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詩歌的作法技巧
中國詩歌,特別是古典詩歌,由于作法和技巧方面的不同,產生了許多不同的“體格”,現分述如下。
回文體 正讀倒讀都成文理,都成押韻詩的詩叫“回文詩”或“回文體”。這是一種格律純熟、文字精通的高級文字游戲詩。據說“回文詩”最早見于前秦苻堅時代關中興平女詩人蘇惠寫給在流沙從軍的丈夫竇滔的《璇璣圖詩》,從此輾轉流傳,代有佳構。其實在晉初,傅咸就有“回文反復詩”二首。只不過古代的回文詩或曰“反復詩”多系四、五言,要作七言律的“回文反復詩”就不容易了。作“回文詩”一般須注意以下幾點:(1)逢單句第一字要是平聲字并且要是同韻部的字。(2)逢雙句的第二、四句(或律詩的第六句)的第一字都必須用仄聲字。(3)一句之中如第一二字是平聲,第三字必用仄聲,不能受“一二五不論”的影響,否則會出現“三平調”句式。在用字方面首先要安排好句中的第四個字,做到正讀倒讀都如意;再安排好句中的第二、第六個字,使它和第四字有照應;再其次得安排好第三、第五字,使它們在詞性詞義上都能掛鉤。除了一般“回文詩”外,還有一種“回文聯珠體”,即將十個字的兩句詩交叉倒順成一首七言絕句詩。比如過去的《全國學生國文成績文庫》有“香蓮碧水動,風涼夏日長”兩句五言律詩,有人交叉倒讀成“香蓮碧水動風涼,水動風涼夏日長。長日夏涼風動水,涼風動水碧蓮香?!本筒诲e。前面的“回文反復詩”例有唐人陸龜蒙的《曉起即事》:“平波落月吟閑景,暗幌浮煙思起人。清露曉垂花謝半,遠風微動蕙抽新。城荒上處樵童小,石蘚分來宿鷺馴。晴寺野尋同去好,古碑苔字細書勻?!钡棺x則又成:“勻書細字苔碑古,好去同尋野寺晴。馴鷺宿來分蘚石,小童樵處上荒城。新抽蕙動微風遠,半謝花垂曉露清。人起思煙浮幌暗,景閑吟月落波平?!彼稳颂K東坡的《題金山寺鐘》和今人孔祥賢的《題董伯先生乘風破浪圖二首》都是較好的“回文詩”或“反復詩”。
集句詩 將別人的詩句合來,聯綴成一首能表達自己思想感情、且又符合格律的詩,叫“集句詩”。據說集句詩從晉人傅咸《七經詩》開始,流傳至今。比如傅咸的《論語詩》:“克己復禮,學優則仕。富貴在天,為仁由己。以道事君,死而后已。”就是“集”《論語》中的句子所另成的四言詩,只是很少詩味,藝術性不高。此體至宋代,有前朝古代更多的詩文遺產可供“集”綴,就才有了水平更高更成熟的集句詩。王安石博覽群書,就是一個頗具巧思,化他人的詩句為自己之詩句的集句高手。《遁齋閑覽》說他“集句詩雖累數十韻,皆頃刻而就,詞意相屬,如出諸己,他人極力效之,終不及他”。比如他的《江口》詩、《梅花》詩都是集前人詩句而成。蘇軾、文天祥等都是集句能手。清代黃之雋的《香屑集》收集句詩九百余首,是有集句詩以來最大的一部集子。集句詩后來又發展到“集句聯”等。
蜂腰體詩 指律詩“頷聯”不對仗,卻以二句詩講一事,而意思與首聯相連貫,至頸聯才對仗,似“腰”與“頸”斷而實相續,但“腰”卻像“蜂的細腰子”有點失調,所以稱為“蜂腰體詩”。例如唐人賈島的《下第詩》:“下第唯空囊,如何住帝鄉?杏園啼百舌,誰醉在花傍(未對仗)?淚落故山遠,病來春草長(對仗)。知音豈逢易,孤掉負三湘。”
隔句體詩 指首聯一起篇.第二句便于第四句對仗。如唐人鄭谷的《吊僧詩》:“幾思聞靜話,夜雨對禪床(與第四句對仗)。未得重相見,秋燈照影堂(與第二句對仗)。孤云終負約,薄宦轉堪傷。夢繞長松榻,遙焚一炷香。”
