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二王”
【概說】
書法“二王”是指東晉書法家王羲之和王獻之父子倆。
王羲之,字逸少,祖籍瑯邪(今屬山東),后遷居山陰(今浙江紹興)。東晉大書法家。曾擔任會稽內史,領右軍將軍,人稱“王右軍”、“王會稽”。王羲之剛開始跟從衛夫人(衛鑠)學習書法,后來學張芝的草書,鐘繇的楷書,博采眾長,草、正、行各體皆精,被奉為“書圣”。其行書《蘭亭集序》、《快雪時晴帖》,草書《初月帖》,正書《黃庭經》、《樂毅論》最為著名。
王獻之,字子敬,王羲之的兒子,官至中書令(相當于宰相),世稱“大令”。幼時隨父學習書法,后來取法張芝,自創一格,與父齊名。王獻之兼精楷、行、草、隸各體,尤以行草擅名。行書以《鴨頭丸帖》最有名,草書《中秋帖》被列為清內府“三希帖”之一。
王氏父子學書不守舊,不局限于一家一體,窮通各家,在“兼眾家之長,集諸體之美”的基礎上創造出自己的風格,在中國書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故事錦囊】
王獻之是王羲之的兒子,他自幼聰明好學,在七八歲的時候,就已經開始跟隨父親學習書法了。
有一次,王羲之看到獻之正練習書法,便有意考驗他。王羲之悄悄走到他背后,突然伸手抽他手里握的毛筆,獻之握筆很牢,沒有被抽掉。羲之高興地夸道:“此兒后當有大名。”獻之聽后美滋滋的。有一次,一位朋友請羲之在扇面上寫幾個字,羲之揮筆潑墨,突然一滴墨掉在扇面上,看起來很不雅觀;一旁的小獻之靈機一動,拿起毛筆在這滴墨上畫了一只小牛,扇面頓時生色不少,在座的人拍手叫好。
漸漸地,獻之開始驕傲起來。一天,獻之問母親:“我再寫三年就能達到父親的水平了吧?”母親搖搖頭。“五年總可以了吧?”母親又搖搖頭。獻之急躁地說:“那要多長時間?”母親一字一句地說:“寫完院里的十八缸水,你的字才會有筋有骨,有血有肉。”獻之一咬牙又練了五年,他把寫得滿意的字拿給父親看,希望能聽到幾句表揚的話。羲之一張張翻看,神情凝重,直到看到一個“大”字,才有了點滿意的表情,隨手在“大”字下添了一個點,然后把字稿退還給獻之。獻之心中不服,將字稿抱給母親看,并說:“您看看我和父親的字還差多遠?”母親認真地看了好幾天,最后指著“大”字下的那個點兒,長嘆一聲說:“只有這一點像你父親的。”獻之馬上泄了氣。
母親見他的驕氣已去,就鼓勵他說:“只要你一直堅持不懈地練下去,一定會和你父親一樣的!”獻之聽后很受感動,又鍥而不舍地練了下去。工夫不負有心人,獻之練字用盡了十八大缸水,最后寫的字達到力透紙背的程度,與王羲之的字并列,被稱為“二王”。
【知識庫】
書成換白鵝
王羲之有一個癖好,非常喜歡鵝。不管誰家有好鵝,他一定要去看一看,因為觀察鵝的動作形態能悟到一些書法精髓。山陰有一個道士,想要王羲之給他寫一卷《道德經》,可他知道王羲之不肯輕易替人寫經書的。后來,他打聽到王羲之喜歡鵝,特地養了一批品種好的鵝。果然,王羲之聽說道士家有好鵝,真的跑去看了。只見有一群鵝在河里悠閑地浮游著,實在惹人喜愛。王羲之派人找道士,請求把這群鵝賣給他。道士笑著說:“既然您這樣喜愛,我送您好了。不過有一個請求,請您替我寫一卷經。”王羲之毫不猶豫地給道士抄寫了一卷經,把那群鵝帶回家去了。
上一篇:國學《乘肥馬,衣輕裘》賞析
下一篇:國學《以人為本》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