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獨坐幽篁里 浩然不才明主棄
詩文音書畫五絕的王維年輕時是一代偶像明星,一出場便引得萬千少女尖叫,中年沉迷宦途,晚年幡然醒悟,做起了“詩佛”;孟夫子孟浩然為人瀟灑,是李白等詩人的偶像,不過遇到皇帝一樣歇菜,“不才明主棄”的胡言亂語讓他如喪家之犬般地回了老家。
在談論王維之前,我們先來看他的《山中與秀才裴迪書》。
近臘月下,景氣和暢,故山殊可過。足下方溫經,猥不敢相煩。輒便往山中,憩感配寺,與山僧飯訖而去。
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華子岡,輞水淪漣,與月上下。寒山遠火,明滅林外。深巷寒犬,吠聲如豹。村墟夜舂,復與疏鐘相間。此時獨坐,僮仆靜默,多思曩昔攜手賦詩,步仄徑,臨清流也。
當待春中,草木蔓發,春山可望,輕鯈出水,白鷗矯翼,露濕青皋,麥隴朝雊。斯之不遠,倘能從我游乎?非子天機清妙者,豈能以此不急之務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無忽。
因馱黃蘗人往,不一。山中人王維白。
“故山殊可過”,那些我們曾經去過的山很值得重游。“猥不敢相煩”,猥是謙稱,等于說在下。“村墟夜舂”,村落夜間舂米。“輕鯈(tiáo)出水”,鯈同“鰷”,一種狹長扁薄的淡水魚,小的僅一二寸長。“麥隴朝雊”,雊(qú)是指野雞鳴聲。“因馱黃蘗(niè)人往”,請背黃蘗樹的人送信。黃蘗是一種落葉喬木,果實和樹皮可做藥材和染料。“不一”,不再多說。
這是王維寫給裴迪的一封書信。書信如果是寫給比自己地位高的人,比如李白那些求人推薦的信,一定要非常用心,既要展現自己的才華,又不能咄咄逼人;既要對收信人表示尊敬,又不能失去自信。如果是寫給朋友或晚輩的信,則完全可以像家書一樣自然。裴迪是王維的晚輩和朋友,基本可以肯定王維寫這封信的時候沒有打草稿。就是在這不經意間,王維寫出了一篇不亞于蘇東坡《記承天寺夜游》的經典散文。
蘇東坡堪稱史上第一才子,王維有過之無不及。
蘇東坡是詩文書畫四絕,王維是詩文音書畫五絕。
蘇東坡詩詞的成就加在一起,才能接近王維的詩歌造詣。
蘇東坡是宋朝著名畫家和四大書法家之一。王維也是唐朝杰出的書畫家,留下過繪畫理論《山水論》和《山水訣》。《舊唐書》說他“書畫特臻其妙,筆蹤措思,參于造化,而創意經圖,即有所缺,如山水平遠,云峰石色,絕跡天機,非繪者之所及也”。
歷來對王維詩畫最高最權威的評價正是來自蘇東坡,他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于維也斂衽無間言”。這后一句的意思是:我對王維佩服得無話可說。
王維有一點遠超蘇軾,那就是他的音樂造詣。有人批評蘇東坡的詩詞不協音律,這和他性格豪放有關,但他的音樂才能確實相對平凡。而王維堪稱音樂大師,正是他的音樂天賦幫助他考中狀元,開元九年(721年)王維中進士后做的第一個官就是太樂丞。
王維祖籍山西祁縣,他父親做了汾州司馬后全家遷到山西永濟,也就是鸛雀樓所在地。他和弟弟王縉都是從小多才多藝。王縉后來通過草澤文辭清麗科考試,官至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兩兄弟一個才華絕代,一個位極人臣,生了這么兩個兒子,他們的父母想不得意都難。
因為才名早著,所以王維十五歲就去京城應試,并很快得到王公貴族推許。
唐玄宗把天寶作為自己的年號,熟悉唐朝歷史的人一定會感慨,這確是一個上天寶愛的王朝。就以神童出身的文學才子而論,唐朝比較著名的有初唐四杰、張九齡、王維、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隱和韓冬郎。如果我們是唐朝人,一定會自豪“何我朝神童之多也”。其他朝代也有神童,但往往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印象中只有一個晏殊終成大器。
王維到京城不久,長安就流傳開一個和他音樂天賦有關的神奇傳說。某個王公大臣家藏一幅教坊演奏圖,這幅圖畫的名字已經模糊不清。有人想考考王維。
“根據這些樂工的神態姿勢,郎君可否看出他們在演奏什么樂曲?”