偷春體詩 按律詩一般規定:一首律詩四聯(首、頷、頸、尾聯、或稱“首聯、頸聯、腹聯、尾聯”為四聯,即一二句為“首聯”,三四句為“頸聯”.“五六句叫“腹聯”,七八句叫“尾聯”),規定“首聯”一般不需要對仗,只是規定“頸聯”(三四句)和“腹聯”以對仗為正規,凡是違背這個規定,從“首聯”就對仗的,猶如花先春而偷偷開放一樣,故叫“偷春體”。比如杜甫的《寒食月詩》:“無家對寒食,有淚似金波(首聯對仗)。斫卻月中桂,清光應更多(不對仗)。仳離放紅蕊,想象頻青蛾(對仗)。牛女漫相思,秋期猶渡河。”又如柳中庸的《征人怨》:“歲歲金河腹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三春白雪歸青冢,萬里黃河繞黑山?!?全首對仗,一開始就“偷春”亦有稱此式為全對體者)
折腰體詩 首聯“對句”(第二字)與“頸聯“起句”的第二字“失粘”(不同平或不同仄)的詩叫“折腰體詩”。猶如人的“頸”與“腹腰”折斷或折彎一樣。比如唐人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又名《贈別》或《陽關三疊》《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仄)青青柳色新。勸君(應仄而平,即失粘)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笔聦嵣淆R梁和初唐多有此類五言詩。這是齊梁“永明體”詩向唐詩過渡的痕跡。但后代許多人卻有意識作這種詩,表達特有的感情和寄托、比如向送詩的對象表示“離別”“敬意”(鞠躬——折腰),或表示意料不到的失算、失意、挫折等等意思,都可以用這種詩體,可見格律形式,不都是無意義的外殼。
斷弦體詩 其語似“斷弦”,彼此無關,實則意思都有內在聯系的詩叫“斷弦體詩”。如僧謙的《寄遠》:“燕鴻去后湖天遠,欲寄知音問水居。七歲弄竿今八十,錦鱗吞釣不吞書。”每句似寫一件事,表示似乎無關聯,實則是寄書問候“遠行者”。如今天跳躍性很大的詩一樣。
全平全仄體詩 指五言七言詩句句字字都由平聲字或仄聲字組成的詩。比如唐人陸龜蒙的詩:“幽棲眠疏聰(平平平平平),豪居憑高樓(平平平平平)。浮漚驚跳丸(平平平平平),寒聲思重裘(平平平平平)。床前垂文竿(平平平平平),巢邊登輕舟(平平平平平)。雖無東皋田(平平平平平),還生魚乎憂(平平平平平)?!笔侨灼铰曌值摹叭襟w詩”;比如宋人梅圣俞寄晏元獻詩為“全仄體詩”:“月出斷岸口(仄仄仄仄仄),影響別舸背(仄仄仄仄仄)。且獨與婦飲(仄仄仄仄仄),頗勝俗客對(仄仄仄仄仄)。月漸上我席(仄仄仄仄仄),暝色亦稍退(仄仄仄仄仄)。豈必在秉燭(仄仄仄仄仄),此景已可愛(仄仄仄仄仄)。”
平上體詩 指由平聲字一句與上聲字一句交叉而成的詩體。如晚唐陸龜蒙的平上體詩:“孱云愁天低(平平平平平),久雨倚檻冷(上上上上上)。絲禽藏荷香(平平平平平),錦鯉繞島影(上上上上上)。心將時人乖(平平平平平),道與隱者靜(上上上上上)。桐陰無深泉(平平平平平),所以有短綆(上上上上上)。”
平去體詩 一句平聲,一句去聲,組成一首詩叫“平去體詩”。如晚唐皮日休的平去體詩:“怡神時高吟(平平平平平),快意作四顧(去去去去去)。村深啼愁鵑(平平平平平),浪霽醒睡鷺(去去去去去)。書疲行終朝(平平平平平),罩困臥至暮(去去去去去)。吁嗟當今交(平平平平平),暫貴便異路(仄仄仄仄仄)。”
