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禮下
【原文】
凡奉者當心,提者當帶。執(zhí)天子之器則上衡[1],國君則平衡,大夫則綏之,士則提之。凡執(zhí)主器,執(zhí)輕如不克。執(zhí)主器,操幣[2]、圭、璧,則尚左手,行不舉足,車輪曳踵。立則磬折[3]垂佩。主佩倚,則臣佩垂;主佩垂,則臣佩委[4]。執(zhí)玉,其有藉者則裼;無藉者則襲。
【注釋】
[1]上衡:高于心臟的位置。
[2]幣:指的是行禮時所用的束帛,大約有二十丈。
[3]磬折:彎腰的樣子。
[4]佩委:指的是腰佩要垂到地上。
【譯文】
凡捧東西的人要捧在當心處,凡提東西的人手要上屈到當帶處。為天子拿器物要上高過心,為國君拿器物要與心平齊,為大夫拿器物低于心,為士拿器物就提著。凡為天子拿器物,即使拿很輕的器物也要像是不能勝任的重物一樣。拿著主人的器物,或束帛之類,左手在上,走路時如同車輪滾過一樣不張揚,拖著腳跟走。站立的姿勢,要如同磬一樣向前俯,腰佩懸垂。主人直立,腰佩倚附在身,那么臣的腰佩要懸垂;主人的腰佩懸垂,那么臣的腰佩要垂到地上。拿的是璧琮之類墊著束帛的玉器,袒衣相授受;拿的是圭璋之類沒有墊的玉器,則披外衣相授受。
【原文】
國君不名卿老[5]、世婦,大夫不名世臣、侄、娣,士不名家相、長妾。君大夫之子,不敢自稱曰“余小子[6]”;大夫、士之子,不敢自稱曰“嗣子[7]某”,不敢與世子同名。君使士射,不能,則辭以疾,言曰:“某有負薪之憂。”侍于君子,不顧望[8]而對,非禮也。
【注釋】
[5]卿老:是上卿之意。
[6]余小子:指的是天子在喪的自稱。
[7]嗣子:指的是諸侯在喪的自稱。
[8]顧望:看看四周是否有比自己強的人。
【譯文】
國君對上卿、世婦,大夫?qū)κ莱?、侄娣,士人對家相、長妾,不稱其名字。國君或大夫的孩子不可自稱“余小子”。大夫、士的孩子不可自稱“嗣子某”,不能和天子同名。如果君使士與貴賓比賽射箭,士不會射,就要以有病相推辭,說:“我背柴累病了?!迸闶叹?,如果君子提問,不看看周圍是否有勝過自己的人就搶先回答,就會失禮。
【原文】
君子行禮,不求變俗。祭祀之禮,居喪之服,哭泣之位,皆如其國之故[9],謹修其法而審行之。去國三世,爵祿有列于朝,出入有詔于國,若兄弟宗族猶存,則反告于宗后[10];去國三世,爵祿無列于朝,出入無詔于國,唯興之日,從新國之法。君子已孤不更名。已孤暴貴,不為父作謚。居喪,未葬,讀喪禮;旣葬,讀祭禮;喪復常,讀樂章。居喪不言樂,祭事不言兇,公庭不言婦女。振書[11]、端書于君前,有誅。倒[12]筴側龜于君前,有誅。龜筴、幾杖、席蓋、重素、袗絺绤[13],不入公門。苞屨[14]、扱衽[15]、厭冠,不入公門。書方、衰、兇器,不以告,不入公門。公事不私議。
【注釋】
[9]皆如其國之故:都還和在自己國家一樣。
[10]宗后:指的是家族的后裔。
[11]振書:彈掉書上的灰塵。
[12]倒:把……打翻。
[13]袗絺绤:穿細葛布和粗葛布的衣服。
[14]苞屨:草制的喪鞋。
[15]扱衽:指的是把上衣的衣邊塞到褲子中。扱,與“插”同音。
