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美學基本理論·審美趣味
人從一定審美需要出發對各種審美對象所產生的主觀情趣、態度、興味、好尚和追求。又稱“審美情趣”。它是人的審美意識的一個組成部分,是人的審美情感、審美觀點、審美理想、審美態度、審美能力的一種表現,并且是它們的結果。
審美趣味同人的思想、性格、氣質乃至體質、特定心境都有著密切的聯系,反映了人在審美中自我實現的需要。不同時代、民族、階級的人有著不同的審美趣味,即使同一時代、民族、階級的不同的個人,由于他們有著不同的教養、習慣、愛好,不同的審美標準、審美能力,因而他們注意、探究的對象也有著不同的指向性,他們的審美態度、評價也有著不同的傾向性,即各自欣賞、追求著不同質或不同領域的審美對象,產生不同的興味和不同的評價。所以審美趣味有著個人的獨特性和多樣性,它不能強制,也不能一律化。但是審美趣味并不是天生的,一成不變的,也不是無可爭辯,沒有標準的,而是在人的生活實踐、審美實踐和美育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并受一定時期社會生活、生產關系、生產力的制約;同時由于審美趣味以主觀愛好的形式體現,人對客觀美的認識、選擇和評價,在情趣自由、個人獨特性的方式下體現了一種普遍的必然性,所以它的形成、發展和性質、形態,既受特定社會生活的制約,又受對象的審美特性的制約;既受人的審美觀點、審美理想、價值觀念、文化藝術素養、審美能力的制約,又受人的政治倫理觀、人生觀、藝術觀、歷史觀、社會習慣、時代風尚乃至個人特定情緒的制約。因此,審美實踐是否正確反映了對象的審美特性、美的規律,是檢驗審美趣味的標準。
由于人的主客觀條件的不同,使不同人的審美趣味在程度上有廣狹、深淺之分,在性質上有健康與消極、高尚與鄙下之分。狹隘的審美趣味使人的審美領域、對象具有偏狹性,不健康的審美趣味往往使人無視美、歪曲美,甚至以丑為美。審美趣味具有可塑性,通過審美實踐和學習、訓練,養成良好的審美趣味可以使人敏感地發現美,深入地理解美,并推動人按照時代、民族的需要和個人的需要去創造美,發展美,尤其對藝術欣賞、藝術創造更起著重要的作用。
上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審美象征作用
下一篇:文藝審美分類創造·寺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