平入體詩 一句平聲,一句入聲,組成一首詩,叫“平人體詩”。比如陸龜蒙的平入聲體詩:“先生何違時(平平平平平),一室習寂歷(入入入入入)。松聲將飄堂(平平平平平),岳色欲壓席(入入入入入)。彈琴奔玄云(平平平平平),斫藥折白石(入入入入入)。如教題君詩(平平平平平),若得札玉冊(入入入入入)。”
平仄兩韻體詩 單句押仄聲韻腳,雙句押平聲韻腳,雖不同聲調,但韻是相同的詩叫“平仄兩韻體詩”。如唐人章碣的“東南路盡吳江畔(仄),正是窮愁暮雨天(平)。鷗鷺不嫌斜雨岸(仄),波濤欺得逆風船(平)。偶逢島寺停帆看(仄),深羨漁翁下釣眠(平)。今古若論英達算(仄),鴟夷高興故無邊(平)”。
雙聲疊韻體詩 聲母或聲母的發音部位相同或相近之字叫“雙聲字”,以這種字詞為詩叫“雙聲體詩”。如蘇東坡之吃語詩:“江干高居堅關扃,耕鍵躬駕角掛經。孤航孫舸菰茭隔,笳鼓過軍雞狗驚。解襟顧景各箕踞,擊劍高歌幾舉觥。報刊供膾愧攪聒,乾鍋更戛甘瓜羹?!甭暷溉到裉斓摹癑”和“g”,發音部位都屬古音韻學上的“牙音”——“見母”,故為“雙聲體詩”。而“疊韻體詩”是指以韻母相同的字詞作成的詩。如晚唐皮日休之《山中吟》即此體詩:穿煙泉潺湲(一“先”韻字),觸竹犢觳觳(一“屋”韻字)。荒笪香墻匡(七“陽”韻字),熟鹿伏屋曲(一“屋”韻字)。上詩每句每字同韻疊出,故名“疊韻”體詩。
疊字體詩 指每句中用重疊字的詩。如宋人王十朋的《貢院垂成,雙蓮顯瑞,因成鄙語勉諸士子》詩:“大廈垂垂就,佳蓮得得開。雙雙戴千佛,兩兩應三臺。歡意重重合,香風比比來。人人宜自勉,濟濟作廷魁?!庇弥丿B字成對仗。
一字句句有體 一個字每句都有,只是位置不同而已的詩體。如梁元帝《春日》詩,句句有“春”字,不拘平仄:“春還春節美,春日春風過。春心日日異,春情處處多。處處春芳動,日日春情變。春意春已繁,春人春不見。不見懷春人,徒望春光新。春愁春自結,春結誰能申?欲道春園趣,復憶春時人。春人竟何在?空爽上春期。獨念春花落,還是惜春時?!边@雖也是一技之游戲,但也頗費安排的。
扇對體詩 一三句、二四句分別對仗的詩叫“扇對體詩”。如杜甫的《哭臺州司戶蘇少監》詩:“得罪臺州去(與第三句對仗),時危棄碩儒(與第四句對仗)。移官蓬閣夜(與第一句對仗),谷貴歿潛夫(與第二句對仗)?!贝朔N詩體又叫“隔句對體詩”。比如《詩經》中的“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本褪恰吧让鎸w詩”或“隔句對體詩”的遠古形式。
蹉對體詩 又叫“交股對體詩”,猶如人兩腿相交叉而坐,故叫“交股對體詩”。如王荊公安石詩句:“春蠶葉密花枝少,睡起茶多酒箋疏?!本渲小懊堋睂Α笆琛保吧佟睂Α岸唷?,且同句中“密”對“少”、“多”對“疏”。
離合體詩 一字相拆為單字,相合又為一字。如唐馬總(陜西扶風人)《贈日本僧空海離合詩》:“何乃萬里來,可非炫其才。增學助元機,土人如子稀”。是將“何”字拆開為取偏旁的“亻”,再將“增”字拆開取“曾”,又將“亻”與“曾”合二而一為“僧”字——即離合體詩之一例。
人名體詩 以人名入詩而隱喻他意,亦可照字面的意義去理解。如唐人權德輿有“藩宣秉戎寄,衡石崇勢位……”一共用了二十多個古人名字入詩,而字面意思也可直解,只有細讀,才知系以古人名字入詩。王荊公安石的“老景春可惜,無花可得留。莫嫌柳渾青,終恨李太白”。是將柳渾青和李太白二名入詩,亦可照字面理解為“柳樹青青,李樹花白”之意。