王維仔細看了看之后回答:“他們在演奏《霓裳羽衣曲》,這時正演奏到第三疊第一拍。”
在座王公大臣將信將疑,有好事者當即召來教坊樂師現場演奏。到了《霓裳羽衣曲》第三疊第一拍,樂師們的手勢神態果然和畫上完全一致。在場公卿嘆為觀止。
當時的伶人樂師遠沒有今天的歌手有地位,說白了就是倡優蓄之,所以王維決心考進士。在王維交往的王公大臣里,最欣賞他的是唐玄宗的弟弟李隆范。李隆范就是杜甫《江南逢李龜年》里提到的那個“岐王”。岐王聽說王維想考進士,所以帶他去見太平公主。王維打扮成伶人,懷抱琵琶跟在岐王身后。
席間岐王讓王維上前奏樂助興。太平公主覺得非常好聽,詢問岐王樂曲名。
岐王說:“我也不知道。這是樂師本人剛作的新曲。”
太平公主這才注意到王維。
“你這首曲子叫什么名字?”
“還沒想好。請公主賜名。”
太平公主見王維身穿一襲郁輪袍,妙年潔白,玉樹臨風。
“要不就叫《郁輪袍》吧。”
王維演奏完畢躬身退下。岐王趁機把王維的詩卷遞給太平公主。
“最近我得到一本詩集,不知公主看過沒有?”
太平公主隨手翻了翻。
“看過呀,怎么啦?”
“那您知道這些詩的作者是誰嗎?”
“這首《渭川田家》很像東皋子王績的《野望》,不會也是王績寫的吧?”
“這首詩的作者遠在天邊,近在眼前。他就是剛才演奏《郁輪袍》的那位少年。”
“怎么可能?你肯定在騙人。”
“我哪敢騙姑姑呀。”
岐王和李隆基都是太平公主的侄兒。
太平公主問:“既然他這么有文采,你怎么讓他做伶人?”
“他希望我介紹他認識公主,有事相求。”
“你是岐王,還有什么事你不能辦,必須我出面?”
“王維想考進士,但是聽說公主已經推薦了張九皋,他只好明年再考。”
“為什么呀?”
