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宋是階級矛盾與民族矛盾極為尖銳復雜的時代。宋初開國不久,農民起義便連續不斷,且“一年多如一年,一火強如一火”,“遍滿天下之漸”。其中規模最大的幾次起義有:一、北宋初年王小波、李順起義。淳化四年(993)二月,王小波在青城(今四川灌南縣)率百余破產茶農起義,提出“吾疾貧富不均,今為汝均之”口號,隊伍達幾萬人,占領青城、彭山(今四川彭縣)等地。十二月,王小波犧牲,其部屬李順繼續領導斗爭,隊伍發展至幾十萬人,攻下蜀州(今四川崇慶)、邛州(今四川邛崍),占領成都,建立“大蜀”農民政權,控制四川大部地區。宋政府派重兵鎮壓,次年五月,李順犧牲,余部堅持斗爭到至道二年(996),最后失敗。二、北宋末的方臘起義和宋江等領導的起義。宣和二年(1120)十月,方臘在睦州青溪(今浙江淳安縣)率眾起義。方臘自稱“圣公”,年號“永樂”,建立農民政權,隊伍達數萬人,占領浙江中西部的睦、歙、衢、處、杭、婺等六州五十二縣。在其影響下,東南各地紛紛起義,總人數達近百萬人,震動整個東南。三年(1121)正月,宋政府以童貫率十五萬兵南下鎮壓,義軍被各個擊破。四月,方臘被俘,八月被害,義軍余部繼續斗爭達一年之久。和方臘起義同時,河北、山東地區也形成一支由宋江等人領導的起義軍,流動山東、蘇北作戰。聲勢浩大,攻略十郡,宋朝廷幾萬官軍不敢接近,后與方臘義軍同時被鎮壓。三、南宋初年鐘相、楊么起義。建炎四年(1130),鐘相在洞庭湖地區聚眾起義,提出“均貧富、等貴賤”口號,建立“大楚”農民政權。不至一月,鐘相及其子被俘犧牲,其部屬楊么繼續領導斗爭,率部二十余萬人,在洞庭湖一帶據險結寨,陸耕水戰,堅持斗爭達五年之久。紹興四年(1134),南宋政府在招安失敗后,派岳飛、張浚鎮壓,次年起義失敗。此外,規模較大的起義還有幾十次。兩宋農民戰爭是我國農民戰爭史上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其特點是:1.起義延續時間之長,次數之多,為歷朝所罕見。兩宋三百二十年中,農民起義此起彼伏,連綿不斷,共達四百余次。其中規模較大,斗爭較激烈的起義多集中在四川、江浙、湖南、江西、福建和廣東等經濟發達,同時也是土地兼并激烈、封建剝削最為殘酷的地區。由于兩宋時期專制統治力量強大,政府采取了募流民為士兵,減少流民等政策,兩宋農民戰爭始終沒有形成象唐末那樣全國范圍的大規模起義,但是貫穿兩宋始終的數百次局部農民戰爭,表明這時農民反封建的斗爭已經更為普遍發展起來。2.具體提出了“均平”口號。這種口號和思想遠遠超過了前代農民起義所提出的要求,標志著農民階級從反徭役、反暴政的斗爭進入反對貧富不均的斗爭,斗爭矛頭已經指向封建土地所有制,這是中國農民斗爭的一個極大發展,對以后的農民斗爭有很大影響。3.參加起義者除了最基本的農民以外,還有手工業者、小商人、士兵等其它社會階層。如王小波、李順起義中的茶販、茶民、方臘起義中的漆戶及竹、木戶、茶戶以及其它起義中的私鹽販、茶商等等,這些中小手工業者不堪宋政府專賣制度的沉重剝削,大量參加起義,他們反抗苛重的租稅壓榨的要求和目標反映在農民斗爭中,顯示了這一階段農民起義不同于過去農民起義的特點。4.北宋時期民族斗爭和階級斗爭的錯綜復雜關系反映到農民起義過程中,一些農民戰爭把反對階級壓迫和反抗外族入侵者的民族壓迫結合起來,表明兩宋時期農民斗爭經驗逐漸豐富,更加成熟。研究兩宋農民戰爭,可參閱《兩宋農民戰爭史料匯編》。
上一篇:東西文化及其哲學
下一篇:兩漢時期的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