【譯文】
君子在別國,不要改變本國的禮俗。祭祀的禮儀,守喪的服制,為死者哭泣的位置,都如同本國的舊禮俗。小心地遵循本國的禮法,審慎地實行。如果離開本國已經(jīng)三代了,族中仍有人在本國朝廷做官,那么出入往來別國仍要報告本國國君。如果本國仍有兄弟和宗族在,遇有喜事或喪事仍要向本國的族長報告。如果離開本國已經(jīng)三代,族中已經(jīng)無人在本國朝廷做官,出入往來別國就不向本國國君報告了,只有在別國做了卿大夫的時候.才遵從新國的禮法。君子死了父親就不再更換名字,父親死后即使大顯貴,也不為亡父作謚號。守喪而未出葬,研讀有關喪禮的書;葬后,研讀有關條禮的書;除喪恢復正常生活,研讀有關詩樂的書。守喪期間不談樂事,祭祀時不談兇事,公庭上不談論婦女。在國君面前拂去書籍上的灰塵.或整理書籍,要受到責罰;在國君面前弄顛倒了苫草,或弄翻了龜甲,要受到責罰。龜甲、苫草、幾、杖、喪車上用的席和傘蓋、穿白色的衣裳、穿單薄的細葛布或粗葛布衣裳,不得進入宮門。穿草編的喪鞋、把衣襟按在腰帶間、頭帶喪冠,不得進入宮門。記錄賓客所贈送葬物的方版、喪服、喪葬所用器物,不事先報告,不得進入宮門。公事不得私下議論。
【原文】
君子將營宮室:宗廟為先,廄庫為次,居室為后。凡家造[16]:祭器為先,犧賦[17]為次,養(yǎng)器為后。無田祿者不設祭器;有田祿者,先為祭服。君子雖貧,不粥[18]祭器;雖寒,不衣祭服;為宮室,不斬于丘木。大夫士去國,祭器不逾竟。大夫寓祭器于大夫,士寓祭器于士。大夫、士去國:踰竟,為壇位鄉(xiāng)國而哭。素衣,素裳,素冠,徹緣,鞮屨[19],素簚[20],乘髦馬。不蚤鬋[21]。不祭食,不說人以無罪;婦人不當御[22],三月而復服。
【注釋】
[16]家造:制備家中所用的器具。
[17]犧賦:祭祀時用的牲口的棚圈。
[18]粥:變賣之意。
[19]鞮屨:是革屨之意。鞮,與“低”同音。
[20]素簚:用白色的狗皮蓋在車上。簚,與“冪”同音。
[21]蚤鬋:與“爪剪”通假,是剪指甲、理頭發(fā)之意。
[22]當御:接近,服侍之意。
【譯文】
君子將營建宮室,要先建宗廟,其次建馬廄倉庫,居室最后建。凡大夫經(jīng)營家事,要先造祭器,其次建造祭祀時用的牲口的棚圈,制造飲食用具放在最后。沒有田地俸祿的人,可以不置備祭器。有田地俸祿的人,要先制作祭服。君子即使貧窮,也不賣祭器:即使寒冷,也不穿祭服。建造宮室,不砍伐墓地的樹木。大夫或士人離開國家,不可攜帶祭器過境。大夫和士人將祭器寄存在同一官階的人那里。在大夫、士離開本國時,一過國境,就要在地上堆起土壇,設置廟位,望著祖國而哭泣。要穿著素衣、素裳,戴上素冠,去掉衣邊,拖著沒鼻子的草鞋,坐著白獸皮包欄的車子,駕著沒有剪剃鬃毛的馬,指甲不剪,頭發(fā)不理,吃飯時不再行祭食禮,見到人不敢說自己沒有罪過,不用婦人服侍,三個月后恢復原來的裝束。
【原文】