“王維認為狀元非他莫屬。可是公主推薦張九皋的話,他就只能屈居第二。”
“這么自信呀。那你讓他考吧,只要他有真材實料,我保證沒人可以把他擠掉。”
王維果然在開元九年(721年)考中狀元,年僅二十歲。
因為王維是才華橫溢的翩翩少年,而唐朝皇室的公主又以豪放著稱,所以人們傳言王維和太平公主、玉真公主或唐玄宗在楊玉環之前的寵妃武惠妃有私情,甚至說王維和李白是情敵,他們都喜歡玉真公主。下面這首《秋夜曲》就是王維寫給心上人的情詩。
桂魄初生秋露微,輕羅已薄未更衣。
銀箏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歸。
王維經常出入王公貴族府邸,這些流言也不完全是空穴來風。后來王維一心向佛,可以理解為看破紅塵——完美的香港電影劇本。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王維年少的時候不是書呆子,不然寫不出《相思》這么美好的情詩。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寧王李憲有寵姬數十人,其中一人和潘金蓮出身相似,她的前夫也賣燒餅。有一天寧王問她:“你還會想念賣燒餅的嗎?”她不回答。寧王把她前夫找來和她相見。她淚流滿面。當時王維也在場,即席賦詩。
息夫人
莫以今時寵,難忘舊日恩。
看花滿眼淚,不共楚王言。
其他文士擱筆不敢再寫。這首詩讓寧王動了惻隱之心,他讓寵姬跟賣餅者破鏡重圓。
王維春風得意,成為當時年輕人的偶像,郁輪袍也成為最流行的時裝。可惜好景不長,中狀元的當年就因為屬下伶人舞黃獅子犯禁,被貶為濟州司法參軍。恰好此時唐玄宗發表詔書“自今以后,諸王公主駙馬外戚家,除非至親以外,不得出入門廳,妄說言語”。所以王維很有可能是因為和岐王、太平公主等皇親國戚過于親近,被急于挽回皇族聲譽的李隆基借故掃地出門。唐朝皇室的妃嬪和公主經常在皇家寺廟道觀里帶發修行,社交活動頻繁,和詩人甚至和尚發生緋聞。有人推斷李白《獨坐敬亭山》里和他“相看兩不厭”就是當時正在山上修行的玉真公主,后來李商隱那些深微難測的無題詩也是寫給某個公主或貴婦。
王維在濟州做了幾年司法參軍,又在淇上住了兩年。淇水兩岸好風光,情人相偎柳堤上,輕舟驚起睡鴛鴦。《詩經》多次提到這個地方,高適、李嘉祐等人都曾在此隱居。這一帶的風氣似乎特別開放,在古代的艷名直逼桑間濮上。當今不少地方喜歡以各種名目吸引外來資本,相信淇上已經或即將打造“戀愛天堂”。
王維結束在淇上的兒女情長,于開元十七年(729年)回到長安。離開京城將近十載,昔日的翩翩少年已經步入憂患中年。從天皇巨星到里巷閑人,從王侯盛宴到路邊小館,人生的無常讓他心灰意冷,他開始跟隨大薦福寺道光禪師學習頓教,認識了寄住寺廟的詩人孟浩然。孟浩然于開元十六年(728年)赴長安應試,落第后滯留長安。
孟浩然是湖北襄陽人。年輕時的孟浩然在鄉人眼里有點像及時雨宋江,經常幫人排憂解難。聽說他仗義疏財,四面八方的窮人和騙子都找上門來。孟浩然招架不住,只好躲進鹿門山中。東漢末年的世外高人龐公也曾在此隱居。這個龐公不是和諸葛亮齊名的鳳雛先生龐統。孟浩然寫過一首《夜歸鹿門歌》,記述他此時的生活。
山寺鐘鳴晝已昏,漁梁渡頭爭渡喧。
人隨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歸鹿門。
鹿門月照開煙樹,忽到龐公棲隱處。
巖扉松徑長寂寥,惟有幽人自來去。
這段時間孟浩然過得非常悠閑,整日帶著童子在襄陽附近游山玩水,尋幽探勝。
北山白云里,隱者自怡悅。
相望始登高,心隨雁飛滅。
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發。
時見歸村人,平沙渡頭歇。
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
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
晉代陶弘景的《答詔問山中何所有》說“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孟浩然這首《秋登萬山寄張五》的開頭兩句就從陶詩演化而來。
孟浩然的偶像是陶淵明,他也一樣嗜酒如命,為了一壺好酒隨時可以放棄自己的政治主張,為了有錢買酒才考慮進入官場。他有個朋友家有佳釀,所以他經常找借口《過故人莊》。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這一頓還沒吃完已經在預訂下一頓了,借口還很高雅。
這時候的孟浩然活得很瀟灑,不是春天在家數落花,就是夏日南亭懷辛大。
春曉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夏日南亭懷辛大
