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著《史記》
昏暗的屋子里,一個瘦得形銷骨立的老人正躺在床上。此時他已處于彌留狀態(tài),但眼睛里仍閃著睿智的光芒。床邊恭敬地站著一個年輕人,正聽老人斷斷續(xù)續(xù)地說著:“我死了以后,你一定要接著做太史,千萬不要忘記我一生希望寫出一部通史的愿望。你一定要繼承我的事業(yè),不要忘記啊!”
這個彌留的老人就是司馬談。他的兒子就是后來大名鼎鼎的司馬遷。司馬家族世代掌管太史的官職。這個官位并不顯要,但掌管著漢朝的歷史資料。司馬家族的人認為,修史是一項崇高的事業(yè)。他們?yōu)榇朔瞰I了自己一生的精力。
司馬談當太史的時候,準備寫一部貫通古今的史書,但一直沒有時間。于是他把這個想法灌輸給兒子司馬遷。在父親的直接教導下,司馬遷十歲時便開始學習當時的古文。他學習刻苦,進步非常快,極有鉆研精神。
在司馬談病危的時候,仍然不忘讓兒子繼承他的遺志,司馬遷為此深深震動了。他低著頭,任眼淚不受控制地流淌出來,然后悲痛但卻堅定地應允道:“父親,請安心吧。我雖然沒有什么才能,但一定會努力完成您的志愿。”
聽到這番擲地有聲的話,司馬談終于欣慰地閉上眼睛。而司馬遷做了太史令以后,就有了閱讀外面看不到的書籍和重要資料的機會。但當時漢朝的藏書和史料都雜亂無序,整理工作非常煩瑣。
為了能更好地利用這些資料,司馬遷幾年如一日,絞盡腦汁,費盡心血,幾乎天天都埋頭于木簡與絹書之中。每天天還沒亮的時候,他就起身翻看厚重的木簡;晚上油燈的燈光昏黃,他也堅持看到深夜。就這樣,他掌握了大量的史料。當時太史令除了整理史料外,還要隨時備召為皇帝顧問。漢武帝頗為欣賞司馬遷,常常讓他隨侍在身邊。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馬遷四十二歲,他倡導并參與制定的《太初歷》得以完成頒行,這是司馬遷人生旅程中值得紀念的一座里程碑。也正是這一年,司馬遷正式開始寫《史記》。
天漢三年(前98年),司馬遷四十八歲。這是《太初歷》頒布后的第八年,當他埋頭撰寫《史記》進入了高潮時,卻遇上了飛來橫禍,這就是李陵事件。
這年夏天,武帝派自己的寵妃李夫人的哥哥、二師將軍李廣利領兵討伐匈奴,另派李廣的孫子、別將李陵隨從李廣利押運輜重。李陵率領自己的五千步兵單獨出發(fā),結果遇到了匈奴的三萬軍隊。經(jīng)過一番血戰(zhàn)后,遠征匈奴,一路所向披靡,最后,累計斬殺數(shù)萬匈奴的李陵軍五千人,遭遇到了最大的困難——補給不足,而援軍太遠無法援助。結果彈盡糧絕,李陵不幸被俘。
匈奴的單于十分賞識李陵,抓到他后給以厚待,勸他投降,卻遭到了李陵的嚴詞拒絕。單于不以為意,卻繼續(xù)將其扣留。
李陵兵敗的消息傳到長安后,朝廷上隱隱流傳這樣的謠言:“李陵被活捉之后反而遭到厚待,是因為他和單于之間早有勾結,現(xiàn)在李陵正在幫匈奴訓練士兵呢!”
漢武帝勃然大怒,將李陵一家老小全部關了起來,然后召集文武百官討論此事。幾乎所有官員都認為此謠傳決非空穴來風,唯司馬遷堅持認為李陵的事情沒有這么簡單。他和李陵是多年好友,認為李陵平時孝順母親,對朋友講信義,對人謙虛禮讓,對士兵有恩信,常常奮不顧身地急國家之所急,有國士的風范,怎么可能叛國呢?他進言說李陵絕不會叛國,一定是其間有什么誤會。
司馬遷說:“李陵只率領五千步兵,深入匈奴,孤軍奮戰(zhàn),殺傷了許多敵人,立下了赫赫功勞。在救兵不至、彈盡糧絕、走投無路的情況下,仍然奮勇殺敵。就是古代名將也不過如此。李陵自己雖陷于失敗之中,但憑他殺傷匈奴之多,也足以顯赫于天下了。他之所以不死,而是投降了匈奴,一定是想尋找適當?shù)臋C會再報答漢室。”
漢武帝聽了,認為司馬遷這樣為李陵辯護,是有意貶低李廣利,不由怒氣沖沖地說:“你這樣替投降敵人的人強辯,不是存心反對朝廷嗎?”他吆喝一聲,就把司馬遷下了監(jiān)獄,交給廷尉審問。
司馬遷入獄后,案子落在了當時以心狠手辣聞名朝堂的酷吏杜周手上。在黑暗和血腥的監(jiān)獄里,司馬遷經(jīng)受了嚴刑審訊,忍受了各種肉體和精神上的折磨。但他仍然不肯認罪,他大聲地喊道:“我沒有錯。指出皇帝的錯誤是臣子應該做的事情。”
杜周見審訊不出什么,就將司馬遷關押在監(jiān)獄里。不久后,有傳聞說李陵曾帶匈奴兵攻打漢朝。漢武帝信以為真,便草率地處死了李陵的母親、妻子和兒子。受到此事的牽連,司馬遷也被判了死刑。
根據(jù)漢朝的刑法,死刑有兩種減免辦法:一是拿五十萬錢贖罪,二是受“腐刑”。司馬遷家里沒有錢,官職又不高,也沒有多少俸祿,自然拿不出這么多錢贖罪,只能接受腐刑,但腐刑不僅會殘酷地摧殘人體和精神,也將極大地侮辱人格。
司馬遷當然不愿意忍受這樣的刑罰。出了監(jiān)獄后,面對眾人幸災樂禍的嘴臉,悲痛欲絕的他甚至想到了自殺。可后來他想,人總有一死,但死的輕重意義是不同的,“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他覺得自己如果就這樣“伏法而死”,就像牛身上少了一根毛,是毫無價值的。從前周文王被關在羑里,寫出了一部《周易》;孔子在周游列國的路上被困在陳蔡,后來編了一部《春秋》;屈原遭到放逐,寫出了《離騷》;左丘明眼睛瞎了,寫出了《國語》;孫臏被剜掉膝蓋骨,寫出了《兵法》。還有《詩經(jīng)》三百篇,大都是古人在心情憂憤的情況下寫的。這些著名的著作,都是作者心里有郁悶,或者理想行不通的時候,才寫出來的。我為什么不利用這個時候把這部史書寫好呢?