大夫士見于國君[23],君若勞[24]之,則還辟,再拜稽首[25];君若迎拜,則還辟,不敢答拜。大夫、士相見,雖貴賤不敵,主人敬客,則先拜客;客敬主人,則先拜主人。凡非吊喪、非見國君,無不答拜者。大夫見于國君,國君拜其辱。士見于大夫,大夫拜其辱。同國始相見,主人拜其辱。君于士,不答拜也;非其臣,則答拜之。大夫于其臣,雖賤,必答拜之。男女相答拜也。
【注釋】
[23]國君:在這里指大夫和士隨本國國君出行時見到的他國的國君。
[24]勞:賞賜、慰勞。
[25]稽首:稽首禮是一種最正式最重要的禮節(jié)。
【譯文】
大夫或士人見到他國國君,國君如果慰勞,就要退身避開,俯首至地再拜;如果國君迎接先拜,就要退身避開,也不敢回拜。大夫與士相見,雖然主客的身份不相當,主人尊敬客人,就先拜見客人;客人尊敬主人,就先拜見主人。大凡不是吊喪,不是朝見國君,就都要答拜。大夫見他國國君,國君回拜。士見大夫,大夫也回拜,同國之人第一次相見,主人回拜。國君對士,不回拜;不是自己的臣屬,就要回拜。大夫?qū)ψ约旱募页迹词顾匚坏拖?,也要回拜。男女相互回拜?/p>
【原文】
國君春田不圍澤;大夫不掩羣[26],士不取麛卵[27]。歲兇,年谷不登,君膳不祭肺[28],馬不食谷,馳道不除,祭事不縣[29]。大夫不食粱,士飲酒不樂。君無故,玉不去身;大夫無故不徹縣,士無故不徹琴瑟。士有獻于國君,他日,君問之曰:“安取彼?”再拜稽首而后對。大夫私行出疆,必請。反,必有獻。士私行出疆,必請;反,必告。君勞之,則拜;問其行,拜而后對。國君去其國,止[30]之曰:“奈何去社稷也!”大夫,曰:“奈何去宗廟也!”士,曰:“奈何去墳墓也!”國君死社稷,大夫死[31]眾[32],士死制[33]。
【注釋】
[26]掩羣:追捕成群的獵物。羣,與“群”同音。
[27]麛卵:指的是鳥獸等動物未成形的幼卵。麛,與“迷”同音。
[28]不祭肺:古人以肺為食前祭禮所用之物,不祭肺指的就是不殺生祭祀之意。
[29]縣:與“懸”同,是指懸掛掛鐘之類的東西。
[30]止:勸告之意。
[31]死:為……而死。
[32]眾:指軍事之事。
[33]制:執(zhí)行君王的命令。
【譯文】
國君春天打獵,不可包圍整個獵場,大夫不能獵取整個獸群,士不獵取幼獸和禽蛋?;哪?,收成不好,國君用膳不殺牲,馬不喂糧食,馳道不須整治,祭祀不設鐘磬,大夫不再加餐稻粱,士在飲酒時不奏樂。國君不遇災變,佩玉不離身;大夫不遇災變,不撤掉鐘磬等樂器;士不遇災變,不撤去琴瑟等樂器。士人獻禮物給國君,國君不接受,后來國君問士人說:“如何得到這些東西的?”士人先稽首再拜,然后回答。大夫私事出境,一定要申請,同來必定呈獻禮物。士人私自出境,必須申請,回來要報告。國君慰勞,要拜;問起私行事情,先拜而后答。國君要流亡他國,就勸告他說:“怎能離開社稷呢!”大夫要離開國家,則說:“怎能拋下宗廟呢!”士要離開國家,則說:“怎能舍得祖宗的墳墓呢!”國君當為社稷而死,大夫應與士卒同存亡,士應為執(zhí)行君命而死。
【原文】
君天下,曰“天子”。朝諸侯,分職授政任功,曰“予一人”。踐阼[34]臨祭祀:內(nèi)事[35]曰“孝王某”,外事[36]曰“嗣王某”。臨諸侯,畛[37]于鬼神,曰“有天王某甫”。崩,曰“天王崩”。復,曰“天子復矣”。告喪,曰“天王登假[38]”。措之廟,立之主,曰“帝”。天子未除喪,曰“予小子”。生名之,死亦名之。