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
散發乘夕涼,開軒臥閑敞。
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
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
感此懷故人,中宵勞夢想。
這些描述隱居生活的詩歌悠閑自在,音韻優美,逐漸讓孟浩然名揚四海。孟浩然在盛唐五大詩人中成名最早。當他出名的時候,王昌齡正在西北漫游,李白還沒出川,王維剛剛考中狀元,杜甫還在私塾挑戰先生的容忍底線。李白出川之后在洞庭湖一帶徘徊,初衷很可能是想親近孟浩然。
因為生活悠閑,所以孟浩然早年無心做官,直到四十歲的時候才經朋友慫恿來到京城長安。進士雖然沒考上,但是在太學舉辦講座的時候引起轟動。當時張九齡、王維等名人都來捧場。孟浩然應聽眾要求即席賦詩,才思敏捷無人能敵。
王維對他非常欣賞,讓他從寺廟搬進家里客房。
唐玄宗知道后突然來訪。孟浩然不敢見駕,手足無措躲到床下。李隆基看見他的衣角,故意不說破,慢條斯理地和王維閑聊。孟浩然在床下非常難受,時間久了難免伸腿扭腰。大內侍衛以為床下有刺客,立刻抽刀拔劍把繡床圍住。孟浩然只好從床底爬出求饒。
李隆基放聲大笑。
“孟浩然,我早就知道你在床下五體投地,雖然朕是皇帝,但你也沒必要行此大禮。最近寫了什么好詩,念給朕聽聽。”
孟浩然因為驚魂未定,念出了他所有詩中最不應該讓皇帝聽到的《歲暮歸南山》。王維一聽就知道要玩完。
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
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
白發催年老,青陽逼歲除。
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
李隆基聽完,果然當場變臉。
“你說不才明主棄,大家都知道你孟浩然有才,所以只能反證朕不是明主。朕剛剛才知道你到了長安,立刻擺駕主動前來見你。我沒有放棄你這個人才,你為什么對我栽贓陷害?”
孟浩然只好再次跪下解釋。王維也幫著說情。
李隆基不聽,帶著侍衛揚長而去。
經過這件事之后,孟浩然知道自己做官是沒指望了。王維也勸他不如回去養豬致富。
杜門不欲出,久與世情疏。
以此為長策,勸君歸舊廬。
孟浩然寫了首《留別王維》表示自己命該如此,回家倒沒什么,只是不想和知己別離。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歸。
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
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應守寂寞,還掩故園扉。
孟浩然于開元十七年(729年)冬返回襄陽。在盛唐詩人中,王維和孟浩然不但齊名,還是相交莫逆的死黨。兩人的詩風本就相近,現在更加互相影響。
送走孟浩然后,王維心情抑郁。可是屋漏偏逢連夜雨,開元十九年(731年)他的妻子又去世了,這時他剛過而立之年。此后王維不再續弦,后半生一直獨身。但他并沒有下定決心歸隱,三十四歲那年他奔赴洛陽,獻詩中書令張九齡,“賤子跪自陳,可為帳下不?”這么低聲下氣求人,說明此時的王維還是非常想做公務員。
說出這種沒骨氣的話,王維覺得自己已經加入了宋之問的厚顏無恥黨,立刻躲進嵩山少林寺請求佛祖原諒。這時他寫了《歸嵩山作》。
清川帶長薄,車馬去閑閑。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與還。
荒城臨古渡,落日滿秋山。
迢遞嵩高下,歸來且閉關。
這首詩同樣寫得可憐巴巴,張九齡還是沒有理他。當年被他擠掉狀元的那位張九皋是張九齡的弟弟,王維估計張九齡要報一箭之仇,看來自己這輩子只能在山上保護野生動物了。實際上張九齡沒那么小氣,第二年就推薦王維做了右拾遺。此后十年王維先后做過監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左補闕和庫部郎中等官。庫部郎中是從五品上,而王維中狀元之后第一個官職太樂丞是正五品。王維用了二十年的時間才爬上來,可見王維當初掉進去的這個坑有多深。
有個姓元的朋友奉命出使西域,王維寫了一首《送元二使安西》。這首詩立刻成為冠軍歌曲,在傳唱過程中改名為更好記的《渭城曲》或《陽關曲》。當時這首歌在音樂排行榜上停留多年,即使你東游吳越,也有人給你唱《陽關三疊》。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孟浩然回到襄陽,恰巧李白來訪。孟浩然沒好意思說自己觸犯皇帝差點就回不了家鄉,只說自己吃不慣長安的肉夾饃和烤全羊,還是家鄉的米飯香。李白正在日思夜想如何接近唐明皇,看見孟浩然如此淡泊名利,自愧不如,立刻寫詩頌揚。
