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好日子,自不待言
季先生語錄:
我們必須黽勉從事,過好這個日子(生活),自不待言。
有人說,上天做的最公平的一件事是每天給不同的人同樣的時間。不論是世界首富,還是街頭乞丐,不論男女老少,不論才華大小,任何人,每天都有24個小時,不會多給誰一分鐘,也不會少給誰一分鐘。
如果說,人生是一次旅行,那么,這是一次沒有返程票的單向旅行。沿途的風景,不管你是透過生命之窗認真觀看,還是俯首低頭抹淚,它都會一去不復返;沿途遇見的人,也可能是今生今世的“訣別”,萍水相逢,各自離去,過客匆匆,顧不得多看誰一眼,就要奔赴下一站……
隨著旅程的前進,我們將和過去說再見,來到今天,再過渡到未來……所謂“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時間是最殘忍的東西,就算你站在原地不動,它也不會為了等你而停留,相反,它會若無其事,毫不留情地向前走去。人生一世,再多,也不過百余年。生命如此短暫,而時間卻又那么匆忙。我們要做的,就是過好每一天,自不待言。換句話說,就是要放平心境,戒躁戒躁,活在當下,認真過好每一天,做好每一件事,及時行樂。而不要整日憂心忡忡,淚落兩行;渾渾噩噩,昏天暗地,虛度此生更要不得。
過好日子,自不待言,就是要珍惜眼下擁有的。不要以為遠方才美,不要總以為遠處有更好的,也許眼下的才是最好的。蘇格拉底的麥穗理論就很好地說明了這個問題。
有一天,蘇格拉底帶領幾個學生來到一塊長滿麥穗的田地邊,對學生們說:“你們去麥地里摘一個最大的麥穗,只許進,不許退。看誰摘的麥穗最大。”
學生們立即走進麥田開始尋找麥穗。大家都想找到一串最大的麥穗,所以,有的學生看到眼前的大麥穗一直沒有下手,因為他們想,這么大一片麥田,前面一定還有更大的。也有的學生看到大麥穗便摘了下來,但走著走著,覺得還是不夠滿意,最后索性將摘下的麥穗扔掉了,他們也認為最大的麥穗在前面。
直到蘇格拉底大喝一聲:“你們已經到頭了!”學生們才如夢初醒,后悔不已。
可見,人生中,很多東西不要以為還沒有遇到的會是更好的,更不能因此而對眼下所擁有的東西不屑一顧。過好日子,需要珍惜眼下擁有的,活在當下,才是不驕不躁認真生活的表現。
過好日子,自不待言,我們需要放下負擔,放平心境,在平平淡淡中收獲生活的真知。
據《傳燈錄》記載,會元和尚師徒二人趕路,走到一條河邊時,看見一個女子正想過河,但是,河面上既沒有船,也沒有橋。老和尚見她著急,二話沒說,便把女子背到了河的對岸。
小和尚見狀非常困惑。回到寺廟,小和尚終于忍不住問老和尚:“師父,出家人不近女色,近之,則犯戒。可師父為何要背那女子?”
老和尚正色回答道:“我早就放下了那女子,你怎么還背著呢?”
可見,過好日子,需要放下負擔。生活中,小到油鹽醬醋,大到生老病死,都是人們要面對的現實。加之天災人禍,生離死別……人生會有各種痛,會有各種打擊與挑戰,如果我們把每一個都背起來,那生活將會是沉重的,看似是“居安思危”,其實是杞人憂天,要知道,該來得總會來,該走的總會走。一切都不過是一個過程而已。所以,不如放平心境,用平常心對待就好。這樣一來,不僅能在認真過好的每一天中收獲對生命的認知與領悟,更可能在認真與充實中收獲人生的快樂。
過好日子,自不待言,還需要及時行樂。但這并不是說,要奉行“享樂主義”、“拜金主義”,更不是日日過著紙醉金迷的生活,抑或是“今朝有酒今朝醉”,而是要“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要知道,一天難過是過,一天快樂也是過。既然如此,何不快樂過呢?
季先生建議人們要過好生活,自不待言。每每更多了解一點季先生,我們就會發現,季先生的生活態度是非常樂觀的,更是著眼于現實的。試問,人生如此跌宕的季先生都能以如此平靜的心態去對待生活,而我們這輩“身在福中的人”不是更應當過好每一天嗎?
所以說,人生中,要做一個知足的人,活在當下,放下心靈的負擔,及時行樂,這樣才能以平和的心境應對所有的喜怒哀樂,成為一個不驕不躁、不憂不懼的人。
上一篇:超自信往往帶來危害
下一篇:量力而為,竭心盡力,不留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