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31】中國古代人才思想源流
(中國人才研究會編,余興安、類成普等著,黨建讀物出版社,30萬字,2017年9月第1版,48元)
△共7章:①春秋戰國時期人才思想的百花齊放;②秦漢時期人才思想的殊途歸一;③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人才思想的理論建構;④隋唐五代時期人才思想的深化發展;⑤宋元時期人才思想的理學闡釋;⑥明清時期人才思想的深刻反思;⑦晚清時期人才思想的近代性演變。
○我國人才思想的基本內核至少在周秦兩漢時代即已形成,撮取大要,可歸納為六點:①以認識人的本質屬性與基本需求為思想的邏輯起點;②視優良人格塑造為人才成長的基石;③有意辨析人才的差異性并以之為培養、使用的前提;④將激發成就動機作為促進人才事業發展的關鍵因素;⑤強調在艱苦卓絕的實踐中鑒別人才、錘煉人才;⑥主張人才學問與事功的統一。
○孟子:“貴德而尊士,賢者在位,能者在職”。重視民意,選賢任能。
○墨子認為:“良弓難張,然可以及高入深;良馬難乘,然可以任重道遠;良才難令,然可以致君見尊。”才高之人必有異于常人之處,對待這類人才應當著眼其長,優客厚待,發揮其最大價值。
○韓非子:“賢”為本,“能”為用,“賢”的核心是忠君,“能”的核心是任事。
○《呂氏春秋》:要“疾學”,即勤奮與努力學習;要善于學習;要博志,并持之以恒,堅持不懈,即專心致志。
○秦始皇的用人方略:①重用人才,求賢若渴;②虛懷納諫,從善如流;③著眼大局,不拘一格。
○三國時期劉劭的《人物志》,它是我國第一部系統品鑒人物才性的著作。
○高級人才的流動,就像是社會政治文化變遷的風向標一樣,甚至可以這樣說:人才所向,就是興亡所向。
○人才興則天下昌,人才衰則天下亡。
○顧炎武提出“經世致用”,是指學問必須既益于國事,又能運用于實際。
○黃宗羲“取士八法”:①科舉之法;②薦舉之法;③太學之法;④任子之法;⑤郡縣佐之法;⑥辟召之法;⑦絕學之法;⑧上書之法。他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秉持經世致用的人才觀,強調“力學致知”、“學貴適用”以及“學貴獨創”。
○回避制度是我國傳統任官制度的重要特點,始于東漢,后為歷代沿襲,至清已形成一種重要且成熟的人事管理制度,其目的是防止官員因某些關系徇情舞弊。清代回避制度主要有親族、特殊機構、地域回避制度。
上一篇: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文件匯編
下一篇:中國文化要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