贈孟浩然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
醉月頻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孟浩然功敗垂成,表面雖然無所謂,其實心里非常郁悶,他決定去東南旅游散心。當時李白和他的第一位妻子前宰相許圉師孫女正在度蜜月,所以酷愛游玩的他沒有隨行,只是寫了一首《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孟浩然去的是揚州和富春江一帶,和好朋友劉慎虛等人聚會。他寫下名篇《宿桐廬江寄廣陵舊游》。
山暝聽猿愁,滄江急夜流。
風鳴兩岸葉,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惟揚憶舊游。
還將兩行淚,遙寄海西頭。
另有一首《宿建德江》寫得更好。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是那種在家鄉過慣了安逸生活的人,所以離家不久又開始想家。
早寒江上有懷
木落雁南度,北風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遙隔楚云端。
鄉淚客中盡,孤帆天際看。
迷津欲有問,平海夕漫漫。
開元二十二年(734年),韓朝宗任襄州刺史兼山南東道采訪使。他幾年前對李白愛理不理,但對孟浩然比較客氣。他覺得自己有把握說服唐玄宗捐棄前嫌起用孟浩然,所以和孟浩然約好一起去長安。孟浩然心有余悸,臨行前故意找來幾個朋友喝得爛醉如泥,氣得韓朝宗大罵他不識抬舉。
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張九齡罷相,次年貶為荊州長史,到任后聘請孟浩然為幕僚。孟浩然心情大好,寫下名作《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孟浩然在岳陽樓上陪張九齡飲酒,王維卻在戈壁灘上受苦。開元二十五年(737年)河西節度副使崔希逸戰勝吐蕃,唐玄宗命王維出塞勞軍。他第一次看見邊地風光,長河大漠觸動他寫出邊塞詩經典《使至塞上》。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孟浩然懶散慣了,所以在張九齡的幕府沒待多久就回了家。開元二十八年(740年),他為了招待從龍標回來的好朋友王昌齡,飲酒食鵝病發去世。幾乎在這同時,王維奉命去黔中考選官吏,特意取道襄陽想和孟浩然相聚。兩個好朋友沒有見到最后一面,不過王維寫下《漢江臨眺》獻給九泉之下的友人。
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
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
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
這首詩和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李白的《渡荊門送別》、杜甫的《登岳陽樓》齊名,都是描寫洞庭湖一帶壯麗風景的名篇。
安史之亂前,王維官至文部郎中,他對官場的態度就像很多人對待婚姻,不甘心同床異夢,又下不了決心離婚。五十歲這年他在為母親尋找墓地時意外發現世外桃源輞川,開始考慮在此頤養天年。本章開頭提到的秀才裴迪,就是他在為母親丁憂守墓時認識的。裴迪一直在山里溫習功課準備參加進士考試。
在王維幫助下,裴迪后來考中進士并做過蜀州刺史及尚書省郎。他和王維約好將來回到輞川繼續做死黨。安史之亂的發生使他們提前實現了這個心愿。由于官太小被唐玄宗當作路障,王維在叛軍攻陷長安時舉手投降。因為他的詩名很大,安祿山派人把他帶到洛陽,關在菩提寺內,強迫他做了給事中。他趁機逃走,朝中有人認為他按律當死。這時他弟弟王縉挺身而出救了他。
王縉通過草澤文辭清麗科考試進入官場,做過侍御史和武部員外郎。安史之亂中當上太原少尹,與名將李光弼同守太原有功,加封憲部侍郎。王氏兄弟情深,大家應該記得王維寫過《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王縉請求朝廷允許他用自己的官職俸祿為哥哥贖罪免死,并且舉例說明王維即使深陷敵營也心懷朝廷。他把王維寫的《凝碧詩》獻給皇帝。
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官何日再朝天?
