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波林學派亦稱“辯證論者”,是20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出現在蘇聯的一個唯心主義派別。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德波林、卡列夫、盧波爾、斯騰、格森、阿哥爾、列文等。他們在批判機械論的斗爭中起過一定的積極作用,但也宣揚了許多錯誤觀點,在社會上廣泛流行。德波林派的主要問題是:第一,理論脫離實際,拒絕使馬克思主義哲學為社會主義實踐服務。認為“聯系社會主義建設和世界革命運動的實踐來研究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要求,是取消理論”,從而回避現實生活具體問題,把哲學理論研究變成了純理論的抽象研究。第二,對馬克思主義哲學進行唯心主義歪曲,提出辯證唯物主義只是“黑格爾辯證法和唯物主義的自然觀和歷史觀的綜合”,反對對黑格爾的辯證法進行批判的唯物主義的改造。甚至攻擊黨的理論基礎,胡說“馬赫主義是布爾什維克的典型哲學”。第三,貶低列寧,否認列寧對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貢獻。德波林提出“普列漢諾夫基本上是理論家”,“列寧基本上是行動家、政治家、領導者”,從而抹殺列寧哲學思想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史上的偉大地位和作用。
在這種情況下,斯大林直接過問了理論戰線的斗爭。1929年12月27日,斯大林發表了《論蘇聯土地政策的幾個問題》的演說,批判了機械論和布哈林的錯誤,同時也批判了德波林派的錯誤傾向。隨后,蘇聯哲學界召開了各種形式的討論會,掀起了批判德波林派的斗爭。1930年6月,米丁在《真理報》上發表了《關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新任務》的文章,批判了德波林派理論脫離實際,把馬克思主義變成書齋理論的錯誤。1930年8月,米丁在《真理報》上發展了《真實地研究列寧的哲學遺產》一文,對德波林否認列寧的錯誤進行了揭露和批判。1930年12月29日,斯大林同紅色教授學院支部局成員談話,提出要在哲學方面進行兩條戰線的斗爭,特別提出要批判德波林派對馬克思主義進行的唯心主義歪曲。1931年1月25日,聯共(布)中央作出關于《在馬克思主義旗幟下》雜志的決議。決議指出,德波林等人站在孟什維克立場上,把雜志變成自己集團的刊物,使雜志“脫離了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任務”。這個決議決定改組雜志編輯部,撤銷了德波林等人的職務。1933年,德波林作出了自我批評。
蘇聯30年代批判德波林學派的斗爭,在促進哲學為現實服務,理論與實踐結合,推動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發展上有著重要的作用。同時,通過反德波林斗爭,推進了對列寧哲學遺產的研究,肯定了列寧對馬克思主義的重大貢獻。但在批判德波林哲學的過程中,曾出現全面否定德國古典哲學,把學術問題夸大為政治問題,對理論問題采取簡單化的做法等偏向,帶來了不少消極后果。
上一篇:蘇聯關于孟德爾、摩爾根遺傳學說的爭論
下一篇:蘇聯哲學界對機械論學派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