藥名體詩 以藥名入詩的詩叫“藥名體詩”。但藥名亦可照字面去理解。如孔毅夫的詩:“鄙性賞山野,龍甘草舍中。鉤簾陰卷柏,障壁坐防風??褪恳涝茖?,流泉架木通。行當歸老矣,已逼白頭翁。”加點者均中藥藥名。又如以下詩句:“側身直上天門東(冬)”;“風月前湖(胡)夜”;“日側柏陰斜”;“四海無遠志,一溪甘遂心”………加點者也是中藥藥名。
鳥名體詩 以鳥名入詩的詩叫“鳥名體詩”。如“喚起窗全曙,催歸日未西?!奔狱c者皆系鳥名,但仍可照字面理解為“叫得人起床時”,“催促人快回家”。
五句法體詩 每五句為一首詩。如杜甫《曲江三章》,每章五句:“曲江蕭條秋氣高,芰荷枯折隨風濤。游子空嗟垂二毛。白石素沙亦相蕩,哀鴻獨叫求其曹。”(第一章)“即事非今亦非古,長歌激烈梢林莽,比屋豪華固難數。吾人甘作心似灰,弟侄何傷淚如雨?!?第二章)“自斷此生休問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將移住南山邊。短衣匹馬隨李廣,看射猛虎終殘年?!?第三章)這種詩體只可放言遣興,不可贈人題物送人。
六句法體詩 每首詩由六句詩組成。如杜甫的“烈士惡多門,小人自同調。名利茍可取,殺身傍權要。何當官曹清,爾輩堪一笑”。又如黃庭堅之“三公未白首,十輩擁朱輪。只有人看好,何益百年身。但顧身無事,清樽對故人”?!傲浞w詩”與“五句法體詩”一樣,均不可贈人或題物贈人,只可遣興放言。
促句法體詩 三句為一段,押一種韻;再重疊三句為二段,押平聲或仄聲韻均可——只疊兩段。如“江南秋色推煩暑,夜來一枕芭蕉雨,家住江南白鷗浦。”二疊后為:“一生未歸鬢如織,傷心日暮楓葉赤,偶然得句應題壁?!庇秩纭疤J花如雪灑扁舟,正是滄江蘭杜秋,忽然驚起散沙鷗?!倍B后為“平生生計如轉蓬,一身長在百憂中,鱸魚正美負秋風?!睙o論韻腳是否更換,平仄格式與上一疊大體相同。
拗句體詩 有人說從詩圣杜甫開始有這種詩體,恐不盡然。這種詩體是指在詩句中當用平聲字處,為了內容或格調上的挺然不群,以仄聲字代替,這樣就形成了“拗句”。比如杜甫的“寵光蕙葉與多碧,點注桃花舒小紅”二句中的“與”字處該用“平”聲字方合格律,卻用“仄”聲字,“舒”字處該用“仄”聲字方合格律,卻用了“平”聲字,這樣上下兩句都成了“拗句”,在一首詩中有這樣的句子存在的就叫“拗句體詩”。其實,這正是杜甫格律精熟的表現,他使形式服從內容需要而做的“變通”。按照《詩詞曲賦聯語格律問答》一書《詩律問答·一般拗救是怎樣進行的?》的觀點,這正好是使用的“隔句同位平仄移位補救法”。
變體律詩 唐代以來,一般作者寫律詩、絕句都按照近體詩的格律安排字詞的;但是格律是為內容服務的,為了特殊需要,比如說一些詞語的詞素順序不能隨便顛倒,否則就影響語言的準確、形象,但卻在詩中非要出現,那么就可以在格律上有所“讓步”和“沖破”,從而取得一些合理的“自由”:像不講粘對,不計平仄,不按規定用對仗等,凡此等等,寫出的不大合近體詩格律規定的“準近體格律詩”,都統叫“變體律詩”。這種詩五、七言律詩、絕句中都有,李白、杜甫等都寫,而且藝術水平都不比“正體律詩”差。因此,人們都承認它們的存在。五絕如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睅缀跫矣鲬魰?,堪稱杰構。但從格律要求看,第三句與第二句失粘(“是”是仄聲字,“頭”是平聲字,同是平或仄方稱“粘”),第四句平仄又與第三句節拍處連用“是”“上”兩個字都是仄聲,第三句節拍處又連用“頭”“明”兩個平聲字,沒有平仄交錯。