秋槐葉落空宮里,凝碧池頭奏管弦。
王縉說王維是在洛陽被軟禁期間寫的這首詩,當時宮廷樂師雷海清因為拒絕為安祿山演奏被處死。這個解釋值得懷疑,很有可能是精明能干的王縉提前為老哥安排好的脫身之計。
唐肅宗知道他們父子不告而別讓文武百官擋箭很不地道,而且當時陷落在長安洛陽的官員實在太多,全部追究就得另組政府,加上王縉此時已經顯示了自己的政治才能,所以唐肅宗不但沒有處分王維,反而提拔他為太子中允、中書舍人。王維在花甲之年官至尚書右丞。這是他宦海生涯的最高點,所以后世稱他為王右丞。
王維終于得到了夢寐以求的高官厚祿,但是回首來時路,他發現自己這一生如此執著也許是個錯誤。這就好比一個暗戀鄰家男孩的小女生,從小到大心似風鈴,每一次心動都是為了這個男人。有一天他終于答應做她男友,她卻發現他是個混蛋,根本不值得自己碧海青天夜夜心。
王維大徹大悟,他厭倦了官場的交往應酬,常年請假住在輞川別墅。
輞川在終南山下。終南山當時是第一名山,很多達官貴人都在這里度假消夏。詩人們沒錢住在米珠薪桂的長安,也在山里找個農家茅屋住下。王維的《終南山》記述了山中歲月。
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
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
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據說王維的藍田別墅原來是宋之問的,輞水環繞,旁邊還有竹洲花塢。王維和裴迪泛舟往來,彈琴賦詩,嘯詠終日。他的《積雨輞川莊作》寫的就是輞川風景。
積雨空林煙火遲,蒸藜炊黍餉東菑。
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
山中習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
野老與人爭席罷,海鷗何事更相疑。
王維經常和裴迪唱和。《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是其中一首名作。
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
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
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
王維有時和裴迪相約同游,有時獨自在山中漫步。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更多的時候是焚香靜坐,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即使偶爾回到京城,他也吃齋念佛。家中無所有,原來那些名貴家具都捐給了慈善組織,只留下茶鐺藥臼、經案繩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獨坐。臨終之際,因為王縉在鳳翔,他忽然索要紙筆給弟弟寫信留別,隨即氣絕。
唐代宗時,王縉做了宰相。愛好詩文的代宗夸贊王維詩名冠代,要求王縉把王維的詩歌整理好進呈御覽。王縉一共搜集到四百來篇。
六絕自古少見,但王維寫過一組六言組詩。其中一首和孟浩然的《春曉》意境相近。
桃紅復含宿雨,柳綠更帶朝煙。
花落家僮未掃,鶯啼山客猶眠。
王維后半生的好友裴迪當時也很有名,可是留下來的作品不多,只有下面兩首還不錯。
送崔九
歸山深淺去,須盡丘壑美。
莫學武陵人,暫游桃源里。
華子岡
落日松風起,還家草露晞。
云光侵履跡,山翠拂人衣。
王維的《山中》和《華子岡》驚人相似。
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
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
王維詩名遠勝裴迪,很多人想當然認為裴迪涉嫌抄襲,其實未必,完全可能先有裴詩。王維擅長江西詩派提倡的點鐵成金脫胎換骨,他曾把李嘉祐的“水田飛白鷺,夏木囀黃鸝”的點化成名句“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因此“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很有可能來自“云光侵履跡,山翠拂人衣”。
上一篇:王昌齡詩家天子 李太白上清淪謫
下一篇:祖詠望終南余雪 錢起見湘靈鼓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