【注釋】
[34]踐阼:這里除院子外,還指廟堂和郊壇等的阼階。
[35]內(nèi)事:指的是在宗廟祭祀。
[36]外事:指的是在郊壇祭祀。
[37]畛:與“疹”同音,是告訴之意。
[38]登假:升天之意。假,與“遐”同音。
【譯文】
統(tǒng)治天下稱“天子”。朝會諸侯,分派官職,授予政務,委任事功時,稱“予一人”。登阼階主持祭祀儀式,宗廟內(nèi)的祝辭自稱“孝王某”,郊祭時則稱“嗣王某”。巡行諸侯,向當?shù)氐墓砩裰录蓝\告則自稱“有天王某甫”。死,稱“天王崩”;招魂時,呼喊“天子回來吧!”發(fā)訃告,稱“天王登仙了”;神主附祭于祖廟,立牌位稱“帝”。新天子即位未除喪時,自稱“予小子”?;钪鴷r稱“小子王某”,如果此時死亡也稱他“小子王某”。
【原文】
天子有后,有夫人,有世婦,有嬪,有妻,有妾。天子建天官,先六大[39]:曰大宰、大宗、大史、大祝、大士、大卜,典司六典。天子之五官:曰司徒、司馬、司空、司士、司寇,典司五眾[40]。天子之六府:曰司土、司木、司水、司草、司器、司貨,典司六職[41]。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獸工、草工,典制六材[42]。五官[43]致貢,曰享。
【注釋】
[39]大:與“太”同。
[40]眾:指的是各自手下的官員。
[41]職:事情、內(nèi)務。
[42]材:器材之意。
[43]五官:指的是公、侯、伯、子、男五等。
【譯文】
天子的內(nèi)宮有后,有世婦,有嬪,有御妻,還有妾。天子設官,先設事鬼神、奉天時的天官,即大宰、大宗、大史、大祝、大士、大卜,此六官各按一定的法典行事。天子又設立總管人事的五官,即司徒、司馬、司空、司士、司寇,此五官各自統(tǒng)轄所屬各官。天子又設掌管府庫之官六名,即司土、司木、司水、司草、司器、司貨,此六官各司其職。為天子服務的工匠有六種,即土工、金工、石工、木工、獸工、草工,他們各自負責用其所長制造器物。到了年終,五官把一年的成績報告給天子,這叫“享”。
【原文】
五官之長,曰伯:是職方。其擯[44]于天子也,曰“天子之吏”。天子同姓,謂之“伯父”;異姓,謂之“伯舅”。自稱于諸侯,曰“天子之老”,于外曰“公”;于其國曰“君”。九州島之長入天子之國,曰“牧”。天子同姓,謂之“叔父”;異姓,謂之“叔舅”;于外曰“侯”,于其國曰“君”。其在東夷、北狄、西戎、南蠻,雖大,曰“子”。于內(nèi)自稱曰“不谷”,于外自稱曰“王老”。庶方小侯入天子之國,曰“某人”,于外曰“子”,自稱曰“孤”。
【注釋】
[44]擯:輔佐之意。
【譯文】
