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維《人間詞話·后人不能學》經典解讀
后人不能學
稼軒《賀新郎》詞“別茂嘉十二弟”,章法絕妙。且語語有境界,此能品而幾于神者。然非有意為之,故后人不能學也。
賀新郎·別茂嘉十二弟
辛棄疾
綠樹聽鵜。更那堪、鷓鴣聲住,杜鵑聲切。啼到春歸無尋處,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間離別。馬上琵琶關塞黑,更長門、翠輦辭金闕。看燕燕,送歸妾。
將軍百戰身名裂。向河梁、回頭萬里,故人長絕。易水蕭蕭西風冷,滿座衣冠似雪。正壯士、悲歌未徹。啼鳥還知如許恨,料不啼清淚長啼血。誰共我,醉明月?
辛棄疾的這首《賀新郎·別茂嘉十二弟》,被王國維稱為是神品,后人是如何都學不來的。
“綠樹聽鵜。更那堪、鷓鴣聲住,杜鵑聲切。啼到春歸無尋處,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間離別。馬上琵琶關塞黑,更長門翠輦辭金闕。看燕燕,送歸妾。”上闋用典頗多,我一向比較害怕讀用典較多的詞,一是自己才疏學淺,識典不多;二是一讀典便是要將這意思再換轉一次,委實有些覺得已不再有最初之真的感覺。
但是讀辛棄疾的詞,你在讀的時候,即便是你不知道這些典故,但是你依舊能夠一氣呵成般的順暢而下,這便是辛棄疾用典的神奇之處,也是他寫詞的自然之氣。
“綠樹聽鵜。更那堪、鷓鴣聲住,杜鵑聲切。”前面幾句寫到了三種鳥兒的叫聲,這些鳥兒的叫聲都是凄涼的,你方叫罷它響起,三種聲音輪番響起,叫人心中更是不忍。
“啼到春歸無尋處,苦恨芳菲都歇。”這些凄楚的叫聲,即便是春天似乎也尋覓不到明媚,遺憾這凄楚叫這芳菲歇盡。此句化用的典故是《離騷》:“恐鵜之先鳴兮,使夫百草為之不芳。”此句的意思依舊是鳥兒的凄楚之聲,叫百花不再芬芳了。和辛棄疾此時此詞的心境是如出一轍的,雖說辛棄疾身為武夫,但他的才華并不遜色于他的武藝,他的內心也對這千秋之家國充滿了凝愁重恨。
“馬上琵琶關塞黑”所用典故是王昭君出塞;“更長門翠輦辭金闕”所用典故是陳后被黜于長門宮辭別漢武帝劉徹之事;“看燕燕,送歸妾”所用典故即是載衛莊姜送戴媯陳事。這些所用典故,都是美人失意,表面上是寫美人失意,實質是暗喻自己不被重視,一腔忠心都被付諸東流之恨。
“將軍百戰身名裂。向河梁、回頭萬里,故人長絕。易水蕭蕭西風冷,滿座衣冠似雪。正壯士、悲歌未徹。啼鳥還知如許恨,料不啼清淚長啼血。誰共我,醉明月?”
“將軍百戰身名裂”其中“將軍”是指漢將軍李陵,本是一心為了國家的將軍,在戰敗之時為了保住全部將士投降匈奴,這一舉動導致將軍身敗名裂。“向河梁、回頭萬里,故人長絕。”這里的故人是蘇武,蘇武牧羊不忘故里。“易水蕭蕭西風冷,滿座衣冠似雪。正壯士、悲歌未徹。”荊軻刺秦之義舉,悲歌嘯西風。這四個典故所引之人都是忠肝義膽卻無好下場之壯士,萬古英雄,一腔悲歌。和辛棄疾恰似如出一轍的,他在了解別人,替他人傾訴的同時,也是在傾訴自己。
“啼鳥還知如許恨,料不啼清淚長啼血。”從這么多的壯懷激烈的英雄悲歌中由人及己,聽到這鳥啼之聲,想到如果鳥兒也能夠了解這些許家仇國恨的話,那么恐怕所啼的就不再是清淚,而是血淚了吧。這里很自然地又引入了另一個典故:杜鵑啼血。開篇便聞鳥啼之聲,此時隨著詞的層層推進,杜鵑啼血更顯思想之深刻。
“誰共我,醉明月?”詞到這里才表明其意,其詞是一首送別之詞,十二弟與我的分別,正是我這前面的愁情之來由。英雄人間知己少,十二弟一走,我還能和誰訴衷腸,醉明月呢?
全詞用典頗多,但是卻自然流暢,毫無“隔”之感,反而加深了詞中感情的表達。這樣的功力,正是王國維欣賞的地方。
上一篇:王國維《人間詞話·后主性情真》經典解讀
下一篇:王國維《人間詞話·后人群附和》經典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