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與流派·六觀
六朝劉勰的文學批評主張。 《文心雕龍·知音》: “將閱文情,先標六觀:一觀位體,二觀置辭,三觀通變,四觀奇正,五觀事義,六觀宮商;斯術既形,則優劣見矣”。其中, “位體”,指作者按照主觀情思而安排體裁;“置辭”,指作品的遣詞造句; “通變”,指繼承與創新; “奇正”,指作者所使用的各種表現手法;“事義”,指用典的意義; “宮商”,指作品的調聲協律。以上六觀,便是衡量作品的具體標準。評論作品,就是對作品的內容與形式等各要素作全面的考察分析,缺一不可,這樣才能辨別出作品的美丑優劣,從而作出公證的評價。劉勰的這種批評主張和批評標準,可謂是前代批評理論之集大成者。劉勰認為,以往的批評常常失之公允,其錯誤主要有“貴古賤今”,或“崇己抑人”,或“信偽迷真”。前二種基于批評宥蔽,后一種基于功力不足。 “貴古賤今”的指出始于陸賈,崇己抑人的指出始于曹丕。“信偽迷真”的指出始于曹植。劉勰綜合概括,予以剖析,兼收并蓄,又推陳出新。此外,劉勰還認為,音實難知,知音難逢,除了上述三種原因之外,還由于批評者主觀的見解不同,如《知音》:“篇章雜沓,質文交加,知多偏好,人莫圓該。慷慨者逆聲而擊節,醞藉者見密而高蹈,浮慧者觀綺而耀心,愛奇者聞詭而驚聽,會已則嗟諷,異我則沮棄,各執一隅之解,欲擬萬端之變,所謂東向而望,不見西墻也。”劉勰意識到種種偏見不利于對文學的評價。因而他設法屏除客觀外部干擾,而建立一套客觀的批評標準,這正是劉勰的貢獻。劉勰認為,批評鑒賞與作家創作道路截然相反, “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批評者如有“博觀”的學力,又能應用“六觀”的方法,循“披文以入情”的道路, “沿波討源,雖幽必顯,覘文輒見其心,豈成篇之足深,患識照之自淺耳。”劉勰的批評主張實質上是一種文本主義的批評,它的優越性在于突出了對文學本體的認識,減少了批評的種種歧義,比較客觀、具體,但它的局限在于忽視了文學與社會、文學與作家、文學與讀者的聯系,因而也就把批評活動與整個文學活動的聯系割裂開來,從而使批評陷入孤立的狹隘的范圍,因而也就很難對作品的思想內容及其社會價值作出深刻、全面的評價。盡管如此,劉勰批評論對后代的文學批評影響深遠,至今仍不失其參考價值。
上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與流派·六藝
下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列·托爾斯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