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22】馬克思主義哲學智慧
(孫正聿著,現代出版社,51.3萬字,2016年7月第1版,68元)
△本書以馬克思的哲學革命為總體線索,以“激發思想活力、啟迪哲理智慧、滋養浩然正氣”為主要目的,系統地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的哲學智慧。共8章:[1]從“世界何以可能”到“解放何以可能”;[2]從“理性批判”到“資本批判”;[3]從“歷史唯心主義”到“歷史唯物主義”;[4]從“唯心辯證法”到“唯物辯證法”;[5]從“直觀反映論”到“能動反映論”;[6]從“表達時代精神”到“塑造時代精神”;[7]從“解讀馬克思”到“發展馬克思”;[8]從“轉識成智”到“掌握群眾”。
〇從哲學的“人類性”、“時代性”、“實踐論”、“批判性”去理解哲學。
〇解放思想,從根本上說,是世界觀的變革;只有變革世界觀,才能堅定不移地繼續解放思想。
〇對于今天的時代巨變,可概括為三句話:人類文明形態的變革、人們存在方式的變革和人們思想觀念的變革。
〇常識是人類世世代代的經驗的產物,是人類在最實際的水平上和最廣泛的基礎上對人類生存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一般文化環境的適應。常識是每個健全的正常人普遍認同的,并為人們的生存和發展提供最具普遍性的世界圖景、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因而是規范人的思想和行為的最普遍的“前提”。所謂“常識”,就是普通、平常但又經常、持久起作用的知識。常識是來源于經驗、依附于經驗、適用于經驗的人類的共同經驗。
〇《資本論》作為“大寫的邏輯”,它是存在論、認識論和邏輯論相統一的歷史的內涵邏輯,它的概念、范疇是推進、深化認識“現實的歷史”的“階梯”和“支撐點”。
〇“歷史”是“追求著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動”,是“人們的現實生活過程”,是“現實的人及其歷史發展”。
〇理論不僅規范和引導人們“做什么”,并且規范和引導人們“不做什么”。人們總是以某種理論、觀念去觀察現實,并用社種理論、觀察規范自己所要解決的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途徑與方式。
〇希臘哲人柏拉圖曾把人的快樂感分為三個等級:愛財富,這是低級的快樂;愛榮譽,這是中級的快樂;愛智慧,這是高級的快樂。
〇馬克思主義作為無產階級解放全人類的思想武器,它不僅是一種“學說”,一種“學術”,而且必須把這種學說和學術化為人民的“學養”。
〇學術研究中,一是真誠,要有抑制不住的渴望;二是真實,要有滴水穿石的積累;三是真切,要有舉重若輕的洞見;四是真理,要有抽絲剝繭的論證。
〇“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一個學者,自己有多少“文獻積累”,有多少“思想積累”,有多少“生活積累”,自己是最清楚的。
〇信仰、信服、信心、信念。
〇健康的體魄是鍛煉出來的,真實的本領是鉆研出來的,美好的心靈是修養出來的,成功的人生是拼搏出來的,偉大的理想是在共同奮斗中實現出來的。用理論支撐理想信念,才會形成奮發有為的精神家園。
(2018年2月17日〔大年初二〕下午4:40閱畢)
上一篇:領導微藝術
下一篇: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研究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