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于佩君杜文芳
【原詩】: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1),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2)。
【原詩作者】:王維
【導讀入境】:
王維,四十歲后就過著亦官亦隱的生活。這首詩即是他后期隱居時所作。
秋天,夜幕降臨,山雨初霽,寧靜空曠的山林中顯得更加清新明凈。明月從松樹間照射進來,松影斑駁;清澈的泉水在石上流淌,宛如一條素練。竹林里傳來陣陣歌聲笑語,哦,那是一群姑娘洗衣歸來了。亭亭而立的荷葉無風自動,左右搖擺,哦,這又是歸來的漁船順流而下。雖然春花已謝,可這山中的秋天格外美妙,高雅的隱士仍然可以留住在這里。
【賞析】:
《東坡志林》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這首詩便在詩情畫意中寄托了詩人高潔的情懷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
“空山”二句,詩人首先描繪出畫面的背景:纖塵不染的山巒、淡遠的天空、清新的空氣。然后由遠景到近景,把畫中具體的景象拉到讀者的眼前:暗綠的松林之上一輪圓月,明亮潔白;巖石之上,一條閃光如練的清泉在流淌。畫面不僅有很強的動感和聲音效果,更突出的是畫面的色彩:明月、清泉,清晰明亮;松間、石上,灰暗不明。明暗對比鮮明,從而使“明月”和“清泉”非常醒目,而整幅畫面又顯得朦朧而淡雅。“竹喧”兩句,詩人的畫筆更進一層,由景及人,由靜而動。以“竹喧”示“浣女”歸,以“蓮動”明“漁舟”行,畫面中透著一種歡悅的生活氣息。“喧”與“歸”,“動”和“下”又使畫面產生鮮明的動感,讓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整幅畫面清新自然,色彩鮮明,形象生動。同時又有很強的立體感,由遠及近,又由景及人,仿佛詩人在引領著我們一步步向山的深處走去,去看,去聽,立體地、全方位地去體味。
通過畫面的層層推進,詩人的追求、理想也層層展現出來。
王維《濟上四賢詠》中贊賢士云:“息陰無惡木,飲水必清源。”詩人自己也說:“寧息野樹林,寧飲澗水流。”那么這詩中明月、清泉、松樹、蓮和竹不就是詩人高尚情操的自喻嗎?不正是詩人所追求的理想情懷嗎?
作者由景及人,在這些美好的景物所構成的環境中,生活著這樣一群無憂無慮、勤勞善良的人們。詩中景與人構成的這幅純樸、寧靜、美好的生活圖畫,正是詩人所追求的理想的世外桃源。最后,以“王孫自可留”作結,表達了詩人遠離官場,潔身自好,決意歸隱的心聲。
【思考題】:
1.《招隱士》有“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以久留”之句,而本詩卻說“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請比較一下二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2.讀王維《竹里館》一詩,體會一下詩人的思想感情,比較一下與本詩有何相似之處。
附:竹里館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上一篇:中學生《寄黃幾復》古詩詞鑒賞
下一篇:中學生《山水田園類》古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