五官之長叫做伯,他們是主管國家一個方面的大吏。他們進見天子時,負責通報的要稱之為“天子之吏”。他們?nèi)绻翘熳拥耐眨熳泳头Q之為“伯父”。他們?nèi)绻翘熳拥漠愋?,天子就稱之為“伯舅”。對于天下的諸侯,他們自稱“天子之老”。在他們的封國以外,自稱“公”;在封國之內(nèi),自稱“君”。九州諸侯的首領,進入天子畿內(nèi),自稱“牧”。他們?nèi)绻翘熳拥耐眨熳泳头Q之為“叔父”;如果是天子的異姓,天子就稱之為“叔舅”。對國外,自稱“侯”;在國內(nèi),自稱“君”。散處四夷的諸侯的首領,如其朝見天子,負責通報的人就稱之為“子”。他們在國內(nèi),自稱“不谷”;在國外,自稱“王老”。至于散處四夷的小諸侯,進入天子畿內(nèi),自稱“某國人”。在國外,自稱“子”;在國內(nèi),自稱“孤”。
【原文】
天子當依[45]而立。諸侯北面而見天子,曰覲。天子當寧而立,諸公東面、諸侯西面,曰朝。諸侯未及期[46]相見曰遇,相見于郤地[47]曰會。諸侯使大夫問于諸侯曰聘,約信[48]曰誓,蒞牲[49]曰盟。諸侯見天子曰“臣某侯某”。其與民言,自稱曰“寡人”。其在兇服,曰“適子孤”。臨祭祀,內(nèi)事曰“孝子某侯某”,外事曰“曾孫某侯某”。死曰“薨”,復曰“某甫復矣”。旣葬,見天子,曰類見。言謚曰類。諸侯使人使于諸侯,使者自稱曰“寡君之老”。
【注釋】
[45]依:與“扆”通假,類似屏風之意。
[46]期:指的是事先約定見面的時間和地點。
[47]郤地:兩國的邊界之地。
[48]信:條文、書面的東西。
[49]蒞牲:面對神靈殺生。
【譯文】
天子背靠繡有斧鉞紋的屏風,面南而立,諸侯面向北而拜見天子,這叫“覲”。天子站在殿門與屏風之間,面南,諸公面向東、諸侯面向西而拜見天子,這叫“朝”。諸侯在約定的日期之前相見,叫做“遇”。諸侯在兩國交界處相見,叫做“會”。諸侯之間派遣大夫互訪,叫做“聘”。訂立彼此必須信守的條約,叫做“誓”。書面訂立條約,在神靈面前歃血宣讀,叫做盟。諸侯朝見天子,自稱曰“臣某侯某”。諸侯與本國百姓講話,自稱“寡人”。諸侯喪服未除,相禮者對吊賓稱諸侯為“嫡子孤某”。諸侯主持祭祀,如果是祭宗廟中的列祖列宗,就自稱“孝子某侯某”;如果是祭天神地祗,就自稱“曾孫某侯某”。諸侯死,史策上應記作“薨”。招魂時應呼其字,高喊“某甫回來吧”!已葬之后,繼位的諸侯在喪中朝見天子,叫“類見”。繼位的諸侯為去世的諸侯請謚,叫“類”。諸侯派使者聘于諸侯,使者自稱“寡君之老”。
【原文】
天子穆穆[50],諸侯皇皇,大夫濟濟[51],士蹌蹌[52],庶人僬僬[53]。天子之妃曰后,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婦人,庶人曰妻。公、侯有夫人,有世婦,有妻,有妾。夫人自稱于天子,曰“老婦”;自稱于諸侯,曰“寡小君”;自稱于其君,曰“小童”。自世婦以下,自稱曰“婢子”。子于父母則自名也。
【注釋】
[50]穆穆:威嚴的樣子。
[51]濟濟:莊重的樣子。
[52]蹌蹌:走路有節(jié)奏的樣子。
[53]僬僬:匆忙緊張的樣子。
【譯文】
天子的神態(tài)深邃,諸侯的神態(tài)顯赫,大夫的神態(tài)莊敬,士的神態(tài)舒揚自得,庶人的神態(tài)毛手毛腳。天子的配偶稱“后”,諸侯的配偶稱“夫人”,大夫的配偶稱“孺人”,士的配偶稱“婦人”,庶人的配偶稱“妻”。公、侯有夫人、世婦、妻、妾。公侯夫人對天子自稱“老婦”;對諸侯自稱為“寡小君”;對自己國君自稱為“小童”。從世婦往下,都自稱為“婢子”。子女在父母面前,稱自己的名字。
