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欲討齊
孔子欲討齊
【原文】
陳成子弒齊簡公,孔子告于魯哀公,請討之。公曰:“告夫三子[1]者。”之三子告,不可。《左傳》曰:“孔子請伐齊,公曰:‘魯為齊弱久矣,子之伐之,將若之何?’對曰:‘陳常弒其君,民之不與者半,以魯之眾,加齊之半,可伐也。'”說者以為孔子豈較力之強(qiáng)弱,但明其義而已。能順人心而行天討,何患不克?使魯君從之,孔子其使于周,請命乎天子,正名其罪。至其所以勝齊者,孔子之余事也。予以為魯之不能伐齊,三子之不欲伐齊,周之不能討齊,通國知之矣。孔子為此舉,豈真欲以魯之半力敵之哉?蓋是時(shí)三子無君與陳氏等,孔子上欲悟哀公,下欲警三子。使哀公悟其意,必察三臣之擅國,思有以制之,起孔子而付以政,其正君君、臣臣之分不難也。使三子者警,必將曰:魯小于齊,齊臣弒君而欲致討,吾三臣或如是,彼齊、晉大國肯置而不問乎?惜其君臣皆不識(shí)圣人之深旨。自是二年,孔子亡。又十一年,哀公竟逼于三子而孫于越,比之簡公,僅全其身爾。
【注釋】
[1]三子:指當(dāng)時(shí)掌握魯國政權(quán)的三家貴族,即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
【譯文】
陳成子殺了齊簡公,孔子告訴魯哀公,請求討伐陳成子。魯哀公說:“這件事你去找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三家貴族吧。”孔子把他的想法告訴了三家貴族,他們都沒有同意。《左傳》中記載說:“孔子請求討伐齊國,魯哀公說:‘魯國比齊國弱已經(jīng)是很久的事情了,你現(xiàn)在要討伐他,結(jié)果會(huì)怎么樣呢?’孔子回答說:“陳成子殺了他們齊國的國君,齊國的老百姓有一半都不會(huì)支持他,憑借著魯國所有人的力量加上齊國的一半人的力量,這樣是足可以討伐齊國的。”有人議論說孔子從不會(huì)計(jì)較實(shí)力的大小,只是他比較注重仁義而已,但從仁義的角度能把事情的道理說明白講清楚就足夠了。如果能順從老百姓的心思而進(jìn)行討伐,還有什么可擔(dān)心的呢?假若魯哀公接受了孔子的請求,讓孔子出使周朝天子,請求天子降罪于陳成子。至于能不能戰(zhàn)勝齊國,孔子認(rèn)為這就是與他無關(guān)的事情了。在我看來,魯國還不能討伐齊國,三家貴族與齊國的陳成子一樣居心不良,因此不能討伐齊國,周天子失去了權(quán)威,因此也不能夠討伐齊國,這是全國上下無人不知的道理。孔子的這一舉動(dòng),難道真的是想以魯國一半人的力量去對抗齊國嗎?大概是因?yàn)楫?dāng)時(shí)魯國的三家貴族目無君主與陳成子的狀況是一樣的。孔子既可以使魯哀公覺悟,也可以警告三家貴族。如果這樣使魯哀公知道了孔子的本意,他一定會(huì)認(rèn)真看待三臣擅權(quán)、圖謀不軌的事實(shí),然后想盡辦法控制三臣,然后重用孔子并讓他執(zhí)掌國政,那么國君與大臣之間的關(guān)系就不那么生分了。如果孔子的舉動(dòng)使三家貴族受到警示,一定會(huì)說:魯國比齊國小,齊國的大臣?xì)⒘司鞫鴮?dǎo)致大家一致要去討伐齊國,我們?nèi)艘黄鹑⒕鳎颀R、晉這些大國又怎么會(huì)置之不理呢?可惜的是,魯國君臣不能理解孔子的這番深意。自此兩年后,孔子死了。又過了十一年,魯哀公竟在三位大臣的逼迫下逃到了越國,這與齊簡公相比起來,只是得免一死罷了。
【評析】
這篇文章講述了孔子苦心孤詣幫助魯哀公解決三家貴族擅權(quán)、圖謀不軌的問題,可惜魯哀公不能理解孔子所做的這些事情,孔子死后,魯哀公被逼之下逃到了越國。看到這篇文章,讓我想起了韓愈《馬說》中的一句話“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每讀這篇文章,心中必有一番凄涼,有人是注定一生孤獨(dú)、壓抑,注定懷才不遇,最終顧影自憐,潦草此生。但也不乏幸運(yùn)者,將遇良材,最后功成封侯,并且得以善終,哀榮著后。但大多數(shù)人雖有伯樂之緣,卻沒有千里馬之福,或英年早逝,或招君主猜忌死于刀下,或抑郁一生。孔子的一生可以說就是這樣。
上一篇:《容齋隨筆·孔墨》譯文與賞析
下一篇:《容齋隨筆·孔子正名》譯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