于是,司馬遷面對殘酷的刑罰,忍受著莫大的痛苦,卻更加堅定了信念,那就是: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寫一本流傳千古的史書。就這樣,出了監(jiān)獄后,司馬遷擔任了中書令。他發(fā)憤寫作,用了整整18年時間,在他60歲時,終于完成了一部52萬字的輝煌巨著——《史記》。這部前無古人的著作,幾乎耗盡了他畢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寫成的。司馬遷在他的《史記》中,對古代一些著名人物的事跡都作了詳細的敘述。他對于農(nóng)民起義的領袖陳勝、吳廣,給予高度的評價;對被壓迫的下層人物往往表示出同情的態(tài)度。他還把古代文獻中過于艱深的文字改寫成當時比較淺近的文字。文中的人物描寫和情節(jié)描述,形象鮮明,語言生動活潑。《史記》是一部偉大的歷史著作,也是一部偉大的文學巨著。
后來,司馬遷終于郁郁不樂地死去。但他和他的著作《史記》在我國的史學史、文學史上都享有很高的地位。
入選理由:
逆境往往會造就英雄。
阿離之言
史學和文學上有部巨著,叫《史記》,敘述了三千年左右的歷史。全文共130篇,其中本紀12篇,表10篇,書8篇,世家30篇,列傳70篇。兩千多年以來,《史記》是文人必讀之書,偶爾寫文章想典故都要去翻這本書,到現(xiàn)在人們提起史書,還必會提到它。因此它大概可以算古往今來中史書的豐碑了。
司馬遷的簡歷是這樣的:古代偉大的文學家、史學家。在他短暫而坎坷,榮辱交加的一生中,完成了中國第一部偉大的史學巨著《史記》。從此,他的名字和《史記》同我們中華民族成為一體。他像一顆巨星在時空中放射光彩,成為我們民族的驕傲。
你瞧瞧,“偉大”一詞就已經(jīng)給司馬遷下了定義。其實寫史書的人不少,漢有班固班超,后有他的同宗司馬光,為啥司馬遷的地位與眾不同呢?司馬遷很早就有明確的人生目標,他的家族世代掌管太史令,這個官位的職責是修史,雖然不大,但占據(jù)著喉舌的地位。司馬遷的父親有個愿望,就是寫一部貫穿古今的史書,他將這個愿望交給了兒子。
司馬遷當上太史令后,一邊修訂《太初歷法》,一邊干私活。他抽出大量時間來整理史料。當時的書可不是紙書,而是木簡。整理史料不只是腦力勞動,還是體力勞動。也就是說,《史記》這本書,一開始只是司馬遷的業(yè)余創(chuàng)作。
春秋時代的史官,為了忌諱或者畏禍常常不能認真記載歷史。統(tǒng)治階級總希望流傳下來的形象完美無瑕,所以增刪史實,不少正直的史官因而獲罪。司馬遷創(chuàng)作《史記》,最難能可貴的是嚴肅地對待歷史事實,正確地處理歷史資料。真實地記載歷史,還原真相,至少給后世史官立了一個標準。
五十多萬字的《史記》,傾注了司馬遷一生的心血。他生前寂寞,修史沒給他帶來任何好處。在他死后的幾百年里,還是沒有人能理解他。他死后,《史記》在當時市面上或有流傳,但是看不懂的人很多。直到漢宣帝時,司馬遷的外孫楊惲受漢宣帝的詔命開始解說《史記》,《史記》才逐漸被人們理解。但是,能夠理解《史記》意思的人多一些,能夠領會司馬遷思想和精神的人卻很少。班固在《漢書·司馬遷傳》中說,司馬遷的言論“是非頗繆于圣人”。
偉大的仍然偉大,我國有五千年的歷史,司馬遷一人獨自寫了三千年,開一代先河,創(chuàng)造了我國的史學體例,成為有史以來第一人。從此,中國的歷史科學走向了正確的軌道。
上一篇:司馬光警枕勵志
下一篇:在火焰里永生的布魯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