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為道一偏
萬物為道一偏,一物為萬物一偏,愚者為一物一偏,而自以為知道,無知也。(《天論》)
【鑒賞】 春秋戰國時期,社會正醞釀著一場大變革,思想空前解放。此時私學興起,打破了當時“學在官府”的限制,不再是只有王公貴族的子弟才有資格接受教育,各階層的人都有機會接受教育,出現了大量“士”。而當時各諸侯國為了能夠一統天下,積極地招賢納士,希望借著他們的聰明才智增強自己國家的經濟、軍事等實力。諸侯們厚待士人,使他們衣食充足,創造了寬松的思想、學術氛圍。“士”還可以“擇良木而棲”,奔走于各個諸侯國之間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如果與國君不合,便可以瀟灑離去,回到家鄉,或廣收門徒,或著書立說,闡述各自不同的對社會、自然的看法和主張,遂形成了春秋戰國特有的“百家爭鳴”的繁榮景象。其中影響較大的是儒、道、法、墨、名家,他們提出的有些概念和主張,比如儒家的“仁、義、禮、智、信”,道家的“無為而治”、“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墨家的“兼愛”、“非攻”、“尚賢”,法家的“以法治國”、“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等,對后世啟發很大。
就在各家學派都以自己的學說為正宗時,荀子站出來批評他們是“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解蔽》),認為世間萬物只是大道的一部分,一物只是萬物的一部分,而愚笨的人因為知道了一事一物就以為自己掌握了大道的全部,其實這恰恰是無知的表現,諸子的學說也只是大道的一部分。荀子的這些說法,不僅指出了道、法、墨諸家被蒙蔽的地方,對同一學派其他儒者更是進行了毫不留情的批評。
在《解蔽》篇中,荀子給出了解蔽的方法——虛壹而靜。他說圣人知道由于認識的片面性而導致蔽塞的危害,故而能將宇宙萬物都納入心中,以道為標準觀照萬物衡量是非,這樣就不會被蒙蔽了。誠然,任何一個人都不可能窮盡事物之理,不免會有認識上的片面和局限,我們應該盡量擴大眼界,拓寬思路,超越自我,融會貫通。“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跳出自以為是的狹隘圈子,我們將會看得更多更遠。
上一篇:沈約《高松賦》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荀子名言·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