【原文】
列國之大夫,入天子之國曰“某士”;自稱曰“陪臣某”。于外曰“子”,于其國曰“寡君之老”。使者自稱曰“某”。天子不言出,諸侯不生名。君子不親惡[54]。諸侯失地,名[55];滅同姓,名。為人臣之禮:不顯諫。三諫而不聽,則逃[56]之。子之事親也:三諫而不聽,則號泣而隨之。君有疾,飲藥,臣先甞之。親有疾,飲藥,子先甞之。醫(yī)不三世,不服其藥。
【注釋】
[54]惡:指有罪惡的人。
[55]名:史書記載時,要記錄他的真名。
[56]逃:離開之意。
【譯文】
各諸侯國的大夫,進入天子國內(nèi)稱“某士”;自稱“陪臣某”;國外人稱他“子”,國中之人對國外人說話,稱他“寡君之老”。出使之人自稱“某”。史書記載天子的活動,不可用“出”字,否則就意味著他犯了失去天下的大惡;史書記載諸侯生前的活動,不可直呼其名,否則就意味著他犯有什么大惡。對于這些大惡,君子在記入史冊時是毫不留情的。諸侯如果失去了國土,這是一種大惡,史書上就要稱呼其名;諸侯滅掉同姓之國,這也是一種大惡,史書上也要稱呼其名。作為人臣的禮儀:不當眾指責國君。數(shù)次勸諫仍不聽從,就要離開國君而去。子女侍奉雙親,數(shù)次勸說仍不聽從,就大聲哭泣,聽任他們所為。國君有病,服藥時侍臣先嘗。雙親有病,服藥時子女先嘗。如不是醫(yī)術精通、經(jīng)驗豐富的醫(yī)生,不要服用他的藥。
【原文】
儗人必于其倫[57]。問天子之年,對曰:“聞之:始服衣若干尺矣。”問國君之年:長,曰能從宗廟社稷之事矣;幼,曰未能從宗廟社稷之事也。問大夫之子:長,曰能御矣;幼,曰未能御也。問士之子:長,曰能典謁[58]矣;幼,曰未能典謁也。問庶人之子:長,曰能負薪矣;幼,曰未能負薪也。問國君之富,數(shù)地以對,山澤之所出。問大夫之富,曰有宰[59]食力,祭器衣服不假[60]。問士之富,以車數(shù)對。問庶人之富,數(shù)畜以對。
【注釋】
[57]倫:身份地位之意。
[58]典謁:主持宴請賓客之事。
[59]宰:同“采”,指的是封地。
[60]假:借。
【譯文】
拿人作比擬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只有同類的人才能相比。若有人問天子的年齡,應該回答說:“聽說開始穿多長的衣服了?!比魡枃哪挲g,如果國君年長,就回答說:“能主持宗廟社稷的祭祀了。”如其年幼,就回答說:“還不能主持宗廟社稷的祭祀?!比魡柎蠓蛑拥哪挲g,若其年長,就回答說:“能駕馭馬車了?!比羝淠暧祝突卮鹫f:“還不能駕馭馬車?!比魡柺咳酥拥哪挲g,若其年長,就回答說:“能接客傳話了?!比羝淠暧?,就回答說:“還不能接客傳話?!比魡柺酥拥哪挲g,若其年長,就回答說:“能負薪了。”若其年幼,就回答說:“還不能負薪。”若有人問起國君的財富,可先回答國土的總面積,再回答山澤的各種出產(chǎn)。若問起大夫的財富,可以回答:有采地若干,采地百姓提供的賦稅有若干,祭器祭服用不著借。若問起士的財富,可答以士擁有的車數(shù)。若問起庶人的財富,可答以他擁有的牲口數(shù)。
