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瑞明
《疇人傳》是我國古代科學家傳記匯編。作者阮元(公元1764-1849年),字伯元,號蕓臺,江蘇儀征人。先后任湖廣、兩廣、云貴總督,校刻有《十三經注疏》。他參考各書,搜集資料,編成《疇人傳》。他認為要研究學問,特別是研究深奧廣大的數學,若要取得成就,不僅要以畢生精力,全力以赴地去刻苦鉆研;而且要能世代相傳,子承父業,具有鍥而不舍的精神。這種世代相傳之業,即稱為“疇”。根據這一層意思,阮元命其書曰《疇人傳》。共選錄在數學、天文等方面刻苦鉆研取得成就的二百八十人,其中包括外國數學家三十七人,為他們寫出傳略。全書共分為四十六卷。
上古、唐、夏、商、周,這一時期的科學家屬第一卷,從黃帝時期的羲和、常儀等六位科學家寫起,所謂“羲和占日,常儀占月”,這兩人可算是中國最早的天文學家了。接著敘述羲氏、大章、箕子和商高等十人,限于資料,寫得極其簡略。卷二至十二,漢代至隋代,著名的科學家有張蒼、司馬遷、劉向、揚雄、王充、張衡、劉徽、葛洪、祖沖之、劉焯等。卷十三至十七專寫唐代科學家,其中介紹一行的成就的即占三卷。五代十國時期,戰亂頻繁,科學的發展受到很大阻礙,卷十八記這一時期的科學家,只寫了后晉的馬重績與后周的王樸。隨趙宋統一局面的出現,社會經濟的恢復發展,科學技術大放異彩,著名科學家輩出,寫入卷十九至二十二的有王處納、沈括、蘇頌、秦九韶、楊輝等,在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發展史上有較高的地位。卷二十三至二十八,遼、金、元時期的科學技術與趙宋相比,頗有遜色,科學家寥寥可數。進入明清時期,有了起色,卷二十九至三十三,報導了明清科學技術的卓越成就。對清代科學家,作了較詳細的敘述,著重介紹梅文鼎。梅文鼎從事天文歷算研究六十余年,著書八十余種,他的《古今歷法通考》是我國第一部歷算學史。他研究歷算,中西方法結合,取長補短,收效顯著。阮元特別介紹西洋科學的傳入中國。天主教傳教士利瑪竇等,在明代徐光啟的組織下,給中國人民介紹了一些“西法”,徐光啟吹捧利氏為“今日之羲和”。阮元認為這是失言,他說:“但可云明之算家不如泰西,不得云古人皆不如泰西也。”這是有識之見。
阮元《疇人傳》各卷各條目都能實事求是地直敘各家學說,不事夸張;各傳之后,多附有“論”,或比較各家學說異同,或闡述各家學說之原委,或言某家之不足,或贊某家之優異,皆言簡意賅,不尚空談。尤其是剔除一些迷信說教,以自然現象的變化附會吉兇禍福的鬼話都未錄入,所謂“專取步算一家”,即專談科學,取精華而去其糟粕,熱愛科學的精神極為可貴,阮元對科學家創造發明的種種科學儀器,記載得特別詳細,如卷二十五對郭守敬制作的各種儀器,不厭其煩地一一加以具體描繪,各個部件的長短寬厚,各個關節如何銜接配合,交代得簡明扼要。他認為這是“算造根本”。阮元寫《疇人傳》所引用的材料,多注明出處,以供有心人核對材料或作進一步研究之用。這部書對我們研究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史,是很有價值的參考書。
阮元《疇人傳》也存在一些問題,如有的問題語焉不詳,或干脆回避了,出現不少空白。因此,羅士琳寫出了《續疇人傳》,補充了阮元《疇人傳》應收未收的材料,分為六卷,接阮元的四十六卷之后,連同前傳共成五十二卷。七十七歲的阮元對此很高興,專為續編寫序,尤其對羅士琳校對八線對數表之功績,大為稱贊。序末還特意指出太極、天元、四元、大衍這些名目,是“用假判真,借虛課實”,作為一種符號使用而已,并非如道家所說的,真有什么太極的玄妙道理包含在其中。
羅士琳完成其續編后五十年,又陸續出現不少聰明才智之士。諸可寶編成《疇人傳三編》,共為書七卷;其中續補遺二卷、后續補四卷、后附錄二并為一卷。《疇人傳》的編者阮元及續編的編者羅士琳皆列入其中。體例基本上與前編、續編是一致的。
上一篇:王瑞明《清經世文編》中國名著簡介
下一篇:金其《碑傳集》中國名著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