收獲了,那時候你就會過上衣食無憂的日子了。
窮人滿懷希望開始奮斗。可是堅持了沒幾天,他就覺得好累。既要給牛吃草,自己還要吃飯,日子過得比以前還要艱難。于是他想,倒不如把牛賣了,我再買回來幾只羊,先殺一只吃,剩下的可以生小羊,長大了就可以賣更多的錢。
窮人的計劃如愿以償,可是他吃了一只羊之后,小羊還遲遲沒有生下來,日子又艱難了,他忍不住又吃了一只。窮人想,這樣下去怎么行呢?不如現在把羊賣了再去買些雞,雞生蛋的速度要快一些,說不定日子立刻就能好轉。
窮人的計劃再次如愿以償,但是日子并沒有改變。艱難了,他又忍不住殺雞,終于殺到只剩下一只雞時,窮人的理想徹底崩潰。心想,看來要致富無望了,不如把雞賣了,打壺酒,一醉解千愁吧!
很快春天來了,富人興致勃勃地來給窮人送種子,推開房門卻發現窮人醉臥在地上,房子里依然一貧如洗。富人看窮人無可救藥的樣子,轉身走了。
那個窮人酒醒之后,繼續過著貧窮的日子。
上一篇:百喻經全集《偷牦牛喻》譯文賞析
下一篇:百喻經全集《共相怨害喻》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