【原文】
天子祭天地,祭四方,祭山川,祭五祀[61],歲遍[62]。諸侯方祀[63],祭山川,祭五祀,歲遍。大夫祭五祀,歲遍。士祭其先。凡祭,有其廢之莫敢舉也,有其舉之莫敢廢也。非其所祭而祭之,名曰淫祀。淫祀無福。天子以犧[64]牛,諸侯以肥牛,大夫以索[65]牛,士以羊豕。支子[66]不祭,祭必告于宗子。
【注釋】
[61]五祀:指的是對五種神靈的祭祀。
[62]歲遍:一年祭祀一次。
[63]方祀:祭祀國家所在的方位。
[64]犧:指毛色純的。
[65]索:選擇之意。
[66]支子:指的是嫡長子以下的眾子,包括妾所生的兒子。
【譯文】
天子祭天神地祗,祭四方五岳四瀆之神,祭山川之神,祭戶神、灶神、中溜神、門神、行神,每年祭一遍。諸侯祭所在地方之神,祭其境內(nèi)的山川,祭戶神、灶神、中溜神、門神、行神,每年祭一遍。大夫祭戶神、灶神、中溜神、門神、行神,每年祭一遍。士人只祭其祖先。祭祀哪些神是有常規(guī)的,有的神被前代廢掉了后代也不敢恢復,有的神一直受前代供奉,后代也不敢隨便廢掉。對不應當祭祀的神進行祭祀,這叫“淫祀”。淫祀是得不到神的保佑的。祭祀所用的犧牲,天子是毛色純一的牛,諸侯是精心飼養(yǎng)的牛,大夫是經(jīng)過挑選的牛,士人是羊或豬。凡庶子,換言之,凡非嫡長子,都不可主持祭祀,如果遇到特殊情況需要他主持祭祀,也要先向嫡長子稟告。
【原文】
凡祭宗廟之禮:牛曰“一元大武”,豕曰“剛鬛”,豚曰“腯肥”,羊曰“柔毛”,雞曰“翰音”,犬曰“羹獻”,雉曰“疏趾”,兔曰“明視”,脯曰“尹祭”,稾魚曰“商祭”,鮮魚曰“脡祭”,水曰“清滌”,酒曰“清酌”,黍曰“薌合”,粱曰“薌萁”,稷曰“明粢”,稻曰“嘉蔬”,韭曰“豐本”,鹽曰“咸鹺”,玉曰“嘉玉”,幣曰“量幣”。
【譯文】
凡祭宗廟之禮,各種祭品皆有美號。牛稱為“一元大武”,豬稱為“剛鬣”,小豬稱為“腯肥”,羊稱為“柔毛”,雞稱為“翰音”,犬稱為“羹獻”,雉稱為“疏趾”,兔稱為“明視”;干肉稱為“尹祭”,干魚稱為“商祭”,鮮魚稱為“脡祭”;水稱為“清滌”,酒稱為“清酌”;黍稱為“薌合”,粱稱為“薌萁”,稷稱為“明粢”,稻稱為“嘉蔬”;韭菜稱為“豐本”,鹽稱為“咸鹺”;玉稱為“嘉玉”,帛稱為“量幣”。
【原文】
天子死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在床曰“尸”,在棺曰“柩”。羽鳥曰“降”,四足曰“漬”。死寇曰“兵”。祭王父曰“皇祖考”,王母曰“皇祖妣”。父曰“皇考”,母曰“皇妣”。夫曰“皇辟”。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嬪”。壽考[67]曰“卒”,短折[68]曰“不祿”。
【注釋】
[67]壽考:正常的老死。
[68]短折:夭折而亡。
【譯文】