這都不合近體詩的規則,但誰都承認其為名作。又如韋蘇州應物的《滁州西澗》:“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币彩且皇浊榫敖蝗跉v來傳誦的名詩。但從格律來講,就有點“變體”:“有”和“春”不同聲——失粘,且使第二句與第四句,第一句與第三句都成了格調雷同的句式。但這種“折腰體詩”也是“變體律詩”之一種。又如李白的《山中問答》:“問余何事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桃花流水窈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自是很有特色的絕句,但從格律上講, 每句都不合規則,而有所“變通”。其第一句格律應為“平平仄仄仄平平”,卻成了“(仄)平(平)仄平仄平”;第二句平仄應為“仄仄平平仄仄平”,卻成了“(仄)平仄仄平仄平”;第三句的平仄應與第二句相“粘”,卻成了“平平平仄仄平仄”;第四句平仄應與第三句相“對”,并要與第一句平仄格式相同,但卻成了“仄仄平仄平平平”,出現了“三平調”句尾(這是律詩應避免的句尾,但古詩可以)。有人把以上五、七言絕句想稱作“古絕句”,似乎不妥。又如李白的五律《夜泊牛渚懷古》:“牛渚西江夜,青天無片云。登舟望秋月,空憶謝將軍。余亦能高詠,斯人不可聞。明朝掛帆去。楓葉落紛紛。”同樣是千載傳誦的懷念謝尚將軍推薦袁宏故事的高作。但第三句的“秋”字與第七句的“帆”字應仄而平,成了“拗句”,說它是“拗句體詩”或“變體律詩”或“變格律詩”都似乎可以。比如前面講過的“偷春體詩”和“蜂腰體詩”,以及杜甫寫的所謂“吳體”,都應算是“變體律詩”。這種詩大體上都是作者在不甚得意而有所寄托時寫的一種不律而自律的詩。況且都是些律體精熟的大家所作,與今人不懂何為“格律”而胡亂湊泊的所謂“律詩”根本不可同日而語。比如說唐人七律的壓卷之作——崔顥的《黃鶴樓》詩,就是對仗和平仄都有“變通”的“變體律詩”,更不是什么“古體七言詩”。
進退體詩 指詩句的用韻前一聯用“平水韻”(“一零六韻”)中某一部韻字,下一聯則倒退到前一聯所用韻部的后一韻部的韻字,表示一“進”,一“退”,故叫“進退體詩”。例如:孤忠自許眾不與,獨立敢言人所難(用“平水韻”的“十四寒”韻部的韻字“難”)。去國一身輕似葉,高名千古重于山(“山”是“平水韻”的“十五刪”韻部的韻字,從“十四”部“進”到“十五”部)。并游英俊顏何厚,未死奸諛骨已寒(“寒”又是“十四寒”韻部的韻字,從“十五”部“退到”“十四”部)。天為吾君扶社稷,肯教夫子不生還(又“進”到“十五刪”韻部,用了此部的“還”字)。這種用韻一“進”一“退”,無疑是有意為之,欲寄托人生有進有退、有升有沉之哲理而已。
八句仄聲起體詩 指一首詩八句的每句的第一字都以仄聲字開頭的詩,叫“八句仄聲起體詩”——這與律詩的每一種句式的第一字在一般情況下都可以不論平仄的規定有關;當然從反面看,也可以有“八句平聲起體詩”的存在。“八句仄聲起體詩”的例子有《古今詩話》所引的《題鄭處士隱居》:“數(仄)點石泉雨,一(仄)溪霜葉風。業(仄)在有山處,道(仄)成無事中。酌(仄)盡一杯酒,老(仄)夫顏已紅?!泵烤漕^一字皆為仄聲字起頭。
上一篇:中國詩歌概述
下一篇:中國詩歌的常見專有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