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王陽明寫《陽明全書》
《陽明全書》是我國明代著名的哲學家王陽明的作品之一。他一生文治武功俱稱于世,有完人之稱。其學上承孟子,中繼陸象山,而成為風靡明代中后期并與程朱理學分庭抗禮的陽明心學。其學說思想主要收集在《陽明全書》中。
那是明代的時候,浙江紹興府余姚一個書香門第家里涎下一個男孩,這個男孩在出生前夕其祖母夢見有人從云中送子來,夢醒時這孩子剛好出生,于是,其祖父便為他起名叫王云。
王云到了五歲的時候還不會說話,一天,一位高僧從他們家門前經過,撫摸他的頭說:“好個孩兒,可惜道破。”高僧的意思是說,他的名字“云”字道破了他出生的秘密。王云的祖父恍然醒悟,遂更其名為守仁,此后他便開口說話了。
王陽明十一二歲念書時,有一次,他問塾師:“何謂第一等事?”老師說:“第一等事是讀書獲取科舉名第。”王陽明反對說:“第一等事恐怕不是讀書登第,而是應該是讀書學做圣賢。”
王陽明盡管有做圣賢的意識,但他在年少時代起時并不循規蹈矩,常常率同伴做軍事游戲。年輕時,他出游邊關,練習騎馬射箭,博覽各種兵法秘籍,遇到賓客常用果核擺列陣法作為游戲。
1506年,王陽明因反對宦官劉瑾,被謫貶至貴州龍場當驛丞。龍場位于貴陽西北七十里,歸修文縣治。龍場萬山叢薄,苗、僚雜居。在龍場這既安靜又困難的環境里,王陽明結合歷年來的遭遇,日夜反省。
一天半夜里,王陽明忽然有了頓悟,認為心是感應萬事萬物的根本,由此提出心即理的命題。認識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誤也。”只要通過格物致知的實踐功夫,將各種蒙蔽心體的閑思雜念拂去,便能認識本心中的“良知”。這就是著名的“龍場悟道”。
在這次龍場悟道之后,王陽明在獲得突破性認識的基礎上,創立了一門學說,也就是“心學”。他決定以講學的形式向世人闡述心學思想。五十四歲那年,他在紹興、余姚一帶創建書院,進一步宣講他的心學。
后來,王陽明的學生徐愛、陸澄、薛侃、錢德洪等,把王陽明的著作及論學的語錄、書信、詩賦等搜集起來,輯成《陽明全書》。
上一篇:儒家倫理觀之作《孝經》
下一篇:兵家孫武寫就《孫子兵法》