天子死稱為“崩”,諸侯死稱為“薨”,大夫死稱為“卒”,士死稱為“不祿”,庶人稱為“死”。死人在床稱為“尸”,已在棺內(nèi)稱為“柩”。飛禽的死叫做“降”,走獸的死叫做“漬”。死于敵寇的人叫做“兵”。祭祀去世的祖父,稱之為“皇祖考”,祖母則稱之為“皇祖妣”,父則稱之為“皇考”,母則稱之為“皇妣”,丈夫則稱之為“皇辟”?;钪臅r候,要用“父”、“母”、“妻”這些字眼,死了以后,要分別改用“考”、“妣”、“嬪”的字眼。對于有道德而未曾出來做官的人,如果是年老自然死亡,就比照大夫稱為“卒”,如果是短命夭折的,就比照士稱為“不祿”。
【原文】
天子視不上于袷[69],不下于帶;國君,綏視[70];大夫,衡視;士視五步。凡視,上于面則敖,下于帶則憂[71],傾則奸。君命,大夫與士肄[72]。在官言官,在府言府,在庫言庫,在朝言朝。朝言不及犬馬。輟朝而顧,不有異事,必有異慮。故輟朝而顧,君子謂之固[73]。在朝言禮,問禮對以禮。
【注釋】
[69]袷:與“借”同音,指的是衣領。
[70]綏視:視線向下。
[71]憂:拘謹。
[72]肄:研習之意。
[73]固:無理的樣子。
【譯文】
臣子瞻視天子,目光要上不及其衣領,下不低于腰帶。臣子瞻視國君,目光應在其面部以下,衣領之上。大夫的部下瞻視大夫,可以目光平視,直視面部。士的部下瞻視士,允許旁視士的左右五步。凡瞻視尊者,如果目光高過對方面孔,就顯得傲慢;如果目光低于對方腰帶,就顯得自己憂心忡忡;如果目光游移,眼珠左右滾動,就顯得心術不正。國君有命,欲做某事,大夫與士要事先演習。若君命涉及版圖文書,就在官習議;若君命涉及寶藏貨賄,就在府習議;若君命涉及車馬兵甲,就在庫習議;若君命涉及政事,就在朝習議。在議政之處不可言及犬馬,否則有褻朝堂。已經(jīng)散朝還回頭看,即表明此人有別的事情欲講未講,就是此人對議定之事另有想法。所以,散朝以后還回頭看,君子謂之粗鄙無禮。在朝廷上要言必稱禮,問話要稱引禮,答話也要稱引禮。
【原文】
大饗不問卜,不饒富。凡摯[74],天子鬯[75],諸侯圭,卿羔,大夫鴈,士雉,庶人之摯匹[76];童子委摯而退。野外軍中無摯,以纓、拾[77]、矢可也。婦人之摯,椇[78]、榛、脯、脩[79]、棗、栗。納女于天子,曰“備百姓”;于國君,曰“備酒漿”;于大夫,曰“備埽灑”。
【注釋】
[74]摯:古人見面時拿的禮物。
[75]鬯:與“唱”同音,是酒的一種。
[76]匹:家養(yǎng)的鴨子。
[77]拾:射箭時套在胳膊上的臂套。
[78]椇:與“舉”同音,一種味甜的干果。
[79]脯、脩:都是指的干肉。
【譯文】
大饗之禮,不用卜定日期,禮數(shù)完備,不用增益。凡見面的禮品,天子用鬯,諸侯用圭,卿用羊羔,大夫用雁,士用雉,庶人用鴨子。童子獻給老師的見面禮,不用親手遞交,可以放到地上便走。在野外軍中難以置辦合適的見面禮物,因地制宜,用馬纓、射鞲和箭代替也可以。婦人的見面禮,是拐棗、榛子、肉干、棗子、栗子。送女子嫁給天子稱為“備百姓”。到國君那兒稱為“備酒漿”,到大夫那兒稱為“備掃灑”。
上一篇:禮記全集《曲禮上》原文賞析與注解
下一篇:禮記全集《服問》原文賞析與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