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書百里奚
孟子書百里奚
【原文】
柳子厚《復杜溫夫書》云:“生[1]用助字,不當律令,所謂乎、歟、耶、哉、夫也者,疑辭也。矣、耳、焉也者,決辭也。今生則一之,宜考前聞人[2]所使用,與吾言類且異,精思之則益也。”予讀《孟子》百里奚[3]一章曰:“曾不知以食牛干秦繆公之為污也,可謂智乎?不可諫而不諫,可謂不智乎?知虞公之將亡而先去之,不可謂不智也。時舉于秦,知繆公之可與有行也而相之,可謂不智乎?”味其所用助字,開闔[4]變化,使人之意飛動,此難以為溫夫輩言也。
【注釋】
[1]生:指杜溫夫。[2]聞人:前人、名人。[3]百里奚:為百里傒簡作,亦稱百里子或百里,字里,名奚。秦穆公時的賢臣,是著名的政治家。[4]開闔:指詩文結構的鋪展、收合等變化。
【譯文】
柳宗元在《復杜溫夫書》中說:“你使用語助字時,是不符合法則和規律的。所說的乎、歟、耶、哉、夫等詞,是疑問詞。所說的矣、耳、焉等詞,是判斷詞。而今,你認為這些字的意思是一樣的,查考前人對這些字的使用規則,與我們理解的是不同的,可見仔細的思考分析是很有益的。”我在讀《孟子》時看到關于百里奚的一段文字中這樣寫道:“曾經不知道用養牛人的身份去拜見秦穆公是種骯臟的行為,這可以說是明智嗎?他知道勸阻不了虞公,就不去勸阻,可以說是不明智嗎?他知道虞公將要滅亡,于是提早離開,這不可以說不明智。他在秦國被推薦出來輔佐秦穆公時,便知道秦穆公是一位有作為的君主便輔佐他,可以說是不明智嗎?仔細品味助字的使用,看詩文結構的鋪展、收合等變化,讓人思緒飛動,這些是溫夫之輩難以理解的。
【評析】
助詞是一種獨立性差、無實義的特殊虛詞,通常附著在其他詞匯、詞組,或是句子之上,以突出句子的結構或者某種功能。助詞若位于句子的前、中、后,通常表示某種語氣;若用于句子中間或詞與詞之間,則表示提示某種結構上的關系。助詞沒有實際的意義,所以經常被人忽視。北宋僧人文瑩撰寫的《湘山野錄》中講了一個故事,說趙匡胤在當上皇帝以后,準備拓展外城,他來到朱雀門前,抬頭看見門額上寫著“朱雀之門”四個字,覺得別扭,就問身旁的大臣趙普:“為什么不寫‘朱雀門’三個字,多用一個‘之’字有什么用呢?”趙普告訴他說:“這是把‘之’字作為助詞用的。”趙匡胤聽后哈哈大笑說:“之乎者也,助得甚事!”然而助詞用不好,文章也不會寫得漂亮。作者轉載古文大家柳宗元給青年學子杜溫夫的講解,并且又通過研讀《孟子》,更加確認了這一觀點。俗話說“之乎者也焉矣哉,用得成章好秀才”。做任何事,都要重視細節,不能因為它不是主要的部分就忽略不管,否則會永遠比別人做得差。
上一篇:《容齋隨筆·女子夜績》譯文與賞析
下一篇:《容齋隨筆·容齋三筆》譯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