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顧志華
《永樂大典》是明朝永樂年間由明成祖朱棣親自下令組織編纂的一部百科全書性質的類書。初名《文獻大成》,1403年(明成祖永樂元年)由解縉(公元1369-1415年)主修,第二年完工。朱棣認為全書過于簡略,不足以反映他的意圖,遂于1405年(明成祖永樂三年)再命姚廣孝(公元1335-1419年)、解縉等人重修,召集的朝廷官員、文人學士達二千一百六十九人,動用了當時皇家圖書館文淵閣的全部藏書。到了1408年(明成祖永樂六年)冬天,全書告成,賜名為《永樂大典》,計有二萬二千八百七十七卷,另加目錄六十卷,裝訂為一萬一千零九十五冊,約三億七千萬字。
《永樂大典》是我國歷史上一部規模宏大,內容極為豐富的煌煌巨制,在世界文化史上也享有重要的地位。它比著名的法國狄德羅主編的百科全書和《大英百科全書》均要早三百余年。《永樂大典》把我國自上古一直到明初的各類書籍,輯入了七、八千種,可說是“凡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之書,至于天文、地志、陰陽、醫卜、僧道、技藝之言”,無不統括在內。在體例上,模仿宋代陰時夫《韻府群玉》和錢諷《回溪史韻》這兩部書的編排方法,依照明代《洪武正韻》的韻目分列單字。每一單字之下,先詳注音韻訓釋,備錄篆隸楷草各種字體,再分類匯輯和這一單字有關的天文、地理、人事、名物以及詩文詞曲等各項內容,即所謂“用韻以統字,用字以系事”。它所引材料均直抄各書原文,做到一字不改。許多書籍是整部、整篇或整段地輯入,保存了我國宋元以前大量的文獻資料,這是極可寶貴的。
全書編成后,只繕寫了一部,藏在南京文淵閣的東閣里。后明成祖遷都北京,《永樂大典》也隨同文淵閣藏書運入北京。由于卷帙過多,此書始終未能刻版,一直到明嘉靖末年,才重錄了一部副本。正本大約毀于明亡之際。清建國后,副本由皇史宬移至翰林院。1773年(清高宗乾隆三十八年)開四庫全書館時,《永樂大典》已散失二千四百多卷,剩下了九千六百七十七冊。1860年(清文宗咸豐十年)英法聯軍入侵,翰林院靠近使館,所藏書籍被劫走不少,遺失更多。1875年(清德宗光緒元年)重修翰林院時,此書經查點已不足五千冊。到1900年(清德宗光緒二十六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永樂大典》更遭受了空前的厄運,存放全書的敬一亭被毀,此書絕大部分燒毀,一部分被帝國主義者盜運回國。這場大浩劫后,《永樂大典》只剩下了六十四冊,于清末移存京師圖書館,以后轉入北京圖書館。全國解放后,在黨和人民政府的領導之下,由于北京圖書館的努力搜集,國內收藏家的熱心捐獻和蘇聯、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的贈還,此書收藏已達到二百一十五冊,占世界上現存的《永樂大典》約三百七十多冊的百分之五十以上。1960年,中華書局影印了《永樂大典》七百三十卷,這里包括了北京圖書館的藏本和從國外各個圖書館及私人征集到的一部分復制本,約當全書總卷數的百分之三強。對《永樂大典》的系統整理出版,這還是第一次。
《永樂大典》的全貌,我們今天看不到了,這是深為可惜的,是我國文化史上一個無法估量的損失。由于它大量地抄錄了各類書籍,我國宋元以前許多佚文秘典,賴此書得以保存流傳。乾隆時修《四庫全書》,從《永樂大典》中輯出的佚書有五百多種,包括有晉杜預《春秋釋例》、唐林寶《元和姓纂》、宋薛居正《舊五代史》、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這樣的重要著作。以后徐松、繆荃孫等人也做過輯佚工作,其中以徐松輯出《宋會要》成就最大。解放后中華書局影印的七百三十卷內,仍保存了豐富的材料。如宋張先、賀鑄、范成大等人的長短句,江西詩派李希聲、徐師川等人的詩歌,不少是他書從未見過的。宋吳懌《種藝必用》和張福《種藝必用補遺》,是兩部重要的有關農業和園藝的專門著作,總結了當時糧食作物如豆、麥,蔬菜水果如瓜類、桃杏,觀賞植物如牡丹、菊花等的種植方法和注意事項。元薛景石的《梓人遺制》,是記載各種車子和機子制造方法的專業用書,附有詳細的圖和說明書,原書已經失傳,僅在這里見到半卷。宋元間流傳在浙江一帶的南戲,現存的劇本寥寥無幾,影印本中收有《小孫屠》、《張協狀元》、《宦門子弟錯立身》三種。這些都是很有價值的。《永樂大典》輯入了不少有關農業手工業和醫藥的科技書籍,不少民間所流行的戲文雜劇和平話小說,這在當時是很可稱道的。和以后乾隆纂修《四庫全書》,對于具有不利于封建統治和清王室內容的書籍,嚴加檢查,大肆禁毀,不可同日而語。
上一篇:金其《水經注》中國名著簡介
下一篇:崔曙庭《漢書》中國名著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