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之文張國生劉桂蘭
【原詩】:
(一)南山有烏(1),北山張羅(2)。烏自高飛,羅當奈何。
(二)烏鵲雙飛,不樂鳳凰(3)。妾是庶人(4),不樂宋王。
【原詩作者】:汪廷訥《人鏡陽秋》
【導讀入境】:
相傳戰國時,宋國的暴君康王偃,強奪了韓憑的妻子何氏,把她關在青陵臺上。韓憑憤而自盡,何氏不甘受凌辱,毅然墜臺而死。《烏鵲歌》就是這個故事中的兩首插曲。
第一首重在表現烏鵲對羅網的反抗與蔑視:南山有一只烏鵲自由自在地飛翔,它眷戀這里的綠樹青草、鳥語花香,但一雙罪惡的眼睛正在尋覓它,冥冥之中布下一張巨大羅網。此時的烏鵲鎮定自若,以自己柔弱的身軀掙脫了羅網。它穿入云層,飛向那遠離罪惡的遠方。山上的景色依然美好,只是多了一張無奈的破網。
第二首民歌表現了烏鵲不慕榮華富貴的純真感情:烏鵲鳥雙棲雙飛幸福美滿,并不羨慕鳳凰的宮殿富麗堂皇,平民自有真摯的愛情,宋王也休想奪去我的情感。
【賞析】:
這兩首民歌通過韓憑和何氏的愛情悲劇,有力地控訴了封建帝王的罪惡。第一首寫出了何氏對統治者強暴行為的堅決反抗。“南山有烏,北山張羅”,暗示了宋王偃霸占何氏的夢想永遠不會實現。第二首表現了何氏鮮明的愛憎情感和對愛情的忠貞不渝。雙飛的烏鵲不愿意跟鳳凰在一起,作為平民的何氏與丈夫情深意篤,所以更不愿意跟荒淫殘暴的宋王一起生活。宋王偃為了滿足私欲,生生拆散了一個美滿的家庭,并把夫妻二人逼上絕路,兇狠殘暴至極。而韓憑和何氏在惡勢力面前以死抗爭,則充分表現了他們的果敢勇毅。要表現這深刻的主題,民歌作者在高度濃縮生活的基礎上巧妙構思,采用通篇作比的方法。詩中用鳳凰比宋王偃,嘲諷中更多幾分鄙視;用羅網比封建惡勢力,準確、形象地寫出了它的猖獗囂張。將韓憑與何氏比作烏鵲,非常確切地交代了他們的社會地位和身份。他們是社會中極其普通的一對兒。他們熱愛生活,熱愛自由。他們不慕名利,不羨榮華。他們淳厚善良,不會對任何人構成危害,但是封建勢力的羅網竟然不肯將他們放過,最終導致悲劇的發生。類似這樣的愛情悲劇,古代詩篇多有所記。例如樂府民歌《孔雀東南飛》中的男女主人公焦仲卿和劉蘭芝。此外,這兩首民歌的語言很具特色。每首四句,每句四字,兩首總計三十二字,可謂微型詩。但“語近情遙,含吐不露”,每句詩都有弦外音,味外味。讀后認真揣摩,常使人意遠神馳,浮想聯翩。民歌作者寓繁于簡,由博返約,縮龍成寸,將一幅悲愴的歷史畫面融注在這簡潔、含蓄的三十二個字當中。
【思考題】:
1.找出詩中用比的地方,其表達作用是什么?
2.體味詩意,結合閱讀《詩經·邶風·新臺》,談談這類諷諭詩的主旨。
上一篇:中學生《烏衣巷》古詩詞鑒賞
下一篇:中學生《以